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論
發表於 : 2007-06-08 , 8:37
<篇名>醫方論
書名:醫方論
作者:費伯雄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65年
<目錄>
<篇名>序
屬性: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若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
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澹矣!利心澹則良心現,良心現斯畏心生。
平時讀書必且研以小心也,臨症施治不敢掉以輕心也。夫而後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而
痛癢相關矣!故醫雖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儆懼乎哉!
近年以來,疊遭兵火,老成多半凋殘,學醫者紛紛日起,吾恐其無有師承而果於自用也。
故於拙刻《醫醇剩義》中先標一“醇”字,此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謂。若僅如是,淺陋
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乎!吾之所謂"醇"者,在義理之的當,而不在藥味
之新奇。如仲景三承氣湯頗為峻猛,而能救人於存亡危急之時,其峻也正其醇也,此吾之所
謂“醇”也。夫學難躐等而法有正宗,初學人此法,成就者亦此法,先後共此一途。行遠自
邇,不惑於他歧,如是而已矣。第書籍散失,學人難於博觀而約取之。鄉曲之士,每以《醫
方集解》一書奉為枕秘,甫經臨症輒檢用之。殊不知,集中可用之方固多,而不可用者亦不
少,漫無別擇,草菅人命矣!茲於所集各方之後,逐加評論,蓋欲為初學定範圍,非敢為高
明下針砭也,且欲學人澹其謀利之欲,發其救人之心,猶前志雲。
\x同治四年十月武進費伯雄晉卿甫題於古延陵之寓齋\x
<目錄>
<篇名>發凡
屬性:一、是編專為初學而設,但取《醫方集解》所選之方,逐一評論,其餘概不旁及。
一、是編但載一方一論,與原書對看自明,其主治與注解,一概不錄,以歸簡便。
一、學醫而不讀《靈》、《素》,則不明經絡,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
,則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從施治;不讀金、元四大家,則無以通補瀉溫涼之用,而不知變化
。《集解》所選之方,原以仲景及四家為宗。其餘所收者,不過張、王、許、錢、嚴、陶數
人而已,本未嘗博採群書也。然於此而得其醇,化其偏,觸類引伸,亦可以無大過。有志之
士,欲求更上一層,則自有由博返約之法在。
一、雄以駑駘下質,何敢以管窺之見妄議古人。然欲為初學折衷一是,則僭妄之罪所不
敢辭!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六味地黃丸
屬性: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茱肉(酒潤)山藥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
瀉三兩
蜜丸。
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並治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洩腎濁以濟
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
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大開大合,三陰並治,洵補方之正鵠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附桂八味丸
屬性: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 肉桂
一兩
蜜丸。
附桂八味為治命腎虛寒之正藥,亦導龍歸海之妙法。然虛陽上浮,火無所附者,必於脈
象細參,或脈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關洪大,而兩尺獨虛細者宜之。否則抱薪救火,必成
燎原之勢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知柏八味丸
屬性:大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牡丹皮三兩 知母二兩
黃柏二兩
蜜丸。
知柏八味雖雲壯水制火,究竟苦寒太過,徒傷胃氣,水亦無以滋生,不如用介類潛陽生
精益髓之法為妥。或腎有邪火,強陽不萎等症,可以暫用。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七寶美髯丹
屬性:何首烏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曬)白茯苓(乳拌)半斤 牛膝(酒
浸、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當歸(酒洗) 枸杞(酒蒸) 菟絲子(酒浸蒸)各半斤 破
故紙(黑芝麻同拌炒)四兩
蜜丸。
此溫補命腎、兼攝納下元之劑。地黃補腎中之陰,首烏補腎中之陽,各為君藥,不可合
