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醫方集解加減法

發表於 : 2007-10-05 , 7:35
懸壺子
醫方集解加減法

一、補養之劑
■ 六味地黃丸
加減法:(1)血虛陰衰,熟地為君。
    (2)精滑頭昏,山茱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
    (4)小便淋瀝,澤瀉為君。
    (5)心虛火盛及有瘀血,丹皮為君。
    (6)脾胃虛弱,皮膚乾濇,山藥為君。
    (7)言為君者,其分用八兩,地黃只用臣分兩。

二、發表之劑
■ 小青龍湯
加減法:(1)渴去半夏,加花粉。
    (2)喘去麻黃,加杏仁。
    (3)形腫亦去麻黃。
    (4)噎去麻黃,加附子。
    (5)小便秘去麻黃,加茯苓。
■ 人參敗毒散
加減法:(1)口乾舌燥:加黃芩。  (2)腳氣:加大黃、蒼朮。
    (3)膚癢:加蟬蛻。
■ 升麻葛根湯
加減法:(1)頭痛:加川芎、白芷。(川芎通陰陽血氣之使,白芷專治
        陽明頭痛)。
    (2)身痛背強:加羌活、防風。(此兼太陽,故加二藥)。
    (3)熱不退:春加柴胡、黃芩、防風(少陽司令,柴芩少陽藥);
                 夏加黃芩、石膏。(清熱降火)。
    (4)頭面腫:加防風、荊芥、連翹、白芷、川芎、牛蒡、
         石膏。(升散解毒)。
    (5)咽喉:加桔梗。(清肺利膈咽)。
    (6)斑出不透:加紫草茸。(紫草涼血潤腸。用茸者,取其
                    初得陽氣,觸類升發)。
    (7)脈弱:加人參。
    (8)胃虛食少:加白朮。
    (9)腹痛:倍芍藥。
■ 神朮散
加減法:(1)如太陽證發熱,惡寒,脈浮緊者:加羌活。
    (2)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加黃芩。
    (3)浮緊帶弦數者,是兼少陽:加柴胡。
    (4)婦人加當歸。

五、表裏之劑
■ 五積散
加減法:(1)有汗:去蒼朮、麻黃。
    (2)氣虛:去枳桔,加人參、白朮。
    (3)腹痛挾氣:加吳茱萸。
    (4)胃寒:加煨薑。
    (5)陰證傷寒,肢冷虛汗:加附子。
    (6)婦人調經:加醋艾。
■ 防風通聖散
加減法:(1)自利:去硝、黃。
    (2)自汗:去麻黃,加桂枝。
    (3)涎嗽:加薑製半夏。
■ 香蘇飲
加減法:(1)傷食:加消導藥。
    (2)欬嗽:加杏仁、桑皮。
    (3)有痰:加半夏。
    (4)頭痛:加川芎、白芷。
    (5)傷風自汗:加桂枝。
    (6)傷寒無汗:加麻黃、乾薑。
    (7)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
    (8)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 參蘇飲
加減法:(1)外感多者:去棗,加蔥白。
    (2)肺中有火:去人參,加杏仁、桑白皮。
    (3)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

六、和解之劑
■ 小柴胡湯
加減法:(1)嘔逆:加生薑、陳皮。
    (2)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覆取微汗。
    (5)欬嗽:去人參、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
    (6)虛煩:加竹葉、粳米。
    (7)齒躁無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蔞、貝母。
    (9)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10)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
    (11)脅下痛:加青皮、芍藥。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13)本經頭痛:加川芎。
    (14)發黃:加茵陳。
■ 六和湯
加減法:(1)傷暑:加香薷。
    (2)傷冷:加紫蘇。
■ 芍藥甘草湯
加減法:(1)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
    (2)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
    (3)脈濇傷血:加當歸。
    (4)脈弦傷氣:加芍藥。
    (5)脈遲傷寒:加乾薑。
■ 清脾飲
加減法:(1)大渴:加麥冬、知母。
    (2)瘧不止:加酒炒常山、烏梅。
■ 痛瀉要方
加減法:久瀉:加升麻。
■ 溫膽湯
加減法:(1)心虛:加人參、棗仁。
    (2)內心煩熱:加黃連、麥冬。
    (3)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冬、五味、花粉。
    (4)表熱未清:加柴胡。
    (5)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
    (6)內實心煩:加黑梔子。

