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研究發現,臨床施行輸血這項醫療處置必須非常謹慎,沒有必要的輸血,更應避免。
日前在健康科學文教基金會暨先靈葆雅醫學系學生暑期研究計畫發表會上,台大醫學系六年級學生李致任在台大急診部主任陳石池及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導下,報告「輸血和創傷急救病患存活率的相關研究」。
「創傷不見得要趕快輸血」,李致任說,創傷患者有時需先壓迫止血,或開刀,或觀察傷者的血紅素是否下降,再研判是先輸生理食鹽水,或需進行輸血。李致任表示,除了傷者的傷勢後續發展,有時輸血血液裡帶的抗原,或許會引起受血者的免疫反應。
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指出,血紅素雖是決定是否輸血的判斷之一,但如腸胃道出血,可能要30小時後血紅素才會下降,因此有時還需判斷傷者的血壓和脈搏等生命徵象。
高偉峰表示,如果傷者出現出血性休克,或許血壓正常,但心跳超過每分鐘120下,出血量也達三成至四成,就要趕快輸血;還有患者有子宮外孕、心肌缺氧等非創傷狀況,也得快輸血。
李致任分析2003年至2007年送台大急診的454名創傷病患,排除到院死亡和轉院後,取得208位病患分析,並將其分成三組,A組輸血0到3個單位(一個單位250毫升),B組輸血4到19個單位,C組輸血19個單位以上。
分析時,同時排除年齡、性別、臨床休克及創傷程度等因素後,發現C組死亡率最高,為17%;A組死亡率最低,為11%,B組則為12%;感染率方面,C組是A組九倍;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C組更是A組十八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