並,用各有當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還少丹
屬性:熟地二兩 山藥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一兩五錢 枸杞(酒浸)兩半 山茱肉 茯苓
(乳拌)杜仲(姜汁炒) 遠志(去心) 楮實(酒蒸)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巴
戟天(酒浸) 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加棗肉,蜜丸。
此方以溫補脾腎為主,參以潤肺金而通山澤,用意極佳。微嫌遠志、菖蒲二味開透太過,
與羸乏盜汗等症不宜,不如酌用丹參、柏仁之類為妥。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黑地黃丸
屬性:蒼朮(酒浸) 熟地黃一斤 五味子半斤 乾姜(春冬一兩,秋七錢,夏五錢)
棗肉蜜丸。
此方去脾濕,潤腎燥,極為老潔,然濕勝者為宜,血虛者,尚宜酌量加減。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虎潛丸
屬性:黃柏(鹽酒炒)半斤 知母(鹽酒炒)三兩 熟地黃三兩 虎脛骨(酥炙)一兩 龜板
(酥炙)四兩 鎖陽(酒潤) 當歸(酒洗)一兩五錢 牛膝(酒蒸) 白芍(酒炒) 陳
皮(鹽水潤)二兩
羯羊肉酒煮爛搗丸,冬加乾姜一兩。
虎潛丸,息肝腎之虛風。風從虎,虎潛則風息也。惟知柏苦寒,用以洩腎經之邪火則可;
若謂補腎滋陰,則予不以為是,不如用枸、菟等類為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天真丸
屬性: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開,入下藥末) 肉蓯蓉 山藥各十兩 當歸(酒洗)十
二兩天冬一斤
為末,安羊肉內縛定,用無灰酒四瓶,煮,令酒乾,入水二鬥,煮爛再入後藥。
黃 五兩 人參三兩 白朮二兩為末,糯米飲作餅,焙乾和丸,溫酒下。
此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補形。喜其不用地黃之滋膩,平調營衛,而不礙脾胃,故極為
妥善。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三才封髓丹
屬性:天門冬 熟地黃各二兩 人參一兩 黃柏(酒炒)三兩 砂仁一兩五錢 甘草(炙)七
錢五分
面糊丸,用蓯蓉五錢切片,酒一大盞,浸一宿,煎湯送下。
此方治龍雷之火不安,夢遺走洩則可,若腎氣久虛,精宮不固者,豈得再用苦寒!斷宜
補腎納氣之法為是。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大造丸
屬性:紫河車一具 敗龜板二兩(童便浸三日,酥炙黃) 黃柏(鹽酒炒) 杜仲(酥炙)各
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各一兩 地黃二兩(茯苓、
砂仁六錢同煮,去之)
夏加五味子五錢,酒煮,米糊丸;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二兩,乳煮,糊丸。
方中用茯苓、砂仁二味,制地黃最佳。但恐黃柏苦寒,傷損脾胃,漸致食少、溏洩,則
金氣更傷,此不可以不慮也,不如減去為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天丸
屬性:紫河車一具 黃柏(酒炒) 龜板(酥炙)三兩 南杜仲(姜汁炒) 牛膝(酒浸)一
兩陳皮一兩
冬加乾姜五錢,夏加炒五味子一兩,酒糊為丸。
河車為生人造命之原,用之以補先天,並非假後天以濟先天也。加減之法頗佳。但黃柏
宜除去。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人參固本丸
屬性:人參二兩 天冬(炒) 麥冬(炒) 生地 熟地四兩
蜜丸。
此方治火旺克金者為宜,若脾胃虛弱,宜參用培土生金之法。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參乳丸
屬性:人參末 人乳粉
等分蜜丸。
平補氣血,一壯水之源,一益氣之主。後人兩儀膏,從此化出。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天王補心丹
屬性:生地四兩(酒洗) 人參 玄參(炒) 丹參(炒) 茯苓(一用茯神) 桔梗 遠志
(炒)各五錢 酸棗仁(炒) 柏子仁(炒,研去油) 天冬(炒) 麥冬(炒) 當歸(酒
洗) 五味子(炒)各一兩
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一方有甘草。此方原為心血
不足,怔忡健忘等症而設,故收斂之藥不嫌太重,有桔梗載藥上浮,遠志開通心氣,二味已
足。減去石菖蒲者為是,否則開洩太猛,非虛人所宜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孔聖枕中丹
屬性:敗龜板(酥炙) 龍骨(研末入雞腹煮一宿) 遠志 九節菖蒲
各等分為末,每服酒調一錢。
體壯、氣濁、痰多者可服。若體氣不甚強者,加當歸、芍、丹參、柏仁等,方可久服。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大補陰丸
屬性: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水炒)四兩 熟地(酒蒸) 敗龜板(酥炙)六兩
豬脊髓和蜜丸。
