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電
俗稱成人糖尿病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正在年輕化,門診中不時出現親子檔的病人。令醫師擔心的是,子女輩的病人普遍缺乏病識感,又自恃年輕有本錢,血糖經常失控飆升,這將提早出現併發症,最後所花代價高,值得年輕患者注意。
大約每二、三個月,就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媽媽帶著二十來歲的姊妹花到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江怡德的門診。三人都是糖尿病,不同的是,媽媽保持適中的體重,血糖也控制範圍內,兩個女兒卻是又高又胖,空腹血糖值卻高達二、三百,是正常值的二、三倍。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另一對父子檔身上,父子倆都二十多歲時發病,爸爸現在很認份,按時服藥和檢查,血剛方剛的兒子卻是個壞榜樣,雖然被爸爸押著來看病,卻不把血糖失控看得很嚴重。
「這不能全歸咎於家族遺傳,高熱量、少運動的環境也是糖尿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江怡德說,「令人頭痛的是,這群糖尿病的年輕人,生活中常常有聯誼聚餐活動,如果不跟著大啖高熱量美食,會被當成怪胎,病人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只能把血糖放一邊」。
三軍總醫院社區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祝年豐指出,這幾年,醫界宣導血壓、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腰圍異常的「代謝症候群」,現在被稱為「糖尿病前期」,通常病人先是膽固醇升高,然後高血壓和糖尿病像雙胞胎一樣,一前一後發病。
祝年豐說,二十來歲的病患之所以缺乏病識感,說穿了就是年輕有本錢,有的人根本就把「膽固醇」和中年老人連結在一起,認為跟自己無關,當父母輩在節制飲食時,他們卻對炸雞、漢堡來者不拒。
江怡德指出,中小學的糖尿病人跟家人一起吃飯,父母尚能管住孩子的胃,可是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根本鞭長莫及,他們的血管還很有彈性、也沒有堵住,能吃能玩,但是放任下去,很可能會在三、四十歲時就出現心血管疾病,腎臟與視網膜病變也會提早發生。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莊立民曾在2003年於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研究指出,對三百多萬個台灣兒童青少年的篩檢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十二人。
糖尿病可為分為胰島素缺乏的第一型,又稱為幼年型,患者需要注射補充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過去被俗稱成人糖尿病,肇因於胰島素抗性而導致利用率不良,病人可使用胰島素增敏劑及調節血糖的藥物。
莊立民的研究結果改寫了「幼年」與「成人」糖尿病的分野,因為兒童青少年族群中,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是第一型的六倍,也就是說,以往常見於成年人的糖尿病,正在無聲地侵襲年輕一代的健康。
尤其年輕女性更受威脅,根據莊立民的研究,兒童青少女的發生率是約為男生的一點六倍。江怡德說,她們在懷孕時,可用的藥物就只剩下胰島素,孕程比別的孕婦更辛苦。
那麼年輕人要如何察覺並預防糖尿病呢?台北榮民總院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滋指出,醫界還沒有訂出年輕人的糖尿病篩檢指引,但是,大致而言,長輩若是很早就有糖尿病,就要提早灌輸下一代預防觀念。
祝年豐說,當父母、兄姊在四、五十歲之前罹患糖尿病時,子女弟妹最好不要錯過學校的學生健檢,上大學到出社會時,可以考慮一年一次抽血驗血糖,並且要早早覺悟,愈早學會飲食控制技巧,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保持適中體重,年輕的本錢才不會提早揮霍光。96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