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化,把醫院變聰明
發表於 : 2007-07-07 , 6:04
E化,把醫院變聰明
康健雜誌
記者:林芝安
根據研究,台灣一年最高有兩萬人因為醫療不良事件死亡。
當先進國家不斷利用資訊科技,降低人為錯誤時,可喜的,台灣也有醫院開始努力了。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中心內有個衛星給藥系統,護理人員推
著藥車穿梭在病房執行給藥工作,護士手持讀取器掃描病人身上的條碼,系統立刻顯示病患病歷與用藥處方,藥車底下一格格的抽屜會根據電腦指令跳出該病人需要的藥格,如果需要服五種藥,只會跳出五個藥格,其他藥格抽屜則被鎖死,怎麼也打不開,確保護士不會拿錯藥給病人,這叫做防呆,」醫策會副執行長石崇良醫師描述。
將資訊科技運用在醫療服務,提升病人安全,是目前國內外最新的發展趨勢。
自從七年多前,美國「醫學研究機構」(IOM)提出「犯錯是人性」的著名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每年約有4萬4千至9萬8千人因可避免的醫療錯誤致死之後,國內外醫療院所紛紛展開相關研究,尋找對治之道。美國學者Poulsen曾根據各國研究結果,推估台灣地區每年因醫療不良事件而死亡約為60002萬人左右。
「不論經過多少訓練、多優秀,人總會犯錯,許多醫療界人士皆不諱言指出。從用藥、手術處置到檢驗檢查,從醫生、藥師、護理人員到病人,每個環節若把關失敗,錯誤就發生了,「資訊科技就是在這幾關之上,再加一道安全防護網,減少錯誤,」亞太醫學資訊學會主席、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長李友專教授說。
最常見的是吃錯藥
各類醫療錯誤中,用藥錯誤的比率最高。被稱為「台灣醫學資訊之父」的李友專分析,台灣人一年看診約3億6千萬次,平均一次領四種藥,亦即台灣人一年約吃下15億種藥,估計錯誤率約為1015%,折算約有1億多種藥有錯誤。美國學者L e a p e提出一份著名的用藥疏失流程分析報告,住院病人中,最常見的是處方錯誤( 3 9 % ) , 其次護理人員給藥(38%)、藥師給藥(11%)。深入分析錯誤類型,劑量錯誤的比率最高,
這包括了醫師開錯處方或護理人員給錯藥。給錯藥的原因是藥物資訊不足、醫師得不到足夠的資訊,導致開立錯誤以及藥物劑量錯誤。
劑量錯誤的後果很嚴重,尤其兒童給藥。台灣某醫院曾發生醫生開普拿疼的退燒糖漿給小嬰兒,輸入電腦時將4ccQID(一天吃四次一次4cc)誤打成4顆QID,藥局也沒發現異樣,將顆粒磨成粉末,分成四包藥,小嬰兒等於一天內吞入16顆普拿疼,服藥一星期後肝衰竭,變成小植物人。為免類似悲劇發生,「各醫院應該在醫令系統(CPOE)加設單日劑量管控,當醫師輸入錯誤時,系統會提醒,」李友專建議。
藥物交互作用也是一大問題,尤其藥物發展日新月異,醫師無法掌握其他科別的最新藥物。美國榮民醫院曾找來200多位醫師研究,每次開藥時電腦會問醫師,這幾種藥物有交互作用是對、錯或不確定,醫師可以翻書或諮詢藥師。結果發現,40%的醫師點選「不知道」,另外60%的醫師,有一半答錯了。
目前台灣各大醫院幾乎都有做單一處方的交互作用提示,甚至有些醫學中心還做了跨科的處方箋交互作用提示。但潛藏的危機是,台灣病人喜歡逛醫院,A
醫院的醫師並不會知道B醫院的醫師開了哪些處方給同一位病人,某類藥物是否重複或劑量過高或產生交互作用,全憑病人運氣。

康健雜誌
記者:林芝安
根據研究,台灣一年最高有兩萬人因為醫療不良事件死亡。
當先進國家不斷利用資訊科技,降低人為錯誤時,可喜的,台灣也有醫院開始努力了。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中心內有個衛星給藥系統,護理人員推
著藥車穿梭在病房執行給藥工作,護士手持讀取器掃描病人身上的條碼,系統立刻顯示病患病歷與用藥處方,藥車底下一格格的抽屜會根據電腦指令跳出該病人需要的藥格,如果需要服五種藥,只會跳出五個藥格,其他藥格抽屜則被鎖死,怎麼也打不開,確保護士不會拿錯藥給病人,這叫做防呆,」醫策會副執行長石崇良醫師描述。
將資訊科技運用在醫療服務,提升病人安全,是目前國內外最新的發展趨勢。
自從七年多前,美國「醫學研究機構」(IOM)提出「犯錯是人性」的著名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每年約有4萬4千至9萬8千人因可避免的醫療錯誤致死之後,國內外醫療院所紛紛展開相關研究,尋找對治之道。美國學者Poulsen曾根據各國研究結果,推估台灣地區每年因醫療不良事件而死亡約為60002萬人左右。
「不論經過多少訓練、多優秀,人總會犯錯,許多醫療界人士皆不諱言指出。從用藥、手術處置到檢驗檢查,從醫生、藥師、護理人員到病人,每個環節若把關失敗,錯誤就發生了,「資訊科技就是在這幾關之上,再加一道安全防護網,減少錯誤,」亞太醫學資訊學會主席、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長李友專教授說。
最常見的是吃錯藥
各類醫療錯誤中,用藥錯誤的比率最高。被稱為「台灣醫學資訊之父」的李友專分析,台灣人一年看診約3億6千萬次,平均一次領四種藥,亦即台灣人一年約吃下15億種藥,估計錯誤率約為1015%,折算約有1億多種藥有錯誤。美國學者L e a p e提出一份著名的用藥疏失流程分析報告,住院病人中,最常見的是處方錯誤( 3 9 % ) , 其次護理人員給藥(38%)、藥師給藥(11%)。深入分析錯誤類型,劑量錯誤的比率最高,
這包括了醫師開錯處方或護理人員給錯藥。給錯藥的原因是藥物資訊不足、醫師得不到足夠的資訊,導致開立錯誤以及藥物劑量錯誤。
劑量錯誤的後果很嚴重,尤其兒童給藥。台灣某醫院曾發生醫生開普拿疼的退燒糖漿給小嬰兒,輸入電腦時將4ccQID(一天吃四次一次4cc)誤打成4顆QID,藥局也沒發現異樣,將顆粒磨成粉末,分成四包藥,小嬰兒等於一天內吞入16顆普拿疼,服藥一星期後肝衰竭,變成小植物人。為免類似悲劇發生,「各醫院應該在醫令系統(CPOE)加設單日劑量管控,當醫師輸入錯誤時,系統會提醒,」李友專建議。
藥物交互作用也是一大問題,尤其藥物發展日新月異,醫師無法掌握其他科別的最新藥物。美國榮民醫院曾找來200多位醫師研究,每次開藥時電腦會問醫師,這幾種藥物有交互作用是對、錯或不確定,醫師可以翻書或諮詢藥師。結果發現,40%的醫師點選「不知道」,另外60%的醫師,有一半答錯了。
目前台灣各大醫院幾乎都有做單一處方的交互作用提示,甚至有些醫學中心還做了跨科的處方箋交互作用提示。但潛藏的危機是,台灣病人喜歡逛醫院,A
醫院的醫師並不會知道B醫院的醫師開了哪些處方給同一位病人,某類藥物是否重複或劑量過高或產生交互作用,全憑病人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