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象醫學 談四季養生
發表於 : 2006-02-02 , 15:36
從氣象醫學 談四季養生
2006.01.16 中國時報
譚健民(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我國古代以「節氣法」來劃分季節,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其主要是以地球軌道位置為標準而訂之。
「農曆法」則以農曆一月至三月是「春季」,四月至六月為「夏季」,七月至九月為「秋季」,而十月至十二月則為「冬季」。
「舊曆法」則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來年2月為冬季。
現代氣象學,則用5天的平均氣溫的高低來劃分四季,平均氣溫在攝氏l0度以下者,稱為冬季;攝氏22度以上稱為夏季;攝氏在10﹣22度間就是春季或秋季。
基本上,「氣象醫學」是以研究天氣與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因而衍生疾病的一門綜合性醫學。
春 spring
春天,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然而,春天氣象變化亦較多端,氣溫氣壓的突變也極易引起人們的精緒波動,導致某些人群易衍生憂鬱症或情緒不穩的狀態;因此,春季首要的是應注意心身的平衡。
此外,「陽春三月,春雨紛紛」,也是梅雨來臨的日子,人們易受因冷溼而罹病,所以在春天時衣著要根據早晚氣候變化適時增減,並注意防風禦寒所導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一般感冒或傷風。
同時,春天氣溫亦逐漸在回升,也是微生物易於繁殖傳播(尤其是病毒)的季節,而各種較為常見的麻疹、風疹、腺病毒、腮腺炎、水痘、肺炎球菌、流行性腦脊隨膜炎、猩紅熱、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等傳染病大行其道;而一些新興傳染病如SARS、禽流感亦會趁虛而入,因此,此時每個人都應做好個人及環境衛生,以防治傳染病的發生;而春季結膜炎、過敏性鼻炎、蕁麻疹,也不在話下。
夏 summer
夏季天氣由暖轉熱,陽光充足、陽氣旺盛,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因此個體不要隨便發怒,處事應心平氣和。
由於夏天日長夜短,太陽很早即升起,因此宜早起;而中午氣溫高日正當中,也不宜外出,可適當安排午睡時間,以補充夜間睡眠不足。此外,夏天氣溫高,出汗多,食慾不振,所以要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瓜果、豆類食品等;出汗多時多喝湯水,以防中暑,而油膩食物則應盡量少吃。
夏天也是細菌、霉菌大量滋生的時候,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霍亂、日本腦炎、退伍軍人症、沙門氏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柒、脊髓灰質炎、病毒性肝炎等,皮膚病如:足癬、汗皰、汗疹、日光性皮膚炎、腋臭、毛囊以及皮脂腺炎亦較多,故要特別注意個人的清潔以及飲食衛生。
夏季高溫易導致食物容易腐敗變質,冬季蔬菜缺乏,常造成個體維他命C攝取減少。夏季中由於常使用冷氣機以及冰箱,故也易衍生空調病、退伍軍人症以及胃腸炎;游泳抽筋、溺水、考試症候群也屢見不少。
秋 autumn
秋天秋風送爽,是個收獲喜慶的季節;然而,秋天也是一個多事之秋,容易引發某些人悲涼的心情。
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不同階段氣候變化也有所不同;早秋較為熱濕(尤其是秋老虎);中秋節前後較長一段時間較為乾燥;深秋、晚秋則較為涼寒。因此,人們在起居、飲食等方面都要提高警覺。
早秋氣溫雖仍比較高,但是早晚溫差較大,應適時加減衣服。同時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到了中晚秋,天氣遂漸變冷,此時更要特別注意保暖,養成持之以恆的運動。此外,秋涼時分易導致咳嗽、哮喘、支氣管擴張,特別是中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更要慎防血管收縮而衍生腦血管病變的併發症,其他較為常見的疾病有登革熱、小兒秋季腹瀉。
冬 winter
冬季天氣由冷轉寒,草木凋零,大多數生物處於休眠狀態。由於冬季氣溫過低,甚至氣溫驟然下降,人體易受寒而得病,寒冷刺激使個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也減弱而感染率、死亡率亦較高。
在寒冬中,人們往往長時間逗留於門窗關閉的室內,也易引起上呼吸道的互相感染。常年陰虛的人應加強調養,但食物進補應均衡營養。同時,精神情緒方面要避免過度興奮、激動,注意控制情態活動。冬天天氣寒冷,切要注意防寒及保暖,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多鍛鍊身體,活動筋骨,從而增加熱量。
在冬季,容易因受涼而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包括:凍傷、流行性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手足皸裂、支氣管炎、腦中風、糖尿病、血栓阻塞性靜脈炎、雷諾氏症候群、青光眼、冬季搔癢症、疥瘡、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壓、膽囊炎、痛風、攝護腺肥大、一氧化碳中毒、低溫傷害。寒冷地區的佝僂病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於冬季日光紫外線不足之故。
因此,有關單位應隨時加強氣象監測預報,建立氣象預報。做好大氣衛生防護,避免工業有害物對大氣層的不良影響,如二氧化碳形成的溫室效應、酸雨污染以及紫外線照射。維護室內適富的氣溫,以避免惡劣氣候的影響。同時個體應提高對環境適應能力以及維護健康。由於許多傳染病呈季節性流行趨勢,因此應加強環境消毒殺蟲工作,應撲滅病媒昆蟲等各類病原體;而加強個人防護,講究個人衛生與飲食衛生,更是重要的了。
