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全日住院病房昨天開幕,讓精神病患除了吃藥治療,也能注重慢性復健,例如到庇護商店工作等。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沈武典指出,吃藥並非精神病患者的唯一的治療方式,而且有些人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時,如抗憂鬱、抗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會有體重增加的情況,也因此降低服藥意願。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陳家駒建議,可從低卡路里飲食的攝取、規律的作息等生活習慣改善,不宜使用食欲抑制劑或自行停藥,可能引發其他後遺症,例如噁心、嘔吐、失眠或情緒不穩想自殺等症狀。
副作用致口乾喝飲料
許多患者在吃了抗精神病的藥物後,會有唾液減少、口乾舌燥的狀況,若因此喝飲料解渴,容易不知不覺喝進過多熱量,導致體重增加。另外,藥物也可能讓患者味覺反應變差,吃東西時感覺食物沒有味道,就容易多放調味料或吃進重口味的食物,導致變胖。陳家駒醫師提醒,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應注意飲食習慣是否改變,口渴時可多喝水;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時,應細嚼慢嚥,可預防因吃藥對食物的感覺變遲頓,而越吃越多,導致發胖。
多運動培養個人興趣
其實抗精神病藥物並非都會讓人發胖,而是患者本身因疾病或情緒困擾,加上吃藥可能引發嗜睡或有鎮定作用,才慢慢變胖。沈武典醫師說,適度的運動能降低患者變胖的機會,對疾病也有幫助,另外,患者也可培養個人興趣,如手工藝、烹飪等,不但可讓患者多活動,且對喪失社會功能的患者,也能漸漸恢復工作能力。
(Apple 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