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正名 伊比力斯症
發表於 : 2007-07-09 , 11:58
癲癇正名 伊比力斯症
聯合新聞網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過去癲癇病友常被叫做「羊癲瘋」或「豬母癲」,為避免被汙名化,兒童癲癇協會推動「正名」運動,希望以「伊比力斯症」取代癲癇,改變社會異樣目光。
中華民國兒童癲癇協會表示,伊比力斯症是大腦不正常放電,導致肢體運動、感覺或自主神經表現異常,有人會四肢伸直,似羊角狀,因而被叫做羊癲瘋;或發作完嘴溢白沫,呼吸聲濃澤似豬,而被叫豬母癲。
兒童癲癇協會昨天舉辦「伊比力斯冒險王骨牌挑戰活動」,癲癇病友以數小時,排列出一萬五千片骨牌,並爭取以「伊比力斯症」(epilepsy癲癇英文的音譯),來取代以往病友發作被稱為「豬母癲」或「羊癲瘋」等不雅稱號,看著骨牌一張張倒下來,希望社會對病友的偏見也如同骨牌般倒下。
兒童癲癇協會說,現在社會已以「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取代「老人痴呆症」;或自閉症家長爭取以「肯納症」稱呼「自閉症」,病友也希望以伊比力斯症來取代癲癇。
有一成五的癲癇病友服藥無效,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黃棣棟昨天舉兩個特殊病例,說明必須藉助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三歲多的小妹妹,由於左大腦半球萎縮,不正常放電而影響到右大腦半球,產生癲癇症狀,到醫院時,已站不起來,右手掌也下垂動不了,黃棣棟替她切掉左大腦半球,小妹妹術後三周可站起來行走。
切掉一半大腦,為何還能活?黃棣棟解釋,切掉小妹妹左大腦,是避免左大腦繼續影響右大腦,手術時,只要不要切到左大腦的視丘和基底核等生命中樞,小妹妹不但還能活,肢體活動能比以前好。
還有一名十九歲的青年,罹患「下丘腦誤構瘤」,不正常放電讓他癲癇發作時,會不自主地哈哈笑,由於瘤長在腦部深層,有的病人不適合開刀,但黃棣棟一年前替這位青年開刀,拿掉誤構瘤,創下國內以外科治療下丘腦誤構瘤首例,青年現在已減少發作次數,身體功能越來越好。

聯合新聞網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過去癲癇病友常被叫做「羊癲瘋」或「豬母癲」,為避免被汙名化,兒童癲癇協會推動「正名」運動,希望以「伊比力斯症」取代癲癇,改變社會異樣目光。
中華民國兒童癲癇協會表示,伊比力斯症是大腦不正常放電,導致肢體運動、感覺或自主神經表現異常,有人會四肢伸直,似羊角狀,因而被叫做羊癲瘋;或發作完嘴溢白沫,呼吸聲濃澤似豬,而被叫豬母癲。
兒童癲癇協會昨天舉辦「伊比力斯冒險王骨牌挑戰活動」,癲癇病友以數小時,排列出一萬五千片骨牌,並爭取以「伊比力斯症」(epilepsy癲癇英文的音譯),來取代以往病友發作被稱為「豬母癲」或「羊癲瘋」等不雅稱號,看著骨牌一張張倒下來,希望社會對病友的偏見也如同骨牌般倒下。
兒童癲癇協會說,現在社會已以「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取代「老人痴呆症」;或自閉症家長爭取以「肯納症」稱呼「自閉症」,病友也希望以伊比力斯症來取代癲癇。
有一成五的癲癇病友服藥無效,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黃棣棟昨天舉兩個特殊病例,說明必須藉助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三歲多的小妹妹,由於左大腦半球萎縮,不正常放電而影響到右大腦半球,產生癲癇症狀,到醫院時,已站不起來,右手掌也下垂動不了,黃棣棟替她切掉左大腦半球,小妹妹術後三周可站起來行走。
切掉一半大腦,為何還能活?黃棣棟解釋,切掉小妹妹左大腦,是避免左大腦繼續影響右大腦,手術時,只要不要切到左大腦的視丘和基底核等生命中樞,小妹妹不但還能活,肢體活動能比以前好。
還有一名十九歲的青年,罹患「下丘腦誤構瘤」,不正常放電讓他癲癇發作時,會不自主地哈哈笑,由於瘤長在腦部深層,有的病人不適合開刀,但黃棣棟一年前替這位青年開刀,拿掉誤構瘤,創下國內以外科治療下丘腦誤構瘤首例,青年現在已減少發作次數,身體功能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