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儀嘉言錄
發表於 : 2007-09-16 , 22:01
王鳳儀嘉言錄
前言
介紹袁了凡、王鳳儀兩位大善人
第一節 善惡
第二節 學聖
第三節 學佛
第四節 天道
第五節 破迷
第六節 不怨人
第七節 不生氣 不上火
第八節 找好處 認不是
第九節 五行性
第十節 講病
第十一節 講道
第十二節 慈道
第十三節 孝道
第十四節 婦女道
第十五節 姑娘道‧媳婦道‧老太太道
第十六節 夫婦道
第十七節 立業結婚
第十八節 因果
第十九節 三界
第二十節 三性
第二十一節 三命
第二十二節 性命
第二十三節 立命
第二十四節 化性
第二十五節 學道
第二十六節 悟道
第二十七節 道德會
第二十八節 行道做德
第二十九節 四大界
第三十節 立志
前言
王鳳儀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農村長工,未曾讀書,因篤行忠、孝,自誠而明。年三十五,往救友人楊柏,行至中途「黑夜見白日」明道。三十八歲,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徹大悟,發明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世,普度群倫。
王善人講道,語似俚俗,而意境深遠,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經教,權宜說法,活潑自然,不僅足為圭臬,且為經天緯地之大經大法。其要旨在教人盡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實行「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王善人常說:「人是什麼性,就有什麼命。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以上為五陰性)」又說:「身界人主賤,心界人主貧,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貴。」說明人生的富貴貧賤、否泰苦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窺全貌,就請閱讀本書。
介紹袁了凡、王鳳儀兩位大善人
于凌波
中國過去的農業社會,一般人對於「善人」都十分尊敬。那個時代,在城市或農村的社會中,有著各種不同類型的善人。他們或修橋補路,或賑災恤貧;或冬設粥廠、夏施茶水;或施棺木、施湯藥,種種善行,不一而足。然而,時代進步到工商業社會,「善人」這個名詞在社會上消失了——像仁義道德,忠孝節義這些詞彙被時代淘汰了似的。此時此地,如果對人說仁義道德、說誠信貞節、說溫良恭儉,一定會被人視為異類、被譏為落伍、迂闊。當然,我不是說當代社會沒有人行善,據我所知,默默行善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在整個社會來說,以農業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現代、以農業社會的慣用辭彙用於現代,一定會被人譏為不識時務。
像我這種不識時務的人、慣做些不識時務的事。在這個功利主義流行的社會中,我來介紹農業社會的善人,豈不是不識時務?但是我相信,也一定有人認同我這種舊觀念,認為善人值得推重,值得介紹,也值得學習。我現在要介紹的兩位善人,一位是明朝萬歷年間的袁了凡先生,一位是清末民初的王鳳儀先生,現在先自袁了凡先生說起。
袁了凡先生名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他是嘉善縣學生員,隆慶四年中舉人,萬歷十四年成進士。任寶坻知縣七年,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未幾倭(日本)兵襲擊朝鮮,朝鮮向明庭乞援,經略宋應昌奏調了凡到軍中參贊軍事,兼督朝鮮兵。在朝鮮時,提督李如松部下殺平民以冒功,了凡力爭,因之結怨,李如松乃引兵東去,倭兵襲擊了凡,為了凡擊退,而李如松卻敗於倭兵。如松把責在推到了凡身上,劾他十大罪,明庭不察,了凡被罷職。他返回家鄉,行善益切,活到七十四歲逝世。到明熹宗天啟年間,追敘征倭之功,朝庭贈了凡官為尚寶司少卿。
了凡為生員時即好學問,對於法律、算學、兵政、水利之學,無不熟練,而通達古今之務。他在寶坻知縣任內,孜孜為縣民謀福利,他疏濬三岔河,築堤防水;發動鄉民沿海岸密植柳樹,海水挾沙而上,遇柳樹而淤積下來,久之成堤。他於農村疏治溝渠,督民耕種,壙地日闢,人民生活獲得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則不富而好施,居家則誦經坐禪,日有定課,公私遽忙,而未嘗暫輟。他的夫人十分賢惠,助他為善,某年冬要為兒子製冬襖,將買棉絮,了凡說:「絲棉輕煖」,夫人曰:「我豈不知,但絲貴棉賤,我以貴易賤,多做些棉衣分給窮人穿。」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無祿。」他的兒子袁儼,後來亦成進士,官廣東高要知縣。