此治陰火熾盛,以致厥逆者則可,至內傷虛熱,則斷不可用。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滋腎丸(又名通關丸)
屬性:黃柏(酒炒)二兩 知母(酒炒)一兩 肉桂一錢
蜜丸。
坎之為象,一陽居二陰之中,故真陽奠安而不妄動。腎水大虧,不能制火,飛龍上亢,
故喘急而小便秘。此方用知、柏以象二陰,用肉桂以象一陽,仍取坎卦之義,以通生化之原。
意義極精,非尋常導龍歸海法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斑龍丸
屬性:鹿角膠 鹿角霜 菟絲子 柏子仁 熟地黃
等分為末,酒化膠為丸。一方加補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蓯蓉、陽起石、附子、黃 、
當歸、棗仁、辰砂。
鹿角、菟絲,陰中之陽也,地黃陰中之陰也,用以補腎,不偏不倚。若加入陽起石、辰
砂等燥烈之品,則劫陰耗氣,全失立方之旨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龜鹿二仙膏
屬性:鹿角十斤 龜板五斤 枸杞二斤 人參一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火熬煉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熬膏和入,每晨酒服
三錢。
峻補氣血,不寒不燥,又能益髓固精,誠補方中最妙者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火丸
屬性:石硫黃一斤 豬大腸二尺
將硫黃為末實豬腸中,煮爛三時,取出去皮,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
硫黃一味,道家尊之為金液,蓋以硫黃為火之精,其性純陽。《丹經》雲︰陰氣一分不
盡不仙,故學仙者欲絕陰以歸純陽,必煉絕陰丹服之,以破除陰氣。此道家燒煉之方,非尋
常可用之藥。嘗見士大夫功成名就,妄想長生,燒煉硫黃、辰砂等物,按時服食。乃服之日
久,無不腹脹面青,腸胃崩裂而死,可不戒哉!若寒疫陰厥,猝急之時,當病投之,功效大
而且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唐鄭相國方
屬性:破故紙十兩(酒蒸為末) 胡桃肉二十兩(去皮爛研)
蜜調如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飲者熱水調。忌芸苔、羊肉。
本方加杜仲一斤,生姜炒蒜四兩,名青娥丸。本方加杜仲、胡蘆巴、小茴香、萆 ,名
喝起丸。
喘與咳,由於痰隨氣升;腰腳痛,由於氣不納腎。方中二味溫腎納氣,則喘咳自平,腰
腳自強矣。青娥、喝起二方亦俱有意義。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二至丸
屬性: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宿,粗皮擦去,曬乾
為末) 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
臨臥酒服。一方加桑椹子為丸,或熬膏和入。
二至丸,取意甚佳,尚嫌力量淺薄,加入天冬、地黃、人參,以三才合二至始為得力。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扶桑丸
屬性: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一斤(為末) 巨勝子(即黑脂麻,淘淨)四兩
將脂麻擂碎熬汁,和蜜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
此即世所謂桑麻丸也。去風明目,烏髭黑發,頗為有功,至稱駐顏益壽,則譽之太過,
殊為失實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參苓白朮散
屬性: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炒) 山藥各二斤 陳皮 扁豆(炒)一斤半 薏
仁(炒)一斤 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蓮肉(炒,去心)一斤
為末。每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
此健脾和胃之正藥也。惟扁豆性劣,宜減去,嘗見瘧愈之後服扁豆者,無不復發,此可
知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妙香散
屬性:山藥(姜汁炒)二兩 人參 黃 遠志(炒) 茯神 茯苓一兩 桔梗三錢 甘草
二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辰砂二錢(另研)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此方頗有作意,但參 之固,終不敵麝香之開,誠恐耗散心氣,神不能藏,君火不安,
相火亦動。以之開解驚悸鬱結則有餘,以治夢遺失精則不足。不如減去,加沉香、琥珀等為
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玉屏風散
屬性:黃 (炙) 防風一兩 白朮(炒)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
此固表去風藥,用以實表則可,若雲加減即可代桂枝、麻黃等湯,則表實而邪無出路,
