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的致病機轉與對治醫方

有關西醫方面,歡迎於此貼!

版主: MissC

唐先生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
註冊時間: 2007-08-27 , 2:14
來自: Dispoint

僵直性脊椎炎的致病機轉與對治醫方

未閱讀文章 唐先生 »

僵直性脊椎炎的致病機轉與對治醫方

【細胞造病的各種原因】

一、 人體由60兆個細胞組成,由胚胎細胞分裂特化後,發育生長成各種系統器官組織。所以若細胞不健全,或受到傷害、或營養不足、老化因素等都會產生病變。
        健康的定義由WHO世界衛生組織對其它義為:「身體、心理與社會的健全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這也說明生理、心理、環境重大的三角關係,因為三者相互影響,相互牽制,相互提升。本文僅就生理部份說明僵直性脊椎炎(A S)及目前國內普遍性之視力異常之狀況,做治病機轉及對治醫方的探討

        但除了生理部份外,文中也大量提及環境部分。環境部分可涵蓋食物攝取,居住環境品質,飲食習慣,生活行為習慣,工作場所及品質,環境壓力因素
,經濟狀況,身體使用的認知觀念等。
二、 人體所有系統器官組織,必須在均衡運作下(即動態恆定)人體才能保持健康。如果無法均衡運作,如神經系統之交感副交感神經不正常運作,內分
泌系統便會失調,五臟六腑皆受影響。細胞本身不健全時,如DNA遺傳密碼本身有缺陷,或受到傷害(身體內及外環境所遭受的毒素傷害),營養不足
及老化退化的因素等,都會造成細胞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以至衰退甚至死亡。
     以中醫觀點,只要氣血循環不好,便會「造病」。人體除了主要經絡外
,氣血循環路徑便是錯綜複雜,只要某個路徑氣滯,便會隨著時間累積到一
臨界點便發病。這也是古時點穴致人於死的手法,點了穴待過數年而后發病死亡原理。故保持氣血循環順暢也即是保持健康的重要課題。
     人體的健康還須建構在「正確的支架」上,即是在正確位置的骨骼系
統。日本五味雅吉醫生所著書中,身體治療從骨盤開始其中重要的理念,改正脊椎骨變位的矯正法才是醫治疾病的根本,「脊椎造病」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僵直性脊椎炎的病因探討】
   人體中,無時無刻都是戰場,由免疫系統來保衛人體的健康。而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三者交互影響作用。現今心理神經免疫學中,免疫系統接受來自自主神經系統的投射影響,因此這三者關係有其關連性。當神經系統不正常運作或受損,使內分泌系統失常導致臟腑機能失調,免疫系統便會錯亂(仰制或過度)作用產生。這些原因發生尚有其他因素(如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環境壓力源等),原因發生後,便有一致病時程而後發病。
   僵直性脊椎炎之致病機轉是因所謂「瞬間拉扯緊繃效應」所致。現以安全帶之物理性模型解說:
當駕車繫上安全帶,駕駛於安全帶束縛內,身體可自由活動,當受到撞擊亦或駕駛瞬間用力前傾時、安全帶即刻固定繃緊,使駕駛行動受制亦即保護駕駛。
   人體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腦及脊髓),末梢神經(體神經及自主神經)所構成。在脊椎中有脊髓與脊神經,脊神經有引對分別由各節椎環中引出,脊髓由上而下分別與分支出去的脊神經相連接。此時若脊椎「瞬間」用力(如彎腰用力,打噴嚏、咳嗽等),脊髓拉扯脊神經,同時造成緊繃,此即「瞬間拉扯緊繃效應」。將造成拉扯受壓迫部位神經受到傷害,時間一久無法於正常位置執行運作(如營養缺乏供給,神經細胞受損),便會令該脊神經控管之系統組織產生異常運作、時間累積後、整體神經系統運作失常,導致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因交感、副交感神經也同受影響)失去恆定狀態、慢性病狀遂一出現。
   以文案工作者為例、長時期頸部肌肉疲勞時、若瞬間咳嗽或噴嚏,頸脊瞬間向前甩,造成該效應(頸脊錯位即造成所謂頸椎炎)的發生,便傷到神經了。所以AS年齡層廣泛的原因,在於頸部、腰部或脊椎的使用狀況,傷到那一環節,便由「脊椎造病原理」出現疾病,只要使用出錯便有可能得AS。
ㄧ.於 2005年 7 月 22 日大紀元報台灣版中曾刊登一篇文章,由上海同德堂胡乃文醫師撰文發表。其題目為「扎針有效喔,為何不用針呢?」,該文敘述針灸之醫理,古今之比較。先人五行的智慧,閱後頗有同感,亦用印證現今提供之醫方。
   二.吾人接觸僵值性脊椎炎患者,期皆已發病至三四期,已有脊椎僵硬無法活動,只能平躺於木板上待醫;另一患者高雄長庚有其病例,亦為第三期,患病八年。
   目前該二名患者皆已痊癒,身體活動自如。其對治醫方
為: 1、須先行檢測脊椎錯位狀況,施以手法整復理療。(無須儀器)
  2、用針灸對脊椎上下氣滯部位及迷走神經於每節脊椎環節施針,切勿留針。(不用引氣下行的針炙手法)
  3、依身體機能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療方式。
  4、改正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維持正確姿勢,多運動。
   三.目前針灸醫方僅由十二經絡或重要穴道穴位施針,但實際施針可用於筋、經、絡、脈、神經、血管皆可施針。唯手法差異便有不同之功能療效,老祖先神農氏已有如此醫方,僅用針灸便可醫治。何以施針於氣滯部位及脊環之神經呢?國外治療癲癇症有以迷走神經刺激療法,療效不錯且沒有藥物性副作用。老祖先以此醫方治療僵直性脊椎炎有其原理。依照致病原因:「瞬間拉扯緊繃效應」,其傷害為神經系統,故施針於神經,使其放鬆歸位,整復手法使脊椎歸位,如此即可勿須藥物服食,即可遂日康復。更勿須動手術治療。所以神經系統之重要運用醫術治病,國外之迷走神經療法頗受重視,而中醫經絡理論更是受到國外人士研究發揚光大,由此可證明上述醫方之合理性。
   四.若有脊椎密合時,則須遂步以整復手法放鬆脊椎,待其有空隙時,方能施針。而施針者則須具備有完全觸感感知施針部位之能力,完全免手術及藥物控制。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3.西醫病理、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