七、理氣之劑
■ 烏藥順氣散
加減法:(1)虛汗者:去麻黃,加黃耆。
    (2)手足不能舉動:加防風、續斷、威靈仙。
    (3)拘攣:加木瓜。
    (4)腳氣:加牛膝、五加皮、獨活。
■ 越麴丸
加減法:(1)濕鬱:加茯苓、白芷。
    (2)火鬱:加青黛。
    (3)痰鬱:加南星、半夏、栝蔞、海石。
    (4)血鬱:加桃仁、紅花。
    (5)氣鬱:加木香、檳榔。
    (6)食鬱:加麥芽、山查、砂仁。
    (7)挾寒:加吳茱萸。
    (8)春:加防風;夏:加苦參;冬:加吳茱萸。
■ 補中益氣湯
加減法:(1)如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
    (3)肺熱欬嗽:去人參。
    (4)嗌乾: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甚痛加川芎。
    (6)腦痛:加高本、細辛。
    (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3)咽痛:加桔梗。
    (14)有寒:加肉桂。
    (15)濕勝:加蒼朮。
    (16)陰火:加黃柏、知母。
    (17)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
    (18)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19)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
         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麻黃;
         天寒:加乾薑。
    (20)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 橘皮竹茹湯
加減法:(1)胃寒者:去竹茹、麥冬,加丁香。
    (2)實火:去人參。

八、理血之劑
■ 四物湯
加減法:(1)涼血:心:加黃連,    肝:條芩,
        肺:枯芩,          大腸:實芩,
        膽:黃連,     腎、膀胱:黃柏,
               脾:生地,     胃:大黃,
        三焦:地骨皮,      心包絡:丹皮,
        小腸:山梔、木通。
    (2)清氣:心與包絡:加麥冬,  肺:枳殼,
        肝:柴胡、青皮,   脾:白芍,
        胃:乾葛、石膏,   大腸、三焦:連翹,
        小腸:赤茯苓,    膀胱:滑石、琥珀。
    (3)血虛:加龜板。
    (4)血燥:加人乳。
    (5)瘀血:加桃仁、紅花,韭汁、童便行之。
    (6)暴血:加薄荷、玄參散之。
    (7)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
    (8)血久不止:加升麻引血歸經。
    (9)婦人經血紫黑,脈數為熱:加芩、連。
    (10)血淡脈遲為寒:加桂、附。
    (11)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紅。
    (12)人瘦有火:加黑梔、知母、黃柏。
    (13)鬱者:加木香、砂仁、蒼朮、神麴。
    (14)瘀滯:加桃仁、紅花、延胡、肉桂。
    (15)氣虛:加參、耆。
    (16)氣實:加枳、朴。
■ 芍藥湯
加減法:痢不減,加大黃。
■ 犀角地黃湯
加減法:(1)熱甚如狂者:加黃芩。
    (2)因怒致血者:加梔子、柴胡。
■ 還元水
加減法:(1)冬:則用湯溫之,或加藕汁、阿膠和服。
    (2)有痰:加薑汁。

九、袪風之劑
■ 大秦艽湯
加減法:雨濕:加生薑;春夏:加知母:心下痞:加枳殼。
■ 小續命湯
加減法:(1)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仁、當歸。
    (2)避中寒:去芍藥。
    (3)煩燥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
    (4)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
    (5)臟寒下利: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
    (6)嘔逆:加半夏。
    (7)語言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
    (8)身痛發搐:加羌活。
    (9)口渴:加麥冬、花粉。
    (10)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
    (11)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12)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 如聖飲
加減法:(1)柔痙:加白朮、桂枝,有汗欲其無汗。
    (2)剛痙:加蒼朮、麻黃,無汗欲其有汗。
    (3)口噤咬牙,而大便秘:加大黃泄胃熱。(口齒屬陽明,陽
      明實則口噤咬牙)
■ 清空膏
加減法:(1)少陰頭痛:加細辛。
    (2)太陰頭痛,脈緩有痰: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
          半夏。
    (3)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
              一倍(散少陽相火)。
    (4)如自汗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白芷。