斷斷不可。此等議論,誤人不淺,必不可從。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四君子湯
屬性: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煎。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再加半夏名橘半六君子湯,本方加木香、藿
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本方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本方合四物名八珍湯,又加黃 、肉
桂名十全大補湯。
四君子湯中正和平,為補方中之金科玉律。至加減有法者,如異功散之理氣,橘半六君
之去痰,香砂六君之溫胃,加竹瀝、姜汁之治半身不遂,七味白朮散之去熱治瀉,均極妥善。
三白湯治內傷尚可,若謂治外感亦為奇方,則吾不信也。至於合四物為八珍,增黃 、肉桂
為十全大補,用各有當,皆不可磨滅之良方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升陽益胃湯
屬性:黃 二兩 人參 甘草(炙) 半夏一兩(脈澀者用) 白芍(炒) 羌活 獨活 防
風五錢 陳皮四錢 白朮(土炒) 茯苓 澤瀉 柴胡三錢 黃連二錢
姜、棗煎。
東垣論饑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
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惟方中輒用升、柴,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
能明辨,當病而投。後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屬性:黃 蒼朮(泔浸,炒) 甘草(炙) 羌活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五錢 黃連(酒
炒)五錢 黃芩(炒) 人參七錢 石膏少許
每服三錢或五錢。
《東垣十書》,予最為服膺,以其重脾胃為正法眼藏也。如此方中升、柴、黃連、黃芩、
石膏等,皆非可輕投,後人但師其意,不泥其方可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肺湯
屬性:人參 黃 (蜜炙) 五味子(炒) 紫菀一錢 桑白皮(蜜炙) 熟地二錢
入蜜少許和服。
此方但為肺氣久虛以致咳嗽而設,其他咳嗽之症,不一而足,不可混施。方中有補有瀉,
用意亦佳,但桑皮、紫菀之薄弱,豈能敵參、 、熟地之滯膩,獨不慮助痰為病乎?至謂熟
地壯水,免得子盜母氣則可;謂為“化痰之妙品”,則佐使正未合也。
書名:醫方論
作者:費伯雄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65年
<目錄>
<篇名>序
屬性: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若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
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澹矣!利心澹則良心現,良心現斯畏心生。
平時讀書必且研以小心也,臨症施治不敢掉以輕心也。夫而後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而
痛癢相關矣!故醫雖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儆懼乎哉!
近年以來,疊遭兵火,老成多半凋殘,學醫者紛紛日起,吾恐其無有師承而果於自用也。
故於拙刻《醫醇剩義》中先標一“醇”字,此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謂。若僅如是,淺陋
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乎!吾之所謂"醇"者,在義理之的當,而不在藥味
之新奇。如仲景三承氣湯頗為峻猛,而能救人於存亡危急之時,其峻也正其醇也,此吾之所
謂“醇”也。夫學難躐等而法有正宗,初學人此法,成就者亦此法,先後共此一途。行遠自
邇,不惑於他歧,如是而已矣。第書籍散失,學人難於博觀而約取之。鄉曲之士,每以《醫
方集解》一書奉為枕秘,甫經臨症輒檢用之。殊不知,集中可用之方固多,而不可用者亦不
少,漫無別擇,草菅人命矣!茲於所集各方之後,逐加評論,蓋欲為初學定範圍,非敢為高
明下針砭也,且欲學人澹其謀利之欲,發其救人之心,猶前志雲。
\x同治四年十月武進費伯雄晉卿甫題於古延陵之寓齋\x
<目錄>
<篇名>發凡
屬性:一、是編專為初學而設,但取《醫方集解》所選之方,逐一評論,其餘概不旁及。
一、是編但載一方一論,與原書對看自明,其主治與注解,一概不錄,以歸簡便。
一、學醫而不讀《靈》、《素》,則不明經絡,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
,則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從施治;不讀金、元四大家,則無以通補瀉溫涼之用,而不知變化
。《集解》所選之方,原以仲景及四家為宗。其餘所收者,不過張、王、許、錢、嚴、陶數
人而已,本未嘗博採群書也。然於此而得其醇,化其偏,觸類引伸,亦可以無大過。有志之
士,欲求更上一層,則自有由博返約之法在。