世所流傳的《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晚年寫的四篇訓子文。民國初年,由於靈巖山印光大師的闡揚,流通日廣。近年來,淨空法師也提倡這本書,著有《了凡四訓講記》,錄製有錄音帶及光碟片,流傳世界各地。淨師的皈依弟子們且組織了「了凡弘法學會」,專門弘揚這本書,以期對社會風氣有所改善。至於這本書的內容與好處,各位讀了便知。
另一位清末民初的善人王鳳儀先生,名樹桐,鳳儀是他的字。熱河省朝陽縣人,父名清河,母親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於清同治三年,家庭貧窮,從小為人放牛,長大為人做傭工。他天性奉親孝順,做人誠實,為人傭工,盡心盡力,決不偷懶。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後,未幾母親逝世,他迎請祖父到家中奉養,鄉里人都稱他孝順。
他二十四歲患「瘡疾」纏綿不癒,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工作。光緒二十四年,王鳳儀三十五歲,那年正月,在他內弟家聽一位楊柏先生講善書,講的是《宣講拾遺》,那是一本專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故事的書,他逾聽逾有興趣,以後常隨楊柏聽講。有一天聽講「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爭執,後來兒子聽了老家人薛保之勸,跪下認錯,母親承認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歸於好。王鳳儀聽了感觸頗深,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責:「怪不得我生瘡癆,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點)我就生氣,我是愚人呀。」他一路責問自己:「我專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對?看人不對我就生氣,那怎算對?」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膚病竟疤了。
這以後,他經過了幾個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乃獻身入宣講善書的宣講堂,他開始學識字,學善書格言,到各地為人講病,勸人為善,度人化世。後來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須由家庭開始,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他叫他妻子白氏,先進入義縣雜木林鄉義塾受學。光緒三十三年,他開始試辦女學,由他妻子充任教員,他自己辦事理事務。第一所義學試辦成功,翌年在錦州楊興屯設立了第二所女學。不意未幾引起界的誤會,有人造謠稱他是邪教,經朝陽縣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訪,了解他祗是熱心辦學,別無其他,一場風波始告平息。十年之後,各地仿效,民間辦女學成為一種風氣。到他六十歲以後,熱河及東北數十縣,辦學講道的風氣大開,世人稱他為王善人。
民國十八年,他到北京與領導萬國道德會的江希張等人見面,眾人推舉他為禹國道德會宣道部主任。他回到東北後,積極推動萬國道會的會務。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於民國二十六年夏曆十月,七十四歲之年逝世。當代高僧如倓虛法師、定西法師、樂果法師等,都是王鳳儀在宣講堂講善書時代的朋友。
台中的陳月嬌居士來印經會找我,稱要捐款印一本善書為她父親祈福。她熟讀《了凡四訓語譯》、和《王鳳儀言行錄》兩本書,覺得內容都很好,一時難以取捨。我為滿她心願,在王鳳儀言行錄中選出嘉言錄部分,編成《了凡四訓語譯‧王鳳儀嘉言錄合刊》,她十分歡喜,我也有機會在此介紹這兩位大善人的行誼。
第一節 善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惡;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壞就是惡;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惡。
○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吃點虧心裏就難過,占點便宜心裏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此外,有人誇獎,心裏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裏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佔便宜就樂,吃虧就生氣,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學道,也算是個善人,他存的糧多,天旱糧漲價,他就樂啦,下雨糧價落,他就愁啦,哪有一點善心呢?