十、袪寒之劑
■ 四逆散
加減法:(1)欬:加五味子、乾薑,併主下利。
    (2)悸:加桂枝。
    (3)小便不利:加茯苓。
    (4)腹痛:加附子。
    (5)泄利下重:加薤白。
■ 四逆湯
加減法:(1)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九莖以通陽。
    (2)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以歛陰。
    (3)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以利咽。
    (4)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以助陽補氣血。
    (5)嘔吐:加生薑以散逆氣。
■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加減法:(1)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去蔥,加芍藥以歛陰。
    (2)嘔者:加生薑以散逆。
    (3)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
    (4)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以助陽。
    (5)蔥熨艾灸法:專治陰毒手足逆冷,腹痛暴絕。服白通湯
     或四逆湯後,用蔥一大握,以繩纏束,切去兩頭,留白
     寸許,以火炙熱安臍上。先將麝香半分填臍中,次放蔥
     餅用熨斗盛火熨,令熱氣從臍入腹。痛甚者連熨二、三
     餅,身溫有汗即瘥,否則不治。或用艾炙關元氣海,各
     二、三十壯,內外協攻,務令一時之內,陰散陽回,得
     汗而解。或曰:用釅醋拌麩皮炒熟,袋盛蒸熨,比前法
     尤捷。
■ 回陽救急湯
加減法:(1)無脈:加豬膽汁。
    (2)泄瀉:加升麻、黃耆。
    (3)嘔吐:加薑汁。
    (4)吐涎沬:加鹽炒吳茱萸。
■ 真武湯
加減法:(1)水寒相搏,欬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
    (2)小便利:去茯苓。
    (3)下利:去芍藥,加乾薑。
    (4)嘔:去附子,加生薑一倍。
■ 理中湯
加減法:(1)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不痛利多者:倍白朮。
    (3)渴者:倍白朮。
    (4)蜷臥沈重、利不止:加附子。
    (5)腹滿:去甘草。
    (6)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
    (7)臍下動氣:去朮,加桂。
    (8)悸:加茯苓。
    (9)陰黃:加茵陳。
    (10)寒結胸:加枳實。
■ 當歸四逆湯
加減法: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名四逆加吳茱萸生薑
    湯。

十一、清暑之劑
■ 六一散
加減法:中寒者:加硫黃少許。

十二、利濕之劑
■ 五苓散
加減法:(1)水疝:加川楝子。
    (2)傷暑者:加硃砂、燈心煎。
    (3)水結胸:加木通。中濕發黃加茵陳。
■ 升陽除濕防風湯
加減法:如胃寒泄瀉腸鳴:加益智仁、半夏,薑棗煎。
■ 防己飲
加減法:(1)熱:加黃芩。
    (2)時令熱:加石膏。
    (3)肥人有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
    (4)大便秘:加桃仁、紅花。
    (5)小便赤澀:加牛膝、或木瓜、薏苡。
■ 防己黃耆湯
加減法:(1)腹痛:加芍藥。
    (2)喘:加麻黃。
    (3)有寒:加細辛。
    (4)氣上衝:加桂枝。
    (5)熱腫:加黃芩。
    (6)寒多掣痛:加薑、桂。
    (7)濕盛:加茯苓、蒼朮。
    (8)氣滿堅痛:加陳皮、枳殼、蘇葉。
■ 羌活勝濕湯
加減法:如身重腰中沈沈然,中有寒濕也,加酒洗防己、附子。
■ 茵陳蒿湯
加減法:寒濕陰黃,本方去梔子、大黃,加附子、乾薑。
■ 腎著湯
加減法:有寒者:加附子。(經心錄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
    治同。)
■ 越婢湯
加減法:惡風者:加附子。

十三、潤燥之劑
■ 潤腸丸
加減法:風濕:加秦艽、皂角子。
■ 韭汁牛乳飲
加減法:(1)有痰阻者:加薑汁。
    (2)血膈:本方去牛乳,加陳酒。

十四、瀉火之劑
■ 甘桔湯
加減法:王好古加減法:
    (1)失音:加訶子。    (2)聲不出:加半夏。
    (3)上氣:加陳皮。    (4)涎嗽:加知母、貝母。
    (5)欬渴:加五味。    (6)酒毒:加葛根。
    (7)少氣:加人參。    (8)嘔:加半夏、生薑。
    (9)吐膿血:加紫菀。   (10)肺病:加阿膠。
    (11)胸膈不利:加枳殼。  (12)痞滿:加枳實。
    (13)目赤:加梔子、大黃。 (14)面腫:加茯苓。
    (15)膚痛:加黃耆。    (16)發斑:加荊芥、防風。
    (17)痰火:加牛蒡、大黃。 (18)不得眠:加梔子。
■ 白朮除濕湯
加減法:如有刺痛加當歸,小便利減苓瀉一半。
■ 香連丸
加減法:(1)噤口痢:加石蓮肉。
    (2)熱痢積滯:倍大黃。
■ 消斑青黛飲
加減法:大便實:去人參,加大黃。
■ 普濟消毒飲
加減法:便秘者:加大黃。