一、雄以駑駘下質,何敢以管窺之見妄議古人。然欲為初學折衷一是,則僭妄之罪所不
敢辭!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六味地黃丸
屬性: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茱肉(酒潤)山藥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
瀉三兩
蜜丸。
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並治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洩腎濁以濟
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
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大開大合,三陰並治,洵補方之正鵠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附桂八味丸
屬性: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 肉桂
一兩
蜜丸。
附桂八味為治命腎虛寒之正藥,亦導龍歸海之妙法。然虛陽上浮,火無所附者,必於脈
象細參,或脈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關洪大,而兩尺獨虛細者宜之。否則抱薪救火,必成
燎原之勢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知柏八味丸
屬性:大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山藥四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牡丹皮三兩 知母二兩
黃柏二兩
蜜丸。
知柏八味雖雲壯水制火,究竟苦寒太過,徒傷胃氣,水亦無以滋生,不如用介類潛陽生
精益髓之法為妥。或腎有邪火,強陽不萎等症,可以暫用。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七寶美髯丹
屬性:何首烏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曬)白茯苓(乳拌)半斤 牛膝(酒
浸、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當歸(酒洗) 枸杞(酒蒸) 菟絲子(酒浸蒸)各半斤 破
故紙(黑芝麻同拌炒)四兩
蜜丸。
此溫補命腎、兼攝納下元之劑。地黃補腎中之陰,首烏補腎中之陽,各為君藥,不可合
並,用各有當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還少丹
屬性:熟地二兩 山藥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一兩五錢 枸杞(酒浸)兩半 山茱肉 茯苓
(乳拌)杜仲(姜汁炒) 遠志(去心) 楮實(酒蒸)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巴
戟天(酒浸) 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加棗肉,蜜丸。
此方以溫補脾腎為主,參以潤肺金而通山澤,用意極佳。微嫌遠志、菖蒲二味開透太過,
與羸乏盜汗等症不宜,不如酌用丹參、柏仁之類為妥。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黑地黃丸
屬性:蒼朮(酒浸) 熟地黃一斤 五味子半斤 乾姜(春冬一兩,秋七錢,夏五錢)
棗肉蜜丸。
此方去脾濕,潤腎燥,極為老潔,然濕勝者為宜,血虛者,尚宜酌量加減。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虎潛丸
屬性:黃柏(鹽酒炒)半斤 知母(鹽酒炒)三兩 熟地黃三兩 虎脛骨(酥炙)一兩 龜板
(酥炙)四兩 鎖陽(酒潤) 當歸(酒洗)一兩五錢 牛膝(酒蒸) 白芍(酒炒) 陳
皮(鹽水潤)二兩
羯羊肉酒煮爛搗丸,冬加乾姜一兩。
虎潛丸,息肝腎之虛風。風從虎,虎潛則風息也。惟知柏苦寒,用以洩腎經之邪火則可;
若謂補腎滋陰,則予不以為是,不如用枸、菟等類為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天真丸
屬性: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開,入下藥末) 肉蓯蓉 山藥各十兩 當歸(酒洗)十
二兩天冬一斤
為末,安羊肉內縛定,用無灰酒四瓶,煮,令酒乾,入水二鬥,煮爛再入後藥。
黃 五兩 人參三兩 白朮二兩為末,糯米飲作餅,焙乾和丸,溫酒下。
此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形補形。喜其不用地黃之滋膩,平調營衛,而不礙脾胃,故極為
妥善。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三才封髓丹
屬性:天門冬 熟地黃各二兩 人參一兩 黃柏(酒炒)三兩 砂仁一兩五錢 甘草(炙)七
錢五分
面糊丸,用蓯蓉五錢切片,酒一大盞,浸一宿,煎湯送下。
此方治龍雷之火不安,夢遺走洩則可,若腎氣久虛,精宮不固者,豈得再用苦寒!斷宜
補腎納氣之法為是。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大造丸
