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41A~80B)
發表於 : 2007-06-10 , 6:45
56A 56B 57A 57B 58A 58B 59A 59B 60A 60B 61A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那之前怎麼準備?你必定有了瞭解了才好準備。所以他進一步說,既然要這麼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
p. 85 (12)
【◎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去的地方是好?是壞?這個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
現在既然決定要死,而且這麼快的死,不但這麼快的死,等到你死的時候,不管你眼前得到的所有的東西,到臨終的時候,像夢一樣,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不必說等到臨終,眼前現在想一想,回想幾十年的人生,以前的人生留下來什麼?一無所有!不管你年輕也好、年老也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了解了這一點,不要等到死,那死的時候就是這個情況,不是嗎?就這樣。所以說這樣了解了,你就不會忙這個現在啦!談以後,以後呢?對不起!以後並不是說死掉了,沒有了,還要繼續的向前,那個時候就要看看前面。
【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
將來前面到哪裡去?兩條路,只有兩條路:一條善、一條惡。善的受樂、惡的受苦,就是如此。
p. 86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
將來到善趣、惡趣當中,你做得了主嗎?對不起!做不了主。這個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了主。實際上我們雖然信得過,但是呢我們好像無法體驗,說:「還沒到嘛!」這倒是一個事實。死的時候倒底怎麼死?到哪裡去?是還沒到。可是這個經驗,我們卻是眼前就可以體會得到的。你是怎麼個體會法?因為這個死亡在我們整個的人生之流當中,也就是一個剎那,也就是一個段落。而我們整個的人生,一直在這個相續之流當中,從無始以前流向無始以後,永遠不停的。所以說我們感受得到的每一個時候,就是現在當下的一段,這個是人人感受得到的。請問現在我們當下的一段,你能夠把握得住下面到哪裡去嗎?也許有人說:「我能夠」。「對不起!不能夠。我說你不能。」這個以前已經談過這個問題好幾次了;我說:「你不能」,你說:「你接受我不能」,當然是不能。然後呢?我說:「你不能」,你說:「我能」。請問:你說「我能」的時候,你是不是在回答我?你是被動的,你還是被動啊!我說:「你不能」。然後你怎麼說?「我能。」你說:「我能」,是什麼?你回答我說你,所以你是被動的。既然是被動的,請問你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對不對?那就是說很理智的時候,尚且都是被動的,何況你糊塗的時候?這是理論上面。
現在我們看實際上面的情況來說,當你病得痛苦時,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痛?不行;當你餓的時候,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管?不行;眼前任何一樣東西擺在前面的時候,你看起來叫它不貪,行不行?不行;你叫它不瞋,行不行?不行;你在這兒打瞌睡的時候,叫它豎起頭來,就豎不起來,請問你哪一樣東西做得了主?不是很明白事情擺在這裡。儘管我們在那兒講話,你下面說那一句話,你也不知道,只是順著這一個形勢,這個業的流向前,對不對?所以實際上呢,真正的引發我們向前的,為什麼叫業?是不是叫引業?那這個就是業,就是你一點的主宰都沒有的,完全靠這個東西,這個就是業。所以我們真正要修的就是這個。所以,「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向前引發你的什麼?業。完全看這個東西,它在做主的。那麼業有兩種,一個黑業、一個白業,這個東西在牽引你向前走!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一個絕端重要的事實,一步一步都是緊跟著來的,這個彼此間都相關不能分開的:暇滿的人身很快的死亡,死亡了以後,下一生你做不了主,而做主者,引導你到下一生去的是你造的業,那麼這個業是善業、惡業。現在我們呢這個兩者當中,在這地方要觀察、思惟一下,要認識一下。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
