中廣新聞網
張德厚報導
台灣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為了幫助乳癌患者的術後復原,台大資工系的研究團隊,開發出結合多種無線感測器及多媒體設備的機器人,可以讓病患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復健,預計在年底前將推廣到台大醫院,讓乳癌術後患者使用。
乳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與化學放射線治療後,不少人手臂經常會出現淋巴性水腫等症狀,讓患者相當困擾。為了幫助病患儘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在國會的支持之下,台大資工系的研究團隊,結合多種無線感測器及多媒體設備,開發出可以照護乳癌術後患者的機器人。台大資工系傅立成教授表示,目前醫療人力短缺,這個機器人可以代替醫護人員隨時監測病人術後的恢復狀況,並且幫助患者復健。傅立成:『一般乳癌手術術後復健過程中,手臂腋下組織黏膜,他們必須要經常去動,才會恢復。現在醫護人員數量越來越欠缺,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機器人,把這個我們一般恢復的程序照樣的讓他知道怎樣去做,甚至做的過程中,可以偵測紀錄。』
除了提供生理監測、照顧功能外,患者進行復健運動時的心理狀態,也可藉著機器人的多媒體畫面獲得幫助。傅立成:『我們也有多媒體部分,呈現多媒體展示,讓病患復健時心理會有更好的鼓勵,做的不好讓他知道,某些方面可以改進。』傅立成指出,這個機器人預計年底前將推廣到台大醫院,讓乳癌術後患者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