○要想當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別人做的事,良心上過不去,自己不那樣做就是啦。
○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為我好了,走到哪兒就好到哪兒。
○一個人便是一個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個世界;佛成了就成了個西方極樂世界,耶穌成了就成了個天國。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當好人,豈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時候,你再想好也來不及啦!
第二節 學聖
○人念古人書,要學古人才對。現在的人光念不學,把書都念「輸」啦!聖人要把書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學古(聖賢)人,將來世人就得念你。給後人做個榜樣,到了大同世界,人人都跟你學,那就是念你。念書學道貴乎實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靈),你也就是古人。
○人只知念書要多要熟,不知照書去實行,這象看熟了地圖,知道各地的方位,沒能親臨其境,又怎能看見真風景呢?又象念熟了菜譜,沒有實際吃過,又哪能嘗到真滋味呢?
○ 今人念了許多書,知道很多古人,可是一位也沒有看上,一位也沒合心意,所以一位也沒有去學。那就是看起自己啦,可自己又常耍脾氣,不知足,這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我看也太愚啦!
○ 我從小沒念過書,也不識字。聽說哪位古人好,我就學哪位古人。若見今人好,我就不離開他,看他怎麼行?多知一個人就多知一條道。我初學「羊角哀捨命全交」去救楊柏,次學「楊一守墳」給我爹守墳三年。我做一宗事就學一位古人,那古人的靈就來助我。這就是我的「學而實習之」,正和聖人的道相合。可惜世人信不真,不肯去學,遇見好人也不注意,那是空學沒習。
○ 念書不如念人,念人不如念我,念我不如念天。古時念書,每人一本,會念不會用,書是書,人是人,那是「一本散為萬殊」。現在我們不用書,光講道,叫做「念我」。念明白了再去實行,這是「萬殊仍歸一本」。一是天道,這是念天。
○ 念書不如念人,把一個人當作一個字,把一家當作一句,把一村當作一章,把一縣當作一本,把一省當作一部。一個字有許多講,一個人也有許多事,這就叫念人。
○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對我說:「古人說書內有黃金,我已中秀才,還是受窮,古人把我騙啦!」我說:「你讀了很多書,實行了幾句呢?你若不照書行,不是古人騙了你,是你把古人騙啦!」
○有人問:「我早年讀書,不敢希聖希賢,今日學道,又不敢學佛學仙。聽善人說,立地可以成佛,不知我能不能成?」我告訴他:「念書的人,叫聖人給嚇住了,不敢去學;學道的人,被佛給嚇住了,不敢邁步。古時的聖賢仙佛都是人成的,你也是人,要能學他,也就是他,有什麼可疑的呢?」
○聖人所以為聖人,就是勸人學道。我們要想學聖人,勸人就是了,有什麼難呢?古時聖人是教書成的道,現今的教師也是教書,為什麼沒成呢?聖人教人學道,不管有錢沒有錢,是以教人為主。現今的教員,只知賺錢,不管人成不成。我說聖人凡人的區別,就在這一點。
○我們認識一個人,也不過認識他面貌的大概,就知道他是誰,又哪能把他的肢體毛髮,處處辨認清楚呢?明道也是這樣,讀書也是這樣。能把《大學》頭一章念明白,一切人道都知道了。把《中庸》的頭一章念明白,天道就都明白了,成神成佛、為聖為賢都用不了,可惜人都是務廣而荒啊!