既然只有兩條路,那麼先看看到惡趣怎麼辦?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不先想善趣啊?我們有可能到善趣。」這個話是有道理,但是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說「凡事豫則立」,你事先預備了,總是沒有錯。我們真正預備的時候,總先把壞的預備好,好的本來是你祈求的,對不對?不必預備,你預備它幹什麼?我們真正預備的應該預備壞的東西,那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這裡同樣的,你先預備不要到壞的地方去,你如果這個預備好了,那麼將來只有到好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這個是你所期望的嘛!所以你不必事先擔憂,真正要擔憂的,避免到壞的地方去,所以這個地方先講壞的。
【故應思惟諸惡趣苦。】
先想想諸惡趣的狀態應該怎麼辦?想想它的苦,假定你了解這個苦以後,然後你想到,這麼的苦法誰都不願意去,又了解這一個苦,引導的原因還是你自己造的業。既然你自己造的業,那還是靠你自己,所以你生前趕快努力,避免造,將來你自然可以不受這個苦。這是它為什麼說明佛整個說法的時候,第一件說苦的原因就在這裡:先讓你了解了以後,你趕快努力,趁現在努力造好了善業,去的時候,好了!快樂了。所以這個事實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眼前不管是樂、不管是苦,到臨終的時候沒有什麼;但是如果說你現在造了很多惡業,眼前貪圖的快樂,這個快樂什麼都沒有,將來受苦,那痛苦啊!反過來,你眼前雖然努力苦一點,等到你臨終的時候苦的也沒什麼,但是後面那個快樂卻是好的,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所以這一個地方,為什麼先要我們思惟這個惡趣的真正道理。所以說我們先看看這一生完了以後,下一生該去看苦的地方。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些什麼呀?這個才是我們要做的。剛才說:我們也可能去好的地方。就像前面念死,說今天死、不死不一定。但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起見,絕對不能想不死,反過來要想著必定死。那同樣的,將來我們去苦跟樂兩個地方是不一定,但是我們一定要想苦的,為什麼?因為你想到今天必定死,是馬上修,然後你想到將來一定要去苦的地方,你更會努力拼命修,結果修了以後到快樂的地方。你想的越多,修得越好,是越快樂,這豈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嗎?這個才是我們得暇滿人身的人,真正異於畜牲、強於畜牲之處。這一點了解了以後,下面呢每一部份對我們就產生絕相應又很有用的功效,所以「日日恆應念」,這個日日,不但是每天,時時刻刻,那是我們一天到晚,真正腦筋裡面思惟觀察的就是這些。想什麼呀?寒熱地獄,不得了啊!這個是寒地獄、熱地獄是痛苦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那時真是一點都受不了。我們現在太多人,總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等一下說這個餓了嘛?餓了也不行;飽了嘛?飽了也不行;然後呢生一點小病也不行。實際上所有人世間這種東西,比之於地獄來的話,你世間再苦,那比之地獄是天堂啊!所以我們不了解之前,的的確確是很難提得起勁來修行,一旦你真的了解了以後,就算你現在痛得地上爬,你還是會拼命努力的修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
我看見太多這種古代的、近代的這種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這個榜樣。你叫他不修,他就是辦不到,他在艱苦的狀態當中,他就會能策勵。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地方要提一下,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平常業障太重,我們所以常常說,我業障太重!這個話,如果你不懂得道理的,在一般人說起來,這是個最好的藉口,也是個事實。你真正懂了道理了以後,你就千萬不能這樣說了。你業障重的結果,是什麼?墮落!眼前叫你快快樂樂的,你都沒有辦法挺的起來而不能向上,你拿這個業障重,找這個藉口,將來一旦墮落了,什麼樣的樣子啊?我們人都是貪著一點小便宜,不要說再大的業障,你常常想著這件事情,現在忽然之間地震來了,叭!天翻地覆的話,你跑得第一個快!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這件事情。這個真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如實如理的體會到,所以不能如實如理,就是業障重。當你真正了解了以後,說業障不重的人都拼命修行,你業障重的人還不修行的話,那個痛苦就跟著來了。所以你了解了業障重,更應該拼命、更應該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才是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必然的結果。