十五、除痰之劑
■ 二陳湯
加減法:(1)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薑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朮、白朮。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查、麥芽、神麴。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氣痰:加香附、枳殼。
    (9)脅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瀝。
■ 金沸草散
加減法:(1)如滿悶:加枳殼、桔梗。
    (2)有熱:加柴胡、黃芩。
    (3)頭痛:加川芎。
■ 青州白丸子
加減法:(1)癱瘓:酒下。
    (2)驚風:薄荷湯下。
■ 控涎丹(妙應丸)
加減法:(1)痰猛:加丸數。
    (2)腳氣:加檳榔、木瓜、松脂、卷柏。
    (3)驚痰:加硃砂、全蠍。
    (4)驚氣成塊: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蓬朮。
    (5)熱痰:加盆硝。
    (6)寒痰:加胡椒、丁香、薑、桂。
■ 清肺飲
加減法:(1)若春時傷風欬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風、
     紫蘇、炒芩。
    (2)夏多火熱,宜清降:加桑皮、麥冬、黃芩、知母、石膏。
    (3)秋多濕熱,宜清熱利濕:加蒼朮、桑皮、防風、梔、芩。
    (4)冬多風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乾薑、生薑、
     半夏、防風。
    (5)火嗽:加青黛、栝蔞、海石。
    (6)食積痰:加香附、山查、枳實。
    (7)濕痰:除貝母,加半夏、南星。
    (8)燥痰:加栝蔞、知母、天冬。
    (9)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黃連。
    (10)午後嗽屬陰虛,宜滋陰降火:加芎、歸、芍、地、知、
      蘗、二冬、竹瀝、薑汁。
    (11)黃昏嗽為火浮於肺:宜五倍、五味、訶子,斂而降之。
    (12)勞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宜加歸芍、阿膠、天冬、知
      母、款冬、紫菀。
    (13)久嗽肺虛:加參、耆。
    (14)如肺熱:去人參,用沙參可也。
■ 潤下丸
加減法:(1)濕勝:加星、夏。
    (2)火盛:加芩、連。

十六、消導之劑
■ 平胃散
加減法:(1)傷食:加神麴、麥芽、或枳實。
    (2)濕勝:加五苓。
    (3)痰多:加半夏。
    (4)脾倦不思食:加參、耆。
    (5)痞悶:加枳殼、木香。
    (6)大便秘:加大黃、芒硝。
    (7)小便赤澀:加苓、瀉。
    (8)傷寒頭痛:加蔥豉,取微汗。
■ 枳朮丸
加減法:(1)痞悶:加陳皮。
    (2)氣滯:加木香。
    (3)傷食:加麥芽、神麴。

十七、收濇之劑
■ 真人養臟湯
加減法:臟寒甚:加附子。
■ 茯菟丹
加減法:(1)漏精:鹽湯下。
    (2)赤濁:燈心湯下。
    (3)白濁:茯苓湯下。
    (4)消渴:米飲下。

十九、明目之劑
■ 撥雲退翳丸
加減法:(1)翳者:米泔下。
    (2)睛暗者:當歸湯下。
    (3)內障:木香湯下。

二十、癰瘍之劑
■ 芙蓉外敷法
加減法:或加赤小豆末,或蒼耳燒存性為末加入亦妙。
■ 救苦勝靈丹方
加減法:(1)氣不順:加陳皮、木香。
    (2)大便不通:加酒製大黃。
    (3)血燥:加桃仁、大黃。
    (4)風燥:加麻仁、大黃、秦艽、皂角子煨用。

二十一、經產之劑
■ 竹葉湯
加減法:有痰者:加竹瀝。
■ 返魂丹
加減法:(1)當歸湯下:胎動腹痛,下血不止。
    (2)炒鹽湯下:橫生逆產,胎衣不下。
    (3)童便和酒下:產後血暈,口渴狂言,產後中風,失音口
           噤,及血結奔痛,時發寒熱,面赤心煩,
           或鼻衄舌黑口乾。
    (4)酒下:產後喘嗽,惡心吐酸,脅痛無力。
    (5)棗湯下:產後瀉血。
    (6)米湯下:產後痢疾。
    (7)糯米湯下:產後崩漏。
    (8)膠艾湯下:產後帶下。
    (9)薄荷湯下:產後二便不通,煩燥口苦。
    (10)童便化下:凡產後服一丸,能安魂魄,調經絡,破血
           痛。
■ 紫蘇飲
加減法: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
■ 當歸羊肉湯
加減法:(1)惡露不盡:加桂。
    (2)惡露下:外加川芎。
    (3)有寒:加吳茱萸。
    (4)有熱:加生地汁。
    (5)有氣:加細辛。
■ 鉤藤湯
加減法:(1)風熱:加黃芩、梔子、柴胡、白朮。
    (2)風痰:加半夏、南星、竹瀝。
    (3)風勝:加全蠍、殭蠶。
■ 膠艾湯
加減法:(1)嚴氏治胎動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
    (2)千金翼治從高墜下,損傷五臟吐血,及金瘡經肉絕者:
     加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