○孔子老年和群弟子言志,他願「老安少懷」,光(只)說沒有做到。我立了許多安老院和懷少園,是替孔子還了大願。孔子傳道,光(只)教男子,沒教女子,我辦女學是補孔子的漏。
第三節 學佛
○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真就是佛了。現今學佛的人,大都從「欲明明德於天下」上去用力,不知從「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上入手,所以不能成佛。
○人都不知顧名思義,不知「我佛」,就是我自己。偏向外求,越求越遠。所以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現今的人都被大帽子扣住了,學佛的人便以為佛是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學。若有人說要學佛,就以為狂妄,認為是侮慢佛。其實這樣人是把佛看小啦!如果人人行佛道,人人是佛,那該有多麼好!佛是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完了。
○佛的心裏,不但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並且願意能比佛更高幾等。人也必須把人教得比自己高,才算對得起人。
○普通人以為別人的事與自己沒有關係,所以不注意。不知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我本是一體。把人我一體做到了才是佛界人。
○人說佛國裏一人有飯吃,大家都有飯吃,一人有物用,大家都有物用。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我的分別。所以沒有人我的分別才是佛國人。
○學「好」是學「好」,學道是學道,分不清可不行。某人開口就是佛,我專講我。佛是人的榜樣,照佛說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道,象開個謊花,不能結果。
○人都念已成的佛,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誰是未成的佛呢?世上人都是。我勸他盡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豈不知佛不是空念成的,是由爭貪裏漏下來的,我不爭貪也勸人不爭不貪,人還不信,真招笑。
○佛是人成的,今天不求人道,先求佛道,真是捨近求遠。我是從扛活(傭工)上得的道,人都輕視我。有一年某人士向我說禪機語:「芥子能藏須彌山」我說:「是我」。他說:「請解釋」,我說:「我這個人活在世上,真象一粒芥子那麼藐小,可是我的心裏藏著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四個大世界。不正是說我嗎?」
○八德是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應當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扛活全部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這是我敢自信的。
○人不得道是由於性、心、身未能合一。身子做事,心裏想別的,是心和身不合一;遇著逆境受不了,生氣上火,是性和心不合一。必須三合一,才能得道。要想成佛,還得四大界合一。今人只用心念佛,身口與佛相違,怎能成佛呢?
○我早年勸世,不敢帶書,怕人問我是什麼教?我遇著什麼教就是什麼教。那年我到朝陽基督教會,有人問我是什麼教?我說沒教。他把我好損(諷刺譏笑)說:「你沒教還沒父母教嗎?」其實理是一個,人若不真也難成道。
前言
介紹袁了凡、王鳳儀兩位大善人
第一節 善惡
第二節 學聖
第三節 學佛
第四節 天道
第五節 破迷
第六節 不怨人
第七節 不生氣 不上火
第八節 找好處 認不是
第九節 五行性
第十節 講病
第十一節 講道
第十二節 慈道
第十三節 孝道
第十四節 婦女道
第十五節 姑娘道‧媳婦道‧老太太道
第十六節 夫婦道
第十七節 立業結婚
第十八節 因果
第十九節 三界
第二十節 三性
第二十一節 三命
第二十二節 性命
第二十三節 立命
第二十四節 化性
第二十五節 學道
第二十六節 悟道
第二十七節 道德會
第二十八節 行道做德
第二十九節 四大界
第三十節 立志
前言
王鳳儀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農村長工,未曾讀書,因篤行忠、孝,自誠而明。年三十五,往救友人楊柏,行至中途「黑夜見白日」明道。三十八歲,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徹大悟,發明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世,普度群倫。