當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更努力去想辦法找這個問題,然後策動自己修行。說來說去,整個的重要的觀念就在我們,知見不正,沒有得到正知見。這是修行第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剛才說地獄,下面呢餓鬼,然後呢畜牲。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觀察的,看見了他們這個惡道當中的苦,現在應該怎麼辦?「斷彼因」,應該斷那個惡因,淨除罪障,然後呢努力的積聚資糧,行種種的善。要想淨除罪障,修行種種的善淨之業,必定要靠暇滿的人身。而今天,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這個時候,趕快拼命努力!勵斷惡趣因。當你斷惡趣因的時候,就是善淨之業造起來的時候,這個是龍猛菩薩、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關於這一點當中,所以修行的時候,必定要拿這個苦這個道理來策勵我們。關於苦的道理分兩部份:一個呢,整個生死輪迴之苦是一無是處,而特別什麼?惡趣之苦,這個是最重要,也是修學佛法的宗要。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個說苦,然後呢講苦因。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
第一個,假定你能夠如理的思惟將來要墮落,眼前已經在生死輪迴當中。這一個生死輪迴當中一無可取,而雖然得到人身了,尤其是將來墮落三惡道,真是恐怖萬端!一想到這裡,對所有的一切會產生大厭離,你一旦厭離了以後,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眼前所以不能解決,都是個「我」。因為這個「我」,這問題都來了。傲慢,把我總是看得高高的,總是瞧不起別人的,總是生貪、總是生瞋、總是生癡,所有的這些通通拿掉了,所有的情面,什麼放不下的事情,通通去掉了,這第一個。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
更進一步,說你看見那個苦海的苦,所以厭離。然後呢?想辦法找到它為什麼會這樣苦的,哦!原來是做種種的不善的因,結的這個不善的果。既然是造惡業感得這樣的苦果的話,所以你造惡業會羞恥,覺得我這個人真是啊!生了一個人,算起來還聰明的,結果愚癡的不得了,關於這個道理都不懂,還算人嗎?真是覺得慚愧!所以我們平常,處處地方談這個責備別人,這些事情都沒有了,弄了半天自己還不行,這個慚愧生起來了。同時呢,因為我們怕苦要求安樂,那麼安樂是怎麼來的?由於造了種種的善法,所以對修善法深生歡喜,我們眼前什麼?講修行,真提不起來,叫你去做,真提不起來。為什麼提不起來?貪一點快樂。這個貪快樂、要快樂,千真萬確人人都要,說實在的,就怕你不貪快樂;不貪快樂,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要貪快樂了,那麼你進一步問這快樂哪來的?快樂是修行來的。既然修行來的,你就肯修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的不能修行,不是貪快樂而是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如法的去修行,真正的了解了,這個快樂是要修行得來的,痛苦要修行避免的。那個時候,的的確確你就會努力去修行了。這是對自己來說。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
那麼更進一步!因為你自己感受到生死輪迴的痛苦,自己要求快樂,然後呢推己及人,由量自心推己及人,那個時候才生起悲愍,由於悲愍生起大菩提心,這是進一步,就能夠由厭離而策發大菩提心,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上來。所以總結起來說,「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處」,然後呢正式修行的時候,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你了解這個生死的痛苦,所以發起厭離,厭離這個生死,要求得到解脫。要求得到解脫,怎麼才能解脫的話呢?所以了解到找這個解脫的辦法,於是找到了三寶是我們歸依處,真正修行下手的地方又找到了。凡是這一種都是從哪裡開始?從苦開始。
【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所以關於這一件事情--念苦這一件事情,它裡邊包含了各式各樣、很多修行的重要的關鍵。大嗢柁南就是綱要。嗢柁南是這樣,戒,它有不同的解釋,這個地方就是說,修行的大要,主要的都在這個吃苦、了解苦、念苦當中。下面就引這個論。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