屬性:紫河車一具 敗龜板二兩(童便浸三日,酥炙黃) 黃柏(鹽酒炒) 杜仲(酥炙)各
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各一兩 地黃二兩(茯苓、
砂仁六錢同煮,去之)
夏加五味子五錢,酒煮,米糊丸;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二兩,乳煮,糊丸。
方中用茯苓、砂仁二味,制地黃最佳。但恐黃柏苦寒,傷損脾胃,漸致食少、溏洩,則
金氣更傷,此不可以不慮也,不如減去為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天丸
屬性:紫河車一具 黃柏(酒炒) 龜板(酥炙)三兩 南杜仲(姜汁炒) 牛膝(酒浸)一
兩陳皮一兩
冬加乾姜五錢,夏加炒五味子一兩,酒糊為丸。
河車為生人造命之原,用之以補先天,並非假後天以濟先天也。加減之法頗佳。但黃柏
宜除去。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人參固本丸
屬性:人參二兩 天冬(炒) 麥冬(炒) 生地 熟地四兩
蜜丸。
此方治火旺克金者為宜,若脾胃虛弱,宜參用培土生金之法。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參乳丸
屬性:人參末 人乳粉
等分蜜丸。
平補氣血,一壯水之源,一益氣之主。後人兩儀膏,從此化出。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天王補心丹
屬性:生地四兩(酒洗) 人參 玄參(炒) 丹參(炒) 茯苓(一用茯神) 桔梗 遠志
(炒)各五錢 酸棗仁(炒) 柏子仁(炒,研去油) 天冬(炒) 麥冬(炒) 當歸(酒
洗) 五味子(炒)各一兩
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一方有甘草。此方原為心血
不足,怔忡健忘等症而設,故收斂之藥不嫌太重,有桔梗載藥上浮,遠志開通心氣,二味已
足。減去石菖蒲者為是,否則開洩太猛,非虛人所宜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孔聖枕中丹
屬性:敗龜板(酥炙) 龍骨(研末入雞腹煮一宿) 遠志 九節菖蒲
各等分為末,每服酒調一錢。
體壯、氣濁、痰多者可服。若體氣不甚強者,加當歸、芍、丹參、柏仁等,方可久服。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大補陰丸
屬性: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水炒)四兩 熟地(酒蒸) 敗龜板(酥炙)六兩
豬脊髓和蜜丸。
此治陰火熾盛,以致厥逆者則可,至內傷虛熱,則斷不可用。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滋腎丸(又名通關丸)
屬性:黃柏(酒炒)二兩 知母(酒炒)一兩 肉桂一錢
蜜丸。
坎之為象,一陽居二陰之中,故真陽奠安而不妄動。腎水大虧,不能制火,飛龍上亢,
故喘急而小便秘。此方用知、柏以象二陰,用肉桂以象一陽,仍取坎卦之義,以通生化之原。
意義極精,非尋常導龍歸海法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斑龍丸
屬性:鹿角膠 鹿角霜 菟絲子 柏子仁 熟地黃
等分為末,酒化膠為丸。一方加補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蓯蓉、陽起石、附子、黃 、
當歸、棗仁、辰砂。
鹿角、菟絲,陰中之陽也,地黃陰中之陰也,用以補腎,不偏不倚。若加入陽起石、辰
砂等燥烈之品,則劫陰耗氣,全失立方之旨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龜鹿二仙膏
屬性:鹿角十斤 龜板五斤 枸杞二斤 人參一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火熬煉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熬膏和入,每晨酒服
三錢。
峻補氣血,不寒不燥,又能益髓固精,誠補方中最妙者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火丸
屬性:石硫黃一斤 豬大腸二尺
將硫黃為末實豬腸中,煮爛三時,取出去皮,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
硫黃一味,道家尊之為金液,蓋以硫黃為火之精,其性純陽。《丹經》雲︰陰氣一分不
盡不仙,故學仙者欲絕陰以歸純陽,必煉絕陰丹服之,以破除陰氣。此道家燒煉之方,非尋
常可用之藥。嘗見士大夫功成名就,妄想長生,燒煉硫黃、辰砂等物,按時服食。乃服之日
久,無不腹脹面青,腸胃崩裂而死,可不戒哉!若寒疫陰厥,猝急之時,當病投之,功效大
而且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唐鄭相國方
屬性:破故紙十兩(酒蒸為末) 胡桃肉二十兩(去皮爛研)
蜜調如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飲者熱水調。忌芸苔、羊肉。
本方加杜仲一斤,生姜炒蒜四兩,名青娥丸。本方加杜仲、胡蘆巴、小茴香、萆 ,名
喝起丸。
喘與咳,由於痰隨氣升;腰腳痛,由於氣不納腎。方中二味溫腎納氣,則喘咳自平,腰
腳自強矣。青娥、喝起二方亦俱有意義。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二至丸
