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柿蒂
發表於 : 2006-02-08 , 19:47
由 Enmo
柿蒂
[特徵]
為落葉喬木,雌雄同株,高約三至九公尺,有許多分枝。
葉為有柄互生,前端尖銳呈橢圓形,有光澤。
六月份時,在葉側會開出淡黃綠色的花。
[生長環境] 庭園或田野
[主治] 本植物用來止打嗝很效。
[用法]
打嗝不止時,可取四至五個蒂加少量的生薑,用二百至三百西西的水煎至半量,飲用即可效。
嫩葉含有維他命C,可打成汁或泡成柿茶飲用,可預防動脈硬化。
輕微的燙燒傷及痱子,塗擦柿澀有效。
[藥用部份] 果實蒂及嫩葉,柿澀
柿子整顆都是寶
發表於 : 2006-02-08 , 19:58
由 Enmo
色澤紅艷的柿子、和柚子、楊桃、菱角堪稱中秋節四大天王。不過,若論用途之廣,柿子更是王中之王。無論柿肉、柿蒂、柿葉、柿餅、甚至柿餅上那層白色的柿霜,都各有療效。這是大自然蘊藏的治療力量,亦印證出中國醫學的智慧。根據現代營養分析,柿子所含的維生素和糖分較一般水果高一、兩倍。古醫書認為柿子能補虛勞,道理也許在此。據《本草綱目》所載:柿子味甘性寒,能消熱去煩、止渴生津、潤肺化痰、治療熱咳。
柿蒂也能入藥,主治呃逆和夜尿。柿葉在日本更大受推崇,以此製成的柿葉茶,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維生素C。據說能降血壓、保護心血管、治失眠。實在值得
再深入研究。
新鮮柿子一般較寒,所以身體虛弱、脾腎虛寒、外感風寒時忌食。更須留意的,是柿子含豐富鞣質,故入口味澀。最好去皮才吃,免得影響鐵質吸收,或遇蛋白
質食物時凝結,引致腹痛腹瀉。
倒是柿餅性質較平和,能潤肺理氣,可作口果食物,或煮木瓜糖水均可,柿餅上那層薄薄糖霜,更是喉痛咽乾和口腔炎的特效藥,可謂中國食療一絕。
柿蒂
發表於 : 2006-02-08 , 20:30
由 懸壺子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柿蒂止呃逆」:
古方單用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薑,取其開鬱散痰,亦從 治之法,產寶云:產後呃逆煩亂,柿餅一個煮汁熱飲。
發表於 : 2006-02-08 , 21:45
由 Enmo
轉轉轉~
Re: 柿蒂
發表於 : 2007-04-14 , 9:04
由 懸壺子
柿 蒂(《本草拾遺》)
柿蒂為柿樹科植物柿樹的宿存花萼。主產於四川、廣東、福建、山東、河南等地。原植物多為栽培。味苦,性平。歸胃經。功效降氣止嘔。臨床用名柿蒂。
【本草匯言】
《本草拾遺》:煮服之,止穢氣。
《本草綱目》:咳逆者,氣自臍下衝脈直上至嚥膈,作呃忒蹇
逆之聲也。朱肱《南陽書》以噦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為咳逆,皆誤矣。噦者,乾嘔有聲也。咳逆有傷寒吐下者,及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傷寒失下,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當視其虛實陰陽或溫或補,或洩熱,或降氣,或吐或下手也。古方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濟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熱,以開痰散鬱,蓋從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益水張氏又益以人參,治病後虛人咳逆,亦有功績。丹溪但執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之過矣。若陳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類,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本草蒙筌》:療呃逆靈。
《本草備要》:止呃逆。古方單用,取其苦溫降氣。《濟生》加丁香、生姜,取其開鬱散痰,亦從治之法。《產寶》雲:產後呃逆煩亂,柿餅一個,煮汁熱飲。
《本經逢原》:柿之生青熟赤,生澀熟甘,渾是陰內陽外之象,獨蒂之澀,始終不改,故取以治陰內陽外之病。《濟生方》治呃逆,專取柿蒂之澀,以斂內蘊之熱;丁香、生姜之辛,以散外鬱之寒,深得寒熱兼濟之妙用。嘗考古方中,有單用柿蒂以降逆氣者,是以丹溪但執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過矣。至《三因方》,又於《濟生方》中加良姜之類,是真為寒而反助其熱乎?
其乾柿白霜,專清肺胃之熱,在元氣未漓,可勝寒潤者,用之固宜。但虛勞煩嗽喘乏,得此鬱閉虛陽,病根日固,與埋薪灰燼何異!
《本草求真》:批斂內鬱熱起。
柿蒂專入肺、胃。味苦氣平,時珍謂其苦溫,似非。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然一辛熱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熱兼濟之妙。《醫通本草》謂《濟生方》治呃逆,專取柿蒂之澀以斂內蘊之熱,丁香、生姜之辛以散外鬱之寒。如系有寒無熱,則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執從治,必當佐以柿蒂;有熱無寒,則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濟之必雜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藥,有合數味而見效者,有單用一味而見效者,要使藥與病對,不致悖謬而枉施耳。竹茹、蘆根,則較柿蒂性涼。
《得配本草》:煮汁服,治呃逆。加丁香、生姜,開痰散鬱,其功甚疾。
丁香柿蒂湯,治呃逆也。而不知有病後氣虛之呃。脾胃傷氣,水挾相火,直衝清道而呃。邪火遏抑,誤服參、朮,閉於中焦而呃。虛人陰乏,陽氣暴逆於下,至上焦而不能出則呃。若概以柿蒂湯投之,其呃未有不甚者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0.5%柿蒂提取物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 柿蒂提取物具有鎮靜作用。
3. 柿蒂具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