要曉得沒有苦就沒出離,因為你有苦所以想跳出苦,那個時候你才會策發這個厭離心,所以你對這個苦應該堅忍。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件快樂的事情,是件苦事情。真正的修行是為求快樂才去修行的,所以你貪快樂結果的話,得到的苦。所以真正重要的不離開苦、樂兩個字,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平常我們所以不能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關鍵不在說苦、樂;關鍵在懂不懂苦樂的真相,了解不了解得到快樂、去掉痛苦的原因,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修學佛法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道理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說你修行了,道理不懂;出了家了,然後呢,在那裡空過一生,最後受無邊大苦,這是最可惜的事情。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
平常我們說:苦有五德,這苦有特別重要的好處,有五樣功德:它第一個能夠策發厭離,這個是修行第一個重要;然後呢除憍慢,這修行的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慢--憍慢。雖然你要厭離,如果這個慢心在,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由於了解了苦,能夠除掉它,這個就自利方面。更進一步還有利他呢也從這個苦上面推己及人,所以「悲愍生死者」,悲愍同樣跟我一樣,淪流在生死當中的,第三個。於是由於這個認識,你正式的開始除惡行、淨除罪障,結善行、集聚資糧;所以羞惡樂行善。種種的這些好處,都從這個苦,所以佛出世的時候,說:此是苦啊!汝應知。這個苦你應該了解,你必定要從知苦上面下手。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是的,修行人就是這樣,還是因為怕,怕什麼?怕苦嘛!所以自己要求出苦。要求出苦,唯一的什麼?一定依靠這三寶,所以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是因緣,思惡趣苦。】
上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入行論上面都是主要的,就我們現生這個苦的行相來說的。但是要曉得這個將來要受的苦也是這樣哦!而更重要的,我們前面曉得:眼前的苦樂很快就過去,而將來的前面才是重要的。所以我們真正更重要的,要思惟惡趣的苦,這個才是大苦。眼前一點小苦,這還是抵受得了的;將來的大苦,這是我們絕對要避免的,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要思惟惡趣之苦。
【其中分三,①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② 旁生所有眾苦,③ 餓鬼所有眾苦。】
那麼這個苦當中,惡趣苦分三部份;地獄、畜牲、餓鬼。那麼地獄裡邊,又分成四部份:
【① 大有情地獄,② 近邊地獄,③ 寒冰地獄,④ 獨一地獄。】
現在一個、一個來說下去。關於這個地獄的部份,我想我不在這裡詳細說了,這個大家自己好好的看一下。那麼正式修行的時候,這個很重要的。正式要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們不妨仔細的去看。第一次看,也許看的模模糊糊,那時你一定要弄懂它。弄懂了以後,然後你正式修行的時候,跟你什麼相應,你在這個事上面,思惟觀察那個苦。那時候你會身心上面,產生一種什麼?產生一種絕大的苦逼感,你覺得這個苦逼感逼得你受不了這種感覺。這個時候就一個絕大的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所以這個文字本身容易懂,所以我不在這兒解釋,你只要照著這個樣去苦。下面我這裡簡單的,有幾樣事情再說一下。那個地獄裡邊,分成功幾個,所謂大有情地獄,就是熱地獄;然後呢,這個熱地獄外面,還有近邊地獄,它每一個地獄像城一樣的,四四方方;然後每一個外面都有四個近邊地獄,所以每一個大地獄外面都有十六個地獄。這樣一層一層的,受不曉得多少無量無邊的苦!這個裡邊你們看的時候,注意一個事情哦!沒有一個人想要到地獄去的,他去的時候,並不是明明看見了,說這個是苦而去,他要去的都是找快樂。但是因為他的惡業蒙蔽了,所以他要找快樂,結果得到的是苦。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先有個認識,有了認識以後,然後等到我們下面學到這個業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就很清楚了。眼前我們目前所忙的無非都是為了一樣事情,幹什麼?找快樂。如果說你現在沒有認識的清楚,你造錯了,造了地獄業,將來你到地獄去了,你還是覺得要去找快樂,可是向前一步就是地獄。而且到那時候,不容許你後退的,你只有向前,這個事情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為什麼要這樣提呢?我們所以現在造種種惡業不能修行的原因,為什麼?找快樂嘛!對不起!你要找快樂,結果前面是地獄等在這裡。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那之前怎麼準備?你必定有了瞭解了才好準備。所以他進一步說,既然要這麼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
