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陳遠
膽結石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近年來,隨著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膽結石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膽結石發病年齡不一,但仍以逾三十歲者較多,年紀越大越常見。
成因、症狀與診斷
飲食習慣與膽結石的發生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根據統計,家族中有膽結石病史、嗜高膽固醇食物、嗜油膩食物、嗜甜食者、膽固醇過高、肥胖、多次懷孕的婦女、中年婦女等,都是容易罹患膽結石的高危險群。當肥胖或飲食中油脂、膽固醇過多時,易使膽汁中膽固醇的含量上升,造成膽汁過於黏稠,結石於焉形成。
膽結石常見症狀是右上疼痛或絞痛,飯後或吃了油膩食物後更明顯。有時會痛到背部,厲害時甚至引起噁心與嘔吐。結石若卡在膽囊出口,會引起膽囊炎,若石頭掉到總膽管並卡住時,則引發膽管炎,此時黃疸會很明顯,也很容易形成敗血症。
除了臨床上表現的徵候外,要檢查出膽結石,目前最方便、快速又有效的方法是腹部超音波檢查,幾乎所有結石在超音波下都可以看出來,精確性相當高(大於95%),當然電腦斷層掃描、逆行性膽胰造影術也有不錯的診斷率,但較不方便經濟,病人亦感不適。
膽結石的治療與預後
一般而言,可藉由藥物(溶解結石)、外科手術(取出結石)或飲食療法(控制膽結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盪法除去膽結石。對有症狀的病人,禁食及休息可能就足以讓症狀改善,但最好還是開刀做膽囊切除術以一勞永逸,因為疼痛過的病人,將來再發作的機會很大,趁尚未發炎時可用腹腔鏡進行膽囊切除術,併發症少,預後也好。有研究發現這些沒有症狀的病人將來出現症狀的機會是50%,而合併嚴重併發症的則高達20%。
若用傳統的手術方式,切口進入腹部把膽囊切除,術後有排氣即可進食,平均約需住院五到七天。若以腹腔鏡手術,則是在全身麻醉後,以手術器械從腹腔鏡洞口進入腹內把膽囊摘除,對於沒有發炎而解剖構造正常的病人其成功率可達95%以上,若腹腔鏡手術不能成功的話,則需馬上改採傳統手術。一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後的病人傷口比較不痛,隔天就可進食,約兩天後即可出院。
預後:膽結石的患者有50%無症狀,30%症狀較微,只有20%是症狀性膽結石且有併發症。四十年前,預防性的膽囊切除術曾被採行,目前則認為並非必要,而採用保守性的觀察追蹤。除非懷疑有糖尿病、膽囊癌的情況,才做積極性膽囊切除術。對老年人而言,第一次的膽結石併發症往往較嚴重,死亡率達20%,須特別注意並積極治療。
預防之道:飲食(三低一高)與運動
預防膽結石,最好從改善飲食情況來著手,飲食原則包括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切忌暴飲暴食。飲食內容應是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三低一高)。由於過多的糖分與脂肪易引起肥胖,因此限制糖分、脂肪的攝取,是預防肥胖和膽結石的有效方法之一。
對於肥胖者而言,減肥是預防膽結石的重要手段。尤其要少吃油煎、油炸的食物,同時選用低(脫)脂奶、瘦肉以避免脂肪過多。當限制脂肪的攝取時,多數患者疼痛不適的症狀可以減輕或消除。注意選擇烹調用油,盡量不要使用椰子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高的油脂。
蔬菜、水果、全榖類和全豆類等食物中所含的高量纖維質,可以在腸道內吸附膽酸(膽汁的主要成份)而使之隨糞便排泄,而使膽結石的發生率減低。要注意的是:若是膽結石已經造成不適,則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會造成脹氣的食物,如乾豆類、洋蔥、甘藷、蘿蔔等,以免症狀加劇。
控制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量,可以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含量減少,減低形成結石的機會。一些研究指出,維生素A和維生素E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此建議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黃綠色蔬菜並且補充維生素C與維生素E。刺激性強的調味品,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也要避免。
此外,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低強度有氧運動,有助於預防膽結石,也減少罹患了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的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不僅能使你避免肥胖與膽結石,也會讓你活的更健康、更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