王善人講道,語似俚俗,而意境深遠,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經教,權宜說法,活潑自然,不僅足為圭臬,且為經天緯地之大經大法。其要旨在教人盡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實行「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王善人常說:「人是什麼性,就有什麼命。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以上為五陰性)」又說:「身界人主賤,心界人主貧,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貴。」說明人生的富貴貧賤、否泰苦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窺全貌,就請閱讀本書。
介紹袁了凡、王鳳儀兩位大善人
于凌波
中國過去的農業社會,一般人對於「善人」都十分尊敬。那個時代,在城市或農村的社會中,有著各種不同類型的善人。他們或修橋補路,或賑災恤貧;或冬設粥廠、夏施茶水;或施棺木、施湯藥,種種善行,不一而足。然而,時代進步到工商業社會,「善人」這個名詞在社會上消失了——像仁義道德,忠孝節義這些詞彙被時代淘汰了似的。此時此地,如果對人說仁義道德、說誠信貞節、說溫良恭儉,一定會被人視為異類、被譏為落伍、迂闊。當然,我不是說當代社會沒有人行善,據我所知,默默行善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在整個社會來說,以農業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現代、以農業社會的慣用辭彙用於現代,一定會被人譏為不識時務。
像我這種不識時務的人、慣做些不識時務的事。在這個功利主義流行的社會中,我來介紹農業社會的善人,豈不是不識時務?但是我相信,也一定有人認同我這種舊觀念,認為善人值得推重,值得介紹,也值得學習。我現在要介紹的兩位善人,一位是明朝萬歷年間的袁了凡先生,一位是清末民初的王鳳儀先生,現在先自袁了凡先生說起。
袁了凡先生名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他是嘉善縣學生員,隆慶四年中舉人,萬歷十四年成進士。任寶坻知縣七年,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未幾倭(日本)兵襲擊朝鮮,朝鮮向明庭乞援,經略宋應昌奏調了凡到軍中參贊軍事,兼督朝鮮兵。在朝鮮時,提督李如松部下殺平民以冒功,了凡力爭,因之結怨,李如松乃引兵東去,倭兵襲擊了凡,為了凡擊退,而李如松卻敗於倭兵。如松把責在推到了凡身上,劾他十大罪,明庭不察,了凡被罷職。他返回家鄉,行善益切,活到七十四歲逝世。到明熹宗天啟年間,追敘征倭之功,朝庭贈了凡官為尚寶司少卿。
了凡為生員時即好學問,對於法律、算學、兵政、水利之學,無不熟練,而通達古今之務。他在寶坻知縣任內,孜孜為縣民謀福利,他疏濬三岔河,築堤防水;發動鄉民沿海岸密植柳樹,海水挾沙而上,遇柳樹而淤積下來,久之成堤。他於農村疏治溝渠,督民耕種,壙地日闢,人民生活獲得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則不富而好施,居家則誦經坐禪,日有定課,公私遽忙,而未嘗暫輟。他的夫人十分賢惠,助他為善,某年冬要為兒子製冬襖,將買棉絮,了凡說:「絲棉輕煖」,夫人曰:「我豈不知,但絲貴棉賤,我以貴易賤,多做些棉衣分給窮人穿。」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無祿。」他的兒子袁儼,後來亦成進士,官廣東高要知縣。
世所流傳的《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晚年寫的四篇訓子文。民國初年,由於靈巖山印光大師的闡揚,流通日廣。近年來,淨空法師也提倡這本書,著有《了凡四訓講記》,錄製有錄音帶及光碟片,流傳世界各地。淨師的皈依弟子們且組織了「了凡弘法學會」,專門弘揚這本書,以期對社會風氣有所改善。至於這本書的內容與好處,各位讀了便知。
另一位清末民初的善人王鳳儀先生,名樹桐,鳳儀是他的字。熱河省朝陽縣人,父名清河,母親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於清同治三年,家庭貧窮,從小為人放牛,長大為人做傭工。他天性奉親孝順,做人誠實,為人傭工,盡心盡力,決不偷懶。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後,未幾母親逝世,他迎請祖父到家中奉養,鄉里人都稱他孝順。
他二十四歲患「瘡疾」纏綿不癒,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工作。光緒二十四年,王鳳儀三十五歲,那年正月,在他內弟家聽一位楊柏先生講善書,講的是《宣講拾遺》,那是一本專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故事的書,他逾聽逾有興趣,以後常隨楊柏聽講。有一天聽講「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爭執,後來兒子聽了老家人薛保之勸,跪下認錯,母親承認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歸於好。王鳳儀聽了感觸頗深,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責:「怪不得我生瘡癆,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點)我就生氣,我是愚人呀。」他一路責問自己:「我專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對?看人不對我就生氣,那怎算對?」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膚病竟疤了。