p. 85 (12)
【◎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去的地方是好?是壞?這個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
現在既然決定要死,而且這麼快的死,不但這麼快的死,等到你死的時候,不管你眼前得到的所有的東西,到臨終的時候,像夢一樣,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不必說等到臨終,眼前現在想一想,回想幾十年的人生,以前的人生留下來什麼?一無所有!不管你年輕也好、年老也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了解了這一點,不要等到死,那死的時候就是這個情況,不是嗎?就這樣。所以說這樣了解了,你就不會忙這個現在啦!談以後,以後呢?對不起!以後並不是說死掉了,沒有了,還要繼續的向前,那個時候就要看看前面。
【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
將來前面到哪裡去?兩條路,只有兩條路:一條善、一條惡。善的受樂、惡的受苦,就是如此。
p. 86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
將來到善趣、惡趣當中,你做得了主嗎?對不起!做不了主。這個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了主。實際上我們雖然信得過,但是呢我們好像無法體驗,說:「還沒到嘛!」這倒是一個事實。死的時候倒底怎麼死?到哪裡去?是還沒到。可是這個經驗,我們卻是眼前就可以體會得到的。你是怎麼個體會法?因為這個死亡在我們整個的人生之流當中,也就是一個剎那,也就是一個段落。而我們整個的人生,一直在這個相續之流當中,從無始以前流向無始以後,永遠不停的。所以說我們感受得到的每一個時候,就是現在當下的一段,這個是人人感受得到的。請問現在我們當下的一段,你能夠把握得住下面到哪裡去嗎?也許有人說:「我能夠」。「對不起!不能夠。我說你不能。」這個以前已經談過這個問題好幾次了;我說:「你不能」,你說:「你接受我不能」,當然是不能。然後呢?我說:「你不能」,你說:「我能」。請問:你說「我能」的時候,你是不是在回答我?你是被動的,你還是被動啊!我說:「你不能」。然後你怎麼說?「我能。」你說:「我能」,是什麼?你回答我說你,所以你是被動的。既然是被動的,請問你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對不對?那就是說很理智的時候,尚且都是被動的,何況你糊塗的時候?這是理論上面。
現在我們看實際上面的情況來說,當你病得痛苦時,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痛?不行;當你餓的時候,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管?不行;眼前任何一樣東西擺在前面的時候,你看起來叫它不貪,行不行?不行;你叫它不瞋,行不行?不行;你在這兒打瞌睡的時候,叫它豎起頭來,就豎不起來,請問你哪一樣東西做得了主?不是很明白事情擺在這裡。儘管我們在那兒講話,你下面說那一句話,你也不知道,只是順著這一個形勢,這個業的流向前,對不對?所以實際上呢,真正的引發我們向前的,為什麼叫業?是不是叫引業?那這個就是業,就是你一點的主宰都沒有的,完全靠這個東西,這個就是業。所以我們真正要修的就是這個。所以,「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向前引發你的什麼?業。完全看這個東西,它在做主的。那麼業有兩種,一個黑業、一個白業,這個東西在牽引你向前走!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一個絕端重要的事實,一步一步都是緊跟著來的,這個彼此間都相關不能分開的:暇滿的人身很快的死亡,死亡了以後,下一生你做不了主,而做主者,引導你到下一生去的是你造的業,那麼這個業是善業、惡業。現在我們呢這個兩者當中,在這地方要觀察、思惟一下,要認識一下。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
既然只有兩條路,那麼先看看到惡趣怎麼辦?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不先想善趣啊?我們有可能到善趣。」這個話是有道理,但是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說「凡事豫則立」,你事先預備了,總是沒有錯。我們真正預備的時候,總先把壞的預備好,好的本來是你祈求的,對不對?不必預備,你預備它幹什麼?我們真正預備的應該預備壞的東西,那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這裡同樣的,你先預備不要到壞的地方去,你如果這個預備好了,那麼將來只有到好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這個是你所期望的嘛!所以你不必事先擔憂,真正要擔憂的,避免到壞的地方去,所以這個地方先講壞的。
