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典常用配穴
發表於 : 2007-09-05 , 22:51
針灸經典常用配穴
1、 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風解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六淫邪氣在表諸證、瘧疾及一些熱病。
方義:大椎屬督脈,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統全身陽氣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陽明原合之穴,主氣化而能傳導,助大椎而調和營衛,故清裏達表。如果身熱自汗,則瀉大椎以解肌。無汗惡寒,則可補大椎以發表。對瘧疾寒熱,能調和營衛。於虛勞骨蒸、盜汗,有養陰清熱的作用。
2、 合谷、曲池、外關
功能:清熱散風,宣通上焦
主治:頭痛、腮腫、耳鳴、耳聾、吐血、鼻衄、手腕及指節疼痛,胸痛等。
方義: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向上浮動,外關為手少陽之絡穴,八脈交會之一,又通陽維脈,故能清熱散邪。三穴配合,為治頭面、五官諸證屬實者,確有效驗。
3、 合谷、復溜
功能:發汗、止汗
主治:用於表虛表實之汗證(自汗、無汗)
方義:復溜屬腎經經穴,補之可溫腎壯陽,衛外固表,瀉合谷可清氣分之熱,熱清表固而汗止;補合谷輕揚走表而托邪,瀉復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 百會、水溝、風府
功能:醒神開竅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義:百會為手、足三陽與督脈、厥陰肝脈之會,具有通陽安神,緩解厥陰筋急,清醒頭腦之功。水溝為督脈和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督為諸陽之海,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瀉此穴具有通洩督脈,清理陽明,調整氣機,開竅救急之功。風府為足太陽經、陽維脈和督脈之會穴,刺此穴,以搜腦府之風邪。三穴相伍,能是關竅立開,隨之甦醒,言語自如,轉危為安。
5、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氣血,搜風除濕
主治: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如中風,偏枯,諸痺等上肢疾患。
方義:二穴俱屬手陽明,肩髃臥針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皆可治之。
6、 環跳、陽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節,調和氣血
主治:中風偏枯、諸痺不仁、痿廢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義:兩穴均屬足少陽經,能舒通宣散。陽陵泉又是筋會,具有舒筋利節之功,環跳搜經絡之風,二穴相應,相得益彰。7、曲池、陽陵泉
功能:舒筋利節,清利疏洩
主治:上下肢痲痺,胸脅疼痛,熱結腸胃之腹脹便濁。
方義:曲池、陽陵泉居肘膝之處,皆屬大關節,肘部曲池行氣血通經絡,清肺走表。陽陵泉又能舒筋利節,洩肝膽清裏,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濁瀉火,肝肺氣鬱胸脅作痛,或熱結腸中及胃,腹脹便濁,借之清利疏洩。
8、 曲池、三陰交
功能:清熱涼血,祛瘀生新
主治:婦女經閉,崩漏帶下,積聚毒瘡,諸般腫痛,瘈疭熱厥。
方義:曲池性游走通導,善清熱搜風,三陰交為三陰經之會,屬肝脾腎之樞組,為治療血分要穴。兩穴配伍,則血分之瘀滯、熱毒自清。 9、 足三里、三陰交
功能:益氣養陰,健脾補虛
主治:脾胃虛寒、納谷不香、飲食不化、食少納呆、形瘦身弱、或嘔或瀉,腿腳麻木、疼痛。
方義:三里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乃虛損治療不可缺少。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補三陰交而瀉足三里,為補陰之中兼行清濁。又陽虛氣乏,風濕客邪成痺,腿脛麻木疼痛時作,一以振陽,一以和陰,則有舒筋理痺之功。
10、陽陵泉、足三里
功能:調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洩瀉嘔吐,下肢痿痺。