屬性: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宿,粗皮擦去,曬乾
為末) 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
臨臥酒服。一方加桑椹子為丸,或熬膏和入。
二至丸,取意甚佳,尚嫌力量淺薄,加入天冬、地黃、人參,以三才合二至始為得力。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扶桑丸
屬性: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一斤(為末) 巨勝子(即黑脂麻,淘淨)四兩
將脂麻擂碎熬汁,和蜜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
此即世所謂桑麻丸也。去風明目,烏髭黑發,頗為有功,至稱駐顏益壽,則譽之太過,
殊為失實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參苓白朮散
屬性: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炒) 山藥各二斤 陳皮 扁豆(炒)一斤半 薏
仁(炒)一斤 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蓮肉(炒,去心)一斤
為末。每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
此健脾和胃之正藥也。惟扁豆性劣,宜減去,嘗見瘧愈之後服扁豆者,無不復發,此可
知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妙香散
屬性:山藥(姜汁炒)二兩 人參 黃 遠志(炒) 茯神 茯苓一兩 桔梗三錢 甘草
二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辰砂二錢(另研)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此方頗有作意,但參 之固,終不敵麝香之開,誠恐耗散心氣,神不能藏,君火不安,
相火亦動。以之開解驚悸鬱結則有餘,以治夢遺失精則不足。不如減去,加沉香、琥珀等為
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玉屏風散
屬性:黃 (炙) 防風一兩 白朮(炒)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
此固表去風藥,用以實表則可,若雲加減即可代桂枝、麻黃等湯,則表實而邪無出路,
斷斷不可。此等議論,誤人不淺,必不可從。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四君子湯
屬性: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煎。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再加半夏名橘半六君子湯,本方加木香、藿
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本方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本方合四物名八珍湯,又加黃 、肉
桂名十全大補湯。
四君子湯中正和平,為補方中之金科玉律。至加減有法者,如異功散之理氣,橘半六君
之去痰,香砂六君之溫胃,加竹瀝、姜汁之治半身不遂,七味白朮散之去熱治瀉,均極妥善。
三白湯治內傷尚可,若謂治外感亦為奇方,則吾不信也。至於合四物為八珍,增黃 、肉桂
為十全大補,用各有當,皆不可磨滅之良方也。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升陽益胃湯
屬性:黃 二兩 人參 甘草(炙) 半夏一兩(脈澀者用) 白芍(炒) 羌活 獨活 防
風五錢 陳皮四錢 白朮(土炒) 茯苓 澤瀉 柴胡三錢 黃連二錢
姜、棗煎。
東垣論饑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
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惟方中輒用升、柴,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
能明辨,當病而投。後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屬性:黃 蒼朮(泔浸,炒) 甘草(炙) 羌活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五錢 黃連(酒
炒)五錢 黃芩(炒) 人參七錢 石膏少許
每服三錢或五錢。
《東垣十書》,予最為服膺,以其重脾胃為正法眼藏也。如此方中升、柴、黃連、黃芩、
石膏等,皆非可輕投,後人但師其意,不泥其方可耳。
<目錄>卷一\補養之劑
<篇名>補肺湯
屬性:人參 黃 (蜜炙) 五味子(炒) 紫菀一錢 桑白皮(蜜炙) 熟地二錢
入蜜少許和服。
此方但為肺氣久虛以致咳嗽而設,其他咳嗽之症,不一而足,不可混施。方中有補有瀉,
用意亦佳,但桑皮、紫菀之薄弱,豈能敵參、 、熟地之滯膩,獨不慮助痰為病乎?至謂熟
地壯水,免得子盜母氣則可;謂為“化痰之妙品”,則佐使正未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