【故應思惟諸惡趣苦。】
先想想諸惡趣的狀態應該怎麼辦?想想它的苦,假定你了解這個苦以後,然後你想到,這麼的苦法誰都不願意去,又了解這一個苦,引導的原因還是你自己造的業。既然你自己造的業,那還是靠你自己,所以你生前趕快努力,避免造,將來你自然可以不受這個苦。這是它為什麼說明佛整個說法的時候,第一件說苦的原因就在這裡:先讓你了解了以後,你趕快努力,趁現在努力造好了善業,去的時候,好了!快樂了。所以這個事實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眼前不管是樂、不管是苦,到臨終的時候沒有什麼;但是如果說你現在造了很多惡業,眼前貪圖的快樂,這個快樂什麼都沒有,將來受苦,那痛苦啊!反過來,你眼前雖然努力苦一點,等到你臨終的時候苦的也沒什麼,但是後面那個快樂卻是好的,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所以這一個地方,為什麼先要我們思惟這個惡趣的真正道理。所以說我們先看看這一生完了以後,下一生該去看苦的地方。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些什麼呀?這個才是我們要做的。剛才說:我們也可能去好的地方。就像前面念死,說今天死、不死不一定。但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起見,絕對不能想不死,反過來要想著必定死。那同樣的,將來我們去苦跟樂兩個地方是不一定,但是我們一定要想苦的,為什麼?因為你想到今天必定死,是馬上修,然後你想到將來一定要去苦的地方,你更會努力拼命修,結果修了以後到快樂的地方。你想的越多,修得越好,是越快樂,這豈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嗎?這個才是我們得暇滿人身的人,真正異於畜牲、強於畜牲之處。這一點了解了以後,下面呢每一部份對我們就產生絕相應又很有用的功效,所以「日日恆應念」,這個日日,不但是每天,時時刻刻,那是我們一天到晚,真正腦筋裡面思惟觀察的就是這些。想什麼呀?寒熱地獄,不得了啊!這個是寒地獄、熱地獄是痛苦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那時真是一點都受不了。我們現在太多人,總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等一下說這個餓了嘛?餓了也不行;飽了嘛?飽了也不行;然後呢生一點小病也不行。實際上所有人世間這種東西,比之於地獄來的話,你世間再苦,那比之地獄是天堂啊!所以我們不了解之前,的的確確是很難提得起勁來修行,一旦你真的了解了以後,就算你現在痛得地上爬,你還是會拼命努力的修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
我看見太多這種古代的、近代的這種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這個榜樣。你叫他不修,他就是辦不到,他在艱苦的狀態當中,他就會能策勵。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地方要提一下,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平常業障太重,我們所以常常說,我業障太重!這個話,如果你不懂得道理的,在一般人說起來,這是個最好的藉口,也是個事實。你真正懂了道理了以後,你就千萬不能這樣說了。你業障重的結果,是什麼?墮落!眼前叫你快快樂樂的,你都沒有辦法挺的起來而不能向上,你拿這個業障重,找這個藉口,將來一旦墮落了,什麼樣的樣子啊?我們人都是貪著一點小便宜,不要說再大的業障,你常常想著這件事情,現在忽然之間地震來了,叭!天翻地覆的話,你跑得第一個快!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這件事情。這個真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如實如理的體會到,所以不能如實如理,就是業障重。當你真正了解了以後,說業障不重的人都拼命修行,你業障重的人還不修行的話,那個痛苦就跟著來了。所以你了解了業障重,更應該拼命、更應該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才是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必然的結果。當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更努力去想辦法找這個問題,然後策動自己修行。說來說去,整個的重要的觀念就在我們,知見不正,沒有得到正知見。