方義:陽陵泉為膽經合穴,瀉之以肅清淨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膽府清疏,膽汁入胃,化食消滯;三里為胃府合穴,瀉三里,以導胃中之濁氣,使其濁陰得降,清陽自生,兩穴配伍,對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陽陵泉為全身之筋會,大有舒筋利節,搜風祛濕之力;足三里有通陽活血滲濕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諸痺、膝關節痛、筋攣曆節、痿躄腳氣。
11、合谷、太衝
功能:宣導氣血,鎮肝熄風
主治:癲癇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兒驚風,中風昏迷、口禁不開等。
方義:合谷屬手陽明原穴,為陽主氣;太衝屬足厥陰原穴,為陰主血,兩穴皆為氣血通行之關,故為治氣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豐隆、陽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祕結
方義: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太陰,其性通降,陽陵泉為膽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氣之功,而無承氣之峻猛,治大便祕結,甚為穩妥。
13、氣海、天樞(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補腎壯陽,導滯清濁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洩瀉、奔豚、疝瘕、遺精陽萎、小便不利、婦女月經諸疾。
方義:氣海為任脈之要穴,是本經脈氣所發,生氣之海,氣血所會,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為下焦之要穴。針宜補法,猶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樞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傳話糟粕,清導濁氣,為其所長。兩穴配伍,具有振奮下焦陽氣,清濁導滯,非常適應於下焦積寒與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濕健脾,升陽益胃
主治:胃中虛寒,飲食不下,脘腹脹痛,積聚或停痰,停食,宿飲,痞塊,霍亂等症。
方義:中脘為君,統治六腑之疾。虛證,用補法者,以壯胃氣,散其寒邪,調暢中氣。瀉中脘者,以疏其滯,胃氣降,脾氣升,津液上潮,嘔吐等證自除。取三里為臣,為其有升陽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瀉三里,為其能降濁導滯,而佐中脘以利執行,二穴相合為君臣之方,臨床確有殊功。
15、內關、三陰交
功能:養陰清熱
主治:治陰虛勞損之症,如骨蒸盜汗、乾咳、失血、夢遺、經閉等。
方義:內關清心胸,利達三焦,三陰交滋陰養血,交濟心腎,此法確有交濟坎離之功。
16、魚際、太溪
功能:滋腎清肺
主治:虛勞骨蒸、咳嗽、咯血。
方義:魚際清肺火,太溪滋腎陰,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虛勞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調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香,溼熱壅滯,穢濁滯於中焦,宿食停飲,腹脹噫穢。
方義:合谷為大腸原穴,能昇降宣通。三里為胃經之合穴,補之益氣升清,瀉之通陽降濁。二穴皆屬陽明,一手一足,上下相應,腸胃並調,若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暢,則補三里,應合谷以升下陷之陽,俾胃氣充足而飲食自進。若溼熱壅塞,濁滯中焦,這樣則蓄食停飲,腹脹噫噦,則瀉三里,引大腸合谷下行,以導濁降逆,中氣自然和暢。
18、勞宮、足三里
功能:清瀉心胃之火,開胸降逆
主治:傷寒結胸,痞悶脹滿,噫氣吞酸,嘔吐乾噦,煩倦嗜臥。
方義:勞宮屬心包絡,性清善降,能開七情鬱結,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熱,導火下行;配足三里,從中焦迫降邪熱,上清下降,確為神妙。 、
19、大椎、內關
功能:調氣行水,驅飲降逆
主治:胸膈滿悶,喘咳氣逆,痰多,胸膈積水等症。
方義:飲為水邪,停於胸脘之間,上逆則肺漲滿,胸悶咳喘氣逆之症作,然停水總責乎三焦,因它是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體腔油膜,執行水津道路,津液蒸發是由三焦下屬膀胱,這樣則決瀆通暢,水無停留之患。大椎屬督脈,手足三陽之會,調太陽之氣,陽氣通行則水自利,且效能寬胸降氣。內關穴乃是手厥陰心主之絡,別走手少陽,宣心陽而且退群陰,利油膜而通淤塞則決瀆暢,飲邪也可自蠲。
