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預防中風心臟病 量血壓也要量腳壓

發表於 : 2007-06-22 , 13:04
MissC
預防中風心臟病 量血壓也要量腳壓
中央廣播電台
記者:張嘉芳



預防中風與心臟疾病,除了量血壓外,也要量腳壓!醫師表示,血管阻塞、粥狀動脈栓塞會造成周邊動脈疾病,民眾在走路時,因肌肉缺血、引發下肢疼痛,會導腳部酸痛、跛行情況發生。醫師指出,如果把腳踝與手臂血壓相除,數值一旦小於0.9,就必須請血管專家做進一步檢查,以預防周邊動脈疾病造成下肢潰爛壞死或截肢。

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的前幾名,定期量測血壓雖然可以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疾病,不過,不只是手臂要量血壓,腳踝血壓也是發現粥狀動脈栓塞的重要指標。台大醫院心臟外科醫師王水深表示,粥狀動脈栓塞也會造成周邊動脈疾病,民眾走路時,因肌肉缺血引發下肢疼痛,導致步行無法持續行走的間歇性跛行情況發生,一旦患者腿部血管阻塞缺血,長時間輕忽不理會,造成下肢潰爛壞死,嚴重者還需面臨截肢命運。

周邊動脈疾病一般好發於40、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要預防血管栓塞、周邊動脈疾病,目前醫界多以踝臂指數(ABI)為主,一旦量測出來的數值小於0.9,就要進一步檢查。舉例來說,一般人收縮壓是120、舒張壓為80毫米汞柱,如果手臂的收縮壓是150、腳壓是130,130除150等於0.867,數值小於0.9,這時民眾必須警覺,因為有40%到80%的人、心臟可能出現問題,如果長期忽略置之不理,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2.5到3倍。

王水深說:『我們一般量血壓當然是量手臂,量起來正常的話,差不多是120over80,如果說有高血壓的,譬如說量起來就是160、100這麼高的,基本上一定要再量一下腳的血壓,看看是不是有主動脈的狹窄或者其他原因引起高血壓,其實對於一般血壓正常的人,如果走路會有一點跛行、會酸痛,量腳踝那邊的血壓,就提供一些更多的訊息。』

要預防血管栓塞,醫師建議民眾,平常除了適當運動外,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林(Aspirin)與保栓通(Clopidogrel)等藥物,都能有效預防周邊動脈疾病發生。

io:

Re: 預防中風心臟病 量血壓也要量腳壓

發表於 : 2007-06-22 , 13:05
MissC
名醫心臟病發自救 躺平大口呼吸
TVBS新聞
記者:朱詠薇



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利用線性電燒可以有效改善病況,成功率高達9成,台北榮總名醫魏拙夫就是受惠者,他現身說法,3個月前他就是因為這個毛病,在開車回家途中,心臟病發作,差點沒命,但還好他把握住救援黃金5分鐘,立刻躺平,用力呼吸,又能對救護人員清楚描述病況,鎮定的救了自己一命。

用手摀著胸口,3個月前那個意外,還讓他心有餘悸。台北榮總外科主任魏拙夫:「突然間胸口已經沒有…,就是不正常,本來偶爾還會『啵啵啵』這樣子。」

恰巧碰上認識的巡邏員警,替他攔下救護車,不過除了運氣,關鍵還有他把握住自救的黃金5分鐘。台北榮總外科主任魏拙夫:「這次運氣很好,有朋友、有救護車等等,否則可能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後果,或者是會死亡。」

本來以為自己會死,椅子放平後有好一點,血液才能回來。魏拙夫:「就是這樣,很大的動作,肩膀都要動,就是這樣,我想可能躺著休息好一點,深呼吸也是這樣,一直深呼吸深呼吸,把冷氣放的很冷,22度等等。」

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氧氣,立刻躺平有助於血液循環,接著大口呼吸,保持清醒,救護人員一到,他明確的表示自己需要氧氣,靠著幾個簡單的步驟,把自己從死神手裡搶救回來 。

經歷過恐怖的瀕死經驗,魏醫師接受了心房顫動電燒術,運用內科的方法,根治心律不整的問題,目前已經有1000多人接受這種手術,成功率9成。

io:

Re: 預防中風心臟病 量血壓也要量腳壓

發表於 : 2007-06-25 , 11:24
MissC
腳也要量血壓?!老人家走路常腳痛 恐為下肢血管栓塞
東森新聞報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現在不只手臂得量血壓,就連腳踝的血壓值也不可忽視!一位老先生就是因為走路時感到腳痛,以為是骨頭出問題,結果找骨科醫師切除骨刺,但開刀後疼痛未消,後來在心臟內科才找到起因於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結果再開一次刀才將問題解決。

許多民眾,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都會定期測量血壓,掌握健康狀況,不過,醫師提醒,許多人會特別關注心臟病與中風發生的可能,對於周邊動脈疾病卻常容易忽視,一項針對44個國家超過6萬人粥狀動脈栓塞高危險患者做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這類患者有2成會在1年之內發生中風、心肌梗塞因此住院或死亡。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醫師王水深指出,動脈血管硬化除了會發生在腦血管、心血管,也會發生在雙腿的周邊動脈,尤其三高(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及抽菸的人,罹患周邊動脈疾病患者,機率大增。他也舉例,如果糖尿病患因四肢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傷口超過1周未癒,就得測測腳踝動脈脈搏是否有跳動,因為極可能是周邊血管動脈栓塞所造成。

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江怡德也說,許多國內周邊動脈患者是在糖尿病門診中被檢診斷出來,若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若感染引發壞疽或敗血症,最壞的可能是得截肢。

通常周邊動脈疾病的症狀後好發於下肢,尤其是在小腿肚。常見因走10分鐘的路便因為肌肉缺血引發下肢疼痛,以致無法持續行走,不過因為休息後常可以獲得緩解,再走幾步路又會疼痛,與不特定情況下的假性疼痛不同。目前最常使用的診斷方式,是測量裸臂指數(ABI)指數,若比值小於0.9,就有血管阻塞現象,這必須經專業儀器檢測,可到醫院測量。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廖朝崧表示,治療周邊動脈疾病時,可服用阿斯匹靈、保栓通、pletaal等抗血小板的凝結的藥物治療,若情況嚴重,則可藉由血管繞道手術等手術改善,再者,規律運動、控制三高指數及戒菸,都能有效預防中風及心臟病發生。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