這是修行第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剛才說地獄,下面呢餓鬼,然後呢畜牲。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觀察的,看見了他們這個惡道當中的苦,現在應該怎麼辦?「斷彼因」,應該斷那個惡因,淨除罪障,然後呢努力的積聚資糧,行種種的善。要想淨除罪障,修行種種的善淨之業,必定要靠暇滿的人身。而今天,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這個時候,趕快拼命努力!勵斷惡趣因。當你斷惡趣因的時候,就是善淨之業造起來的時候,這個是龍猛菩薩、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關於這一點當中,所以修行的時候,必定要拿這個苦這個道理來策勵我們。關於苦的道理分兩部份:一個呢,整個生死輪迴之苦是一無是處,而特別什麼?惡趣之苦,這個是最重要,也是修學佛法的宗要。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個說苦,然後呢講苦因。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
第一個,假定你能夠如理的思惟將來要墮落,眼前已經在生死輪迴當中。這一個生死輪迴當中一無可取,而雖然得到人身了,尤其是將來墮落三惡道,真是恐怖萬端!一想到這裡,對所有的一切會產生大厭離,你一旦厭離了以後,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眼前所以不能解決,都是個「我」。因為這個「我」,這問題都來了。傲慢,把我總是看得高高的,總是瞧不起別人的,總是生貪、總是生瞋、總是生癡,所有的這些通通拿掉了,所有的情面,什麼放不下的事情,通通去掉了,這第一個。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
更進一步,說你看見那個苦海的苦,所以厭離。然後呢?想辦法找到它為什麼會這樣苦的,哦!原來是做種種的不善的因,結的這個不善的果。既然是造惡業感得這樣的苦果的話,所以你造惡業會羞恥,覺得我這個人真是啊!生了一個人,算起來還聰明的,結果愚癡的不得了,關於這個道理都不懂,還算人嗎?真是覺得慚愧!所以我們平常,處處地方談這個責備別人,這些事情都沒有了,弄了半天自己還不行,這個慚愧生起來了。同時呢,因為我們怕苦要求安樂,那麼安樂是怎麼來的?由於造了種種的善法,所以對修善法深生歡喜,我們眼前什麼?講修行,真提不起來,叫你去做,真提不起來。為什麼提不起來?貪一點快樂。這個貪快樂、要快樂,千真萬確人人都要,說實在的,就怕你不貪快樂;不貪快樂,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要貪快樂了,那麼你進一步問這快樂哪來的?快樂是修行來的。既然修行來的,你就肯修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的不能修行,不是貪快樂而是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如法的去修行,真正的了解了,這個快樂是要修行得來的,痛苦要修行避免的。那個時候,的的確確你就會努力去修行了。這是對自己來說。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
那麼更進一步!因為你自己感受到生死輪迴的痛苦,自己要求快樂,然後呢推己及人,由量自心推己及人,那個時候才生起悲愍,由於悲愍生起大菩提心,這是進一步,就能夠由厭離而策發大菩提心,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上來。所以總結起來說,「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處」,然後呢正式修行的時候,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你了解這個生死的痛苦,所以發起厭離,厭離這個生死,要求得到解脫。要求得到解脫,怎麼才能解脫的話呢?所以了解到找這個解脫的辦法,於是找到了三寶是我們歸依處,真正修行下手的地方又找到了。凡是這一種都是從哪裡開始?從苦開始。
【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所以關於這一件事情--念苦這一件事情,它裡邊包含了各式各樣、很多修行的重要的關鍵。大嗢柁南就是綱要。嗢柁南是這樣,戒,它有不同的解釋,這個地方就是說,修行的大要,主要的都在這個吃苦、了解苦、念苦當中。下面就引這個論。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