1、 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風解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六淫邪氣在表諸證、瘧疾及一些熱病。
方義:大椎屬督脈,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統全身陽氣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陽明原合之穴,主氣化而能傳導,助大椎而調和營衛,故清裏達表。如果身熱自汗,則瀉大椎以解肌。無汗惡寒,則可補大椎以發表。對瘧疾寒熱,能調和營衛。於虛勞骨蒸、盜汗,有養陰清熱的作用。
2、 合谷、曲池、外關
功能:清熱散風,宣通上焦
主治:頭痛、腮腫、耳鳴、耳聾、吐血、鼻衄、手腕及指節疼痛,胸痛等。
方義: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向上浮動,外關為手少陽之絡穴,八脈交會之一,又通陽維脈,故能清熱散邪。三穴配合,為治頭面、五官諸證屬實者,確有效驗。
3、 合谷、復溜
功能:發汗、止汗
主治:用於表虛表實之汗證(自汗、無汗)
方義:復溜屬腎經經穴,補之可溫腎壯陽,衛外固表,瀉合谷可清氣分之熱,熱清表固而汗止;補合谷輕揚走表而托邪,瀉復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 百會、水溝、風府
功能:醒神開竅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義:百會為手、足三陽與督脈、厥陰肝脈之會,具有通陽安神,緩解厥陰筋急,清醒頭腦之功。水溝為督脈和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督為諸陽之海,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瀉此穴具有通洩督脈,清理陽明,調整氣機,開竅救急之功。風府為足太陽經、陽維脈和督脈之會穴,刺此穴,以搜腦府之風邪。三穴相伍,能是關竅立開,隨之甦醒,言語自如,轉危為安。
5、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氣血,搜風除濕
主治: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如中風,偏枯,諸痺等上肢疾患。
方義:二穴俱屬手陽明,肩髃臥針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皆可治之。
6、 環跳、陽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節,調和氣血
主治:中風偏枯、諸痺不仁、痿廢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義:兩穴均屬足少陽經,能舒通宣散。陽陵泉又是筋會,具有舒筋利節之功,環跳搜經絡之風,二穴相應,相得益彰。7、曲池、陽陵泉
功能:舒筋利節,清利疏洩
主治:上下肢痲痺,胸脅疼痛,熱結腸胃之腹脹便濁。
方義:曲池、陽陵泉居肘膝之處,皆屬大關節,肘部曲池行氣血通經絡,清肺走表。陽陵泉又能舒筋利節,洩肝膽清裏,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濁瀉火,肝肺氣鬱胸脅作痛,或熱結腸中及胃,腹脹便濁,借之清利疏洩。
8、 曲池、三陰交
功能:清熱涼血,祛瘀生新
主治:婦女經閉,崩漏帶下,積聚毒瘡,諸般腫痛,瘈疭熱厥。
方義:曲池性游走通導,善清熱搜風,三陰交為三陰經之會,屬肝脾腎之樞組,為治療血分要穴。兩穴配伍,則血分之瘀滯、熱毒自清。 9、 足三里、三陰交
功能:益氣養陰,健脾補虛
主治:脾胃虛寒、納谷不香、飲食不化、食少納呆、形瘦身弱、或嘔或瀉,腿腳麻木、疼痛。
方義:三里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乃虛損治療不可缺少。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補三陰交而瀉足三里,為補陰之中兼行清濁。又陽虛氣乏,風濕客邪成痺,腿脛麻木疼痛時作,一以振陽,一以和陰,則有舒筋理痺之功。
10、陽陵泉、足三里
功能:調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洩瀉嘔吐,下肢痿痺。
方義:陽陵泉為膽經合穴,瀉之以肅清淨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膽府清疏,膽汁入胃,化食消滯;三里為胃府合穴,瀉三里,以導胃中之濁氣,使其濁陰得降,清陽自生,兩穴配伍,對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陽陵泉為全身之筋會,大有舒筋利節,搜風祛濕之力;足三里有通陽活血滲濕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諸痺、膝關節痛、筋攣曆節、痿躄腳氣。