這以後,他經過了幾個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乃獻身入宣講善書的宣講堂,他開始學識字,學善書格言,到各地為人講病,勸人為善,度人化世。後來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須由家庭開始,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他叫他妻子白氏,先進入義縣雜木林鄉義塾受學。光緒三十三年,他開始試辦女學,由他妻子充任教員,他自己辦事理事務。第一所義學試辦成功,翌年在錦州楊興屯設立了第二所女學。不意未幾引起界的誤會,有人造謠稱他是邪教,經朝陽縣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訪,了解他祗是熱心辦學,別無其他,一場風波始告平息。十年之後,各地仿效,民間辦女學成為一種風氣。到他六十歲以後,熱河及東北數十縣,辦學講道的風氣大開,世人稱他為王善人。
民國十八年,他到北京與領導萬國道德會的江希張等人見面,眾人推舉他為禹國道德會宣道部主任。他回到東北後,積極推動萬國道會的會務。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於民國二十六年夏曆十月,七十四歲之年逝世。當代高僧如倓虛法師、定西法師、樂果法師等,都是王鳳儀在宣講堂講善書時代的朋友。
台中的陳月嬌居士來印經會找我,稱要捐款印一本善書為她父親祈福。她熟讀《了凡四訓語譯》、和《王鳳儀言行錄》兩本書,覺得內容都很好,一時難以取捨。我為滿她心願,在王鳳儀言行錄中選出嘉言錄部分,編成《了凡四訓語譯‧王鳳儀嘉言錄合刊》,她十分歡喜,我也有機會在此介紹這兩位大善人的行誼。
第一節 善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惡;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壞就是惡;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惡。
○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吃點虧心裏就難過,占點便宜心裏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此外,有人誇獎,心裏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裏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佔便宜就樂,吃虧就生氣,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學道,也算是個善人,他存的糧多,天旱糧漲價,他就樂啦,下雨糧價落,他就愁啦,哪有一點善心呢?
○要想當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別人做的事,良心上過不去,自己不那樣做就是啦。
○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為我好了,走到哪兒就好到哪兒。
○一個人便是一個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個世界;佛成了就成了個西方極樂世界,耶穌成了就成了個天國。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當好人,豈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時候,你再想好也來不及啦!
第二節 學聖
○人念古人書,要學古人才對。現在的人光念不學,把書都念「輸」啦!聖人要把書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學古(聖賢)人,將來世人就得念你。給後人做個榜樣,到了大同世界,人人都跟你學,那就是念你。念書學道貴乎實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靈),你也就是古人。
○人只知念書要多要熟,不知照書去實行,這象看熟了地圖,知道各地的方位,沒能親臨其境,又怎能看見真風景呢?又象念熟了菜譜,沒有實際吃過,又哪能嘗到真滋味呢?
○ 今人念了許多書,知道很多古人,可是一位也沒有看上,一位也沒合心意,所以一位也沒有去學。那就是看起自己啦,可自己又常耍脾氣,不知足,這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我看也太愚啦!