要曉得沒有苦就沒出離,因為你有苦所以想跳出苦,那個時候你才會策發這個厭離心,所以你對這個苦應該堅忍。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件快樂的事情,是件苦事情。真正的修行是為求快樂才去修行的,所以你貪快樂結果的話,得到的苦。所以真正重要的不離開苦、樂兩個字,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平常我們所以不能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關鍵不在說苦、樂;關鍵在懂不懂苦樂的真相,了解不了解得到快樂、去掉痛苦的原因,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修學佛法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道理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說你修行了,道理不懂;出了家了,然後呢,在那裡空過一生,最後受無邊大苦,這是最可惜的事情。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
平常我們說:苦有五德,這苦有特別重要的好處,有五樣功德:它第一個能夠策發厭離,這個是修行第一個重要;然後呢除憍慢,這修行的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慢--憍慢。雖然你要厭離,如果這個慢心在,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由於了解了苦,能夠除掉它,這個就自利方面。更進一步還有利他呢也從這個苦上面推己及人,所以「悲愍生死者」,悲愍同樣跟我一樣,淪流在生死當中的,第三個。於是由於這個認識,你正式的開始除惡行、淨除罪障,結善行、集聚資糧;所以羞惡樂行善。種種的這些好處,都從這個苦,所以佛出世的時候,說:此是苦啊!汝應知。這個苦你應該了解,你必定要從知苦上面下手。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是的,修行人就是這樣,還是因為怕,怕什麼?怕苦嘛!所以自己要求出苦。要求出苦,唯一的什麼?一定依靠這三寶,所以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是因緣,思惡趣苦。】
上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入行論上面都是主要的,就我們現生這個苦的行相來說的。但是要曉得這個將來要受的苦也是這樣哦!而更重要的,我們前面曉得:眼前的苦樂很快就過去,而將來的前面才是重要的。所以我們真正更重要的,要思惟惡趣的苦,這個才是大苦。眼前一點小苦,這還是抵受得了的;將來的大苦,這是我們絕對要避免的,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要思惟惡趣之苦。
【其中分三,①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② 旁生所有眾苦,③ 餓鬼所有眾苦。】
那麼這個苦當中,惡趣苦分三部份;地獄、畜牲、餓鬼。那麼地獄裡邊,又分成四部份:
【① 大有情地獄,② 近邊地獄,③ 寒冰地獄,④ 獨一地獄。】
現在一個、一個來說下去。關於這個地獄的部份,我想我不在這裡詳細說了,這個大家自己好好的看一下。那麼正式修行的時候,這個很重要的。正式要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們不妨仔細的去看。第一次看,也許看的模模糊糊,那時你一定要弄懂它。弄懂了以後,然後你正式修行的時候,跟你什麼相應,你在這個事上面,思惟觀察那個苦。那時候你會身心上面,產生一種什麼?產生一種絕大的苦逼感,你覺得這個苦逼感逼得你受不了這種感覺。這個時候就一個絕大的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所以這個文字本身容易懂,所以我不在這兒解釋,你只要照著這個樣去苦。下面我這裡簡單的,有幾樣事情再說一下。那個地獄裡邊,分成功幾個,所謂大有情地獄,就是熱地獄;然後呢,這個熱地獄外面,還有近邊地獄,它每一個地獄像城一樣的,四四方方;然後每一個外面都有四個近邊地獄,所以每一個大地獄外面都有十六個地獄。這樣一層一層的,受不曉得多少無量無邊的苦!這個裡邊你們看的時候,注意一個事情哦!沒有一個人想要到地獄去的,他去的時候,並不是明明看見了,說這個是苦而去,他要去的都是找快樂。但是因為他的惡業蒙蔽了,所以他要找快樂,結果得到的是苦。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先有個認識,有了認識以後,然後等到我們下面學到這個業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就很清楚了。眼前我們目前所忙的無非都是為了一樣事情,幹什麼?找快樂。如果說你現在沒有認識的清楚,你造錯了,造了地獄業,將來你到地獄去了,你還是覺得要去找快樂,可是向前一步就是地獄。而且到那時候,不容許你後退的,你只有向前,這個事情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為什麼要這樣提呢?我們所以現在造種種惡業不能修行的原因,為什麼?找快樂嘛!對不起!你要找快樂,結果前面是地獄等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