2006.01.16 中國時報
譚健民(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我國古代以「節氣法」來劃分季節,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其主要是以地球軌道位置為標準而訂之。
「農曆法」則以農曆一月至三月是「春季」,四月至六月為「夏季」,七月至九月為「秋季」,而十月至十二月則為「冬季」。
「舊曆法」則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來年2月為冬季。
現代氣象學,則用5天的平均氣溫的高低來劃分四季,平均氣溫在攝氏l0度以下者,稱為冬季;攝氏22度以上稱為夏季;攝氏在10﹣22度間就是春季或秋季。
基本上,「氣象醫學」是以研究天氣與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因而衍生疾病的一門綜合性醫學。
春 spring
春天,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然而,春天氣象變化亦較多端,氣溫氣壓的突變也極易引起人們的精緒波動,導致某些人群易衍生憂鬱症或情緒不穩的狀態;因此,春季首要的是應注意心身的平衡。
此外,「陽春三月,春雨紛紛」,也是梅雨來臨的日子,人們易受因冷溼而罹病,所以在春天時衣著要根據早晚氣候變化適時增減,並注意防風禦寒所導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一般感冒或傷風。
同時,春天氣溫亦逐漸在回升,也是微生物易於繁殖傳播(尤其是病毒)的季節,而各種較為常見的麻疹、風疹、腺病毒、腮腺炎、水痘、肺炎球菌、流行性腦脊隨膜炎、猩紅熱、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等傳染病大行其道;而一些新興傳染病如SARS、禽流感亦會趁虛而入,因此,此時每個人都應做好個人及環境衛生,以防治傳染病的發生;而春季結膜炎、過敏性鼻炎、蕁麻疹,也不在話下。
夏 summer
夏季天氣由暖轉熱,陽光充足、陽氣旺盛,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因此個體不要隨便發怒,處事應心平氣和。
由於夏天日長夜短,太陽很早即升起,因此宜早起;而中午氣溫高日正當中,也不宜外出,可適當安排午睡時間,以補充夜間睡眠不足。此外,夏天氣溫高,出汗多,食慾不振,所以要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瓜果、豆類食品等;出汗多時多喝湯水,以防中暑,而油膩食物則應盡量少吃。
夏天也是細菌、霉菌大量滋生的時候,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霍亂、日本腦炎、退伍軍人症、沙門氏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柒、脊髓灰質炎、病毒性肝炎等,皮膚病如:足癬、汗皰、汗疹、日光性皮膚炎、腋臭、毛囊以及皮脂腺炎亦較多,故要特別注意個人的清潔以及飲食衛生。
夏季高溫易導致食物容易腐敗變質,冬季蔬菜缺乏,常造成個體維他命C攝取減少。夏季中由於常使用冷氣機以及冰箱,故也易衍生空調病、退伍軍人症以及胃腸炎;游泳抽筋、溺水、考試症候群也屢見不少。
秋 autumn
秋天秋風送爽,是個收獲喜慶的季節;然而,秋天也是一個多事之秋,容易引發某些人悲涼的心情。
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不同階段氣候變化也有所不同;早秋較為熱濕(尤其是秋老虎);中秋節前後較長一段時間較為乾燥;深秋、晚秋則較為涼寒。因此,人們在起居、飲食等方面都要提高警覺。
早秋氣溫雖仍比較高,但是早晚溫差較大,應適時加減衣服。同時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到了中晚秋,天氣遂漸變冷,此時更要特別注意保暖,養成持之以恆的運動。此外,秋涼時分易導致咳嗽、哮喘、支氣管擴張,特別是中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更要慎防血管收縮而衍生腦血管病變的併發症,其他較為常見的疾病有登革熱、小兒秋季腹瀉。
冬 winter
冬季天氣由冷轉寒,草木凋零,大多數生物處於休眠狀態。由於冬季氣溫過低,甚至氣溫驟然下降,人體易受寒而得病,寒冷刺激使個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也減弱而感染率、死亡率亦較高。
在寒冬中,人們往往長時間逗留於門窗關閉的室內,也易引起上呼吸道的互相感染。常年陰虛的人應加強調養,但食物進補應均衡營養。同時,精神情緒方面要避免過度興奮、激動,注意控制情態活動。冬天天氣寒冷,切要注意防寒及保暖,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多鍛鍊身體,活動筋骨,從而增加熱量。
在冬季,容易因受涼而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包括:凍傷、流行性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手足皸裂、支氣管炎、腦中風、糖尿病、血栓阻塞性靜脈炎、雷諾氏症候群、青光眼、冬季搔癢症、疥瘡、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壓、膽囊炎、痛風、攝護腺肥大、一氧化碳中毒、低溫傷害。寒冷地區的佝僂病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於冬季日光紫外線不足之故。
因此,有關單位應隨時加強氣象監測預報,建立氣象預報。做好大氣衛生防護,避免工業有害物對大氣層的不良影響,如二氧化碳形成的溫室效應、酸雨污染以及紫外線照射。維護室內適富的氣溫,以避免惡劣氣候的影響。同時個體應提高對環境適應能力以及維護健康。由於許多傳染病呈季節性流行趨勢,因此應加強環境消毒殺蟲工作,應撲滅病媒昆蟲等各類病原體;而加強個人防護,講究個人衛生與飲食衛生,更是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