○ 我從小沒念過書,也不識字。聽說哪位古人好,我就學哪位古人。若見今人好,我就不離開他,看他怎麼行?多知一個人就多知一條道。我初學「羊角哀捨命全交」去救楊柏,次學「楊一守墳」給我爹守墳三年。我做一宗事就學一位古人,那古人的靈就來助我。這就是我的「學而實習之」,正和聖人的道相合。可惜世人信不真,不肯去學,遇見好人也不注意,那是空學沒習。
○ 念書不如念人,念人不如念我,念我不如念天。古時念書,每人一本,會念不會用,書是書,人是人,那是「一本散為萬殊」。現在我們不用書,光講道,叫做「念我」。念明白了再去實行,這是「萬殊仍歸一本」。一是天道,這是念天。
○ 念書不如念人,把一個人當作一個字,把一家當作一句,把一村當作一章,把一縣當作一本,把一省當作一部。一個字有許多講,一個人也有許多事,這就叫念人。
○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對我說:「古人說書內有黃金,我已中秀才,還是受窮,古人把我騙啦!」我說:「你讀了很多書,實行了幾句呢?你若不照書行,不是古人騙了你,是你把古人騙啦!」
○有人問:「我早年讀書,不敢希聖希賢,今日學道,又不敢學佛學仙。聽善人說,立地可以成佛,不知我能不能成?」我告訴他:「念書的人,叫聖人給嚇住了,不敢去學;學道的人,被佛給嚇住了,不敢邁步。古時的聖賢仙佛都是人成的,你也是人,要能學他,也就是他,有什麼可疑的呢?」
○聖人所以為聖人,就是勸人學道。我們要想學聖人,勸人就是了,有什麼難呢?古時聖人是教書成的道,現今的教師也是教書,為什麼沒成呢?聖人教人學道,不管有錢沒有錢,是以教人為主。現今的教員,只知賺錢,不管人成不成。我說聖人凡人的區別,就在這一點。
○我們認識一個人,也不過認識他面貌的大概,就知道他是誰,又哪能把他的肢體毛髮,處處辨認清楚呢?明道也是這樣,讀書也是這樣。能把《大學》頭一章念明白,一切人道都知道了。把《中庸》的頭一章念明白,天道就都明白了,成神成佛、為聖為賢都用不了,可惜人都是務廣而荒啊!
○孔子老年和群弟子言志,他願「老安少懷」,光(只)說沒有做到。我立了許多安老院和懷少園,是替孔子還了大願。孔子傳道,光(只)教男子,沒教女子,我辦女學是補孔子的漏。
第三節 學佛
○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真就是佛了。現今學佛的人,大都從「欲明明德於天下」上去用力,不知從「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上入手,所以不能成佛。
○人都不知顧名思義,不知「我佛」,就是我自己。偏向外求,越求越遠。所以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現今的人都被大帽子扣住了,學佛的人便以為佛是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學。若有人說要學佛,就以為狂妄,認為是侮慢佛。其實這樣人是把佛看小啦!如果人人行佛道,人人是佛,那該有多麼好!佛是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完了。
○佛的心裏,不但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並且願意能比佛更高幾等。人也必須把人教得比自己高,才算對得起人。
○普通人以為別人的事與自己沒有關係,所以不注意。不知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我本是一體。把人我一體做到了才是佛界人。
○人說佛國裏一人有飯吃,大家都有飯吃,一人有物用,大家都有物用。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我的分別。所以沒有人我的分別才是佛國人。
○學「好」是學「好」,學道是學道,分不清可不行。某人開口就是佛,我專講我。佛是人的榜樣,照佛說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道,象開個謊花,不能結果。
○人都念已成的佛,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誰是未成的佛呢?世上人都是。我勸他盡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豈不知佛不是空念成的,是由爭貪裏漏下來的,我不爭貪也勸人不爭不貪,人還不信,真招笑。
○佛是人成的,今天不求人道,先求佛道,真是捨近求遠。我是從扛活(傭工)上得的道,人都輕視我。有一年某人士向我說禪機語:「芥子能藏須彌山」我說:「是我」。他說:「請解釋」,我說:「我這個人活在世上,真象一粒芥子那麼藐小,可是我的心裏藏著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四個大世界。不正是說我嗎?」
○八德是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應當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扛活全部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這是我敢自信的。
○人不得道是由於性、心、身未能合一。身子做事,心裏想別的,是心和身不合一;遇著逆境受不了,生氣上火,是性和心不合一。必須三合一,才能得道。要想成佛,還得四大界合一。今人只用心念佛,身口與佛相違,怎能成佛呢?
○我早年勸世,不敢帶書,怕人問我是什麼教?我遇著什麼教就是什麼教。那年我到朝陽基督教會,有人問我是什麼教?我說沒教。他把我好損(諷刺譏笑)說:「你沒教還沒父母教嗎?」其實理是一個,人若不真也難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