11、合谷、太衝
功能:宣導氣血,鎮肝熄風
主治:癲癇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兒驚風,中風昏迷、口禁不開等。
方義:合谷屬手陽明原穴,為陽主氣;太衝屬足厥陰原穴,為陰主血,兩穴皆為氣血通行之關,故為治氣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豐隆、陽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祕結
方義: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太陰,其性通降,陽陵泉為膽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氣之功,而無承氣之峻猛,治大便祕結,甚為穩妥。
13、氣海、天樞(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補腎壯陽,導滯清濁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洩瀉、奔豚、疝瘕、遺精陽萎、小便不利、婦女月經諸疾。
方義:氣海為任脈之要穴,是本經脈氣所發,生氣之海,氣血所會,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為下焦之要穴。針宜補法,猶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樞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傳話糟粕,清導濁氣,為其所長。兩穴配伍,具有振奮下焦陽氣,清濁導滯,非常適應於下焦積寒與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濕健脾,升陽益胃
主治:胃中虛寒,飲食不下,脘腹脹痛,積聚或停痰,停食,宿飲,痞塊,霍亂等症。
方義:中脘為君,統治六腑之疾。虛證,用補法者,以壯胃氣,散其寒邪,調暢中氣。瀉中脘者,以疏其滯,胃氣降,脾氣升,津液上潮,嘔吐等證自除。取三里為臣,為其有升陽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瀉三里,為其能降濁導滯,而佐中脘以利執行,二穴相合為君臣之方,臨床確有殊功。
15、內關、三陰交
功能:養陰清熱
主治:治陰虛勞損之症,如骨蒸盜汗、乾咳、失血、夢遺、經閉等。
方義:內關清心胸,利達三焦,三陰交滋陰養血,交濟心腎,此法確有交濟坎離之功。
16、魚際、太溪
功能:滋腎清肺
主治:虛勞骨蒸、咳嗽、咯血。
方義:魚際清肺火,太溪滋腎陰,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虛勞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調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香,溼熱壅滯,穢濁滯於中焦,宿食停飲,腹脹噫穢。
方義:合谷為大腸原穴,能昇降宣通。三里為胃經之合穴,補之益氣升清,瀉之通陽降濁。二穴皆屬陽明,一手一足,上下相應,腸胃並調,若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暢,則補三里,應合谷以升下陷之陽,俾胃氣充足而飲食自進。若溼熱壅塞,濁滯中焦,這樣則蓄食停飲,腹脹噫噦,則瀉三里,引大腸合谷下行,以導濁降逆,中氣自然和暢。
18、勞宮、足三里
功能:清瀉心胃之火,開胸降逆
主治:傷寒結胸,痞悶脹滿,噫氣吞酸,嘔吐乾噦,煩倦嗜臥。
方義:勞宮屬心包絡,性清善降,能開七情鬱結,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熱,導火下行;配足三里,從中焦迫降邪熱,上清下降,確為神妙。 、
19、大椎、內關
功能:調氣行水,驅飲降逆
主治:胸膈滿悶,喘咳氣逆,痰多,胸膈積水等症。
方義:飲為水邪,停於胸脘之間,上逆則肺漲滿,胸悶咳喘氣逆之症作,然停水總責乎三焦,因它是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體腔油膜,執行水津道路,津液蒸發是由三焦下屬膀胱,這樣則決瀆通暢,水無停留之患。大椎屬督脈,手足三陽之會,調太陽之氣,陽氣通行則水自利,且效能寬胸降氣。內關穴乃是手厥陰心主之絡,別走手少陽,宣心陽而且退群陰,利油膜而通淤塞則決瀆暢,飲邪也可自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