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06-02-11 , 20:58
懸壺子
十二、足厥陰肝經
1 大敦(井穴)
【定位】拇趾外側趾甲角旁開約 0.1 寸處。
【主治】疝氣,遺溺,小便不通,月經不調,崩漏,癲狂,陰腫。
【刺灸法】淺刺 0.1 寸。
2 行間(滎穴)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疝氣,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癲癇。
【刺灸法】向上斜刺 0.5-0.8 寸。
3 太衝(輸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黃疸,目赤腫痛,青盲,癲癇,口喎,胸脅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4 中封(經穴)
【定位】内踝前 1 寸,脛骨前肌腱内側凹陷中,適當商丘穴與解蹊穴之間。
【主治】遺精,小便不利,疝氣,黃疸,少腹腫痛,胸脅痛。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5 蠡溝(絡穴)
【定位】内踝上 5 寸脛骨内側面中央處。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病,疝氣,小便不利,脛部疼痛。
【刺灸法】平刺 0.5-0.8 寸。
6 中都(郄穴)
【定位】内踝決上 7 寸,脛骨内側面正中央。
【主治】泄瀉,腹脹,疝氣,脅痛,崩漏。
【刺灸法】平刺 0.5-0.8 寸。
7 膝關
【定位】脛骨内踝後下方,陰陵泉後 1 寸處。
【主治】咽喉腫痛,下肢痿庳,膝部腫痛。
【刺灸法】直刺 0.8-1 寸。
8 曲泉(合穴)
【定位】屈膝,膝内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
【主治】小便不利,小腹痛,頭痛,眩早,月經不調,陰挺,膝部痛。
【刺灸法】直刺 0.8-1 寸。
9 陰包
【定位】股骨内上髁上 4 寸,股内肌與縫匠肌之間。
【主治】小便不利,遺溺,月經不調,腰底痛。
【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0 足五里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 3 寸處。
【主治】小便不利,陰挺,小腹脹痛。
【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1 陰廉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 2 寸處。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病小腹痛,大腿内側痛。
【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2 急脈
【定位】氣沖穴外下方,當恥骨聯合下旁開 2.5 寸處。
【主治】疝氣,陰挺,陰莖痛,少腹痛。
【刺灸法】直刺 0.8-1.5 寸。
13 章門(脾的募穴、八會穴)
【定位】第十一肋端處。
【主治】腹脹,泄瀉,黃疸,嘔吐,痞塊,胸脅痛。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14 期門(肝的募穴)
【定位】鎖骨中在線,第六肋間隙間。
【主治】腹脹,泄瀉,黃疸,胸脅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 0.5-0.8 寸。
肝.jpg
肝2.jpg
2000tv2.jpg

Re: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06-10-06 , 17:36
懸壺子
足厥陰肝經脈


經脈循行路線
起於大指叢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
去內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上膕內廉
循股陰
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復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上入頏顙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由目系下頰裡
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
別貫膈
上注肺

代碼: 選擇全部

足厥陰肝經
 
經脈循行
 
1.起於大趾叢毛之際。
 
2.上循足胕上廉去內踝一寸。
 
3.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4.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     器、扺少腹。
 
5.挾胃、屬肝、絡膽。
 
6.上貫膈布脅肋。
 
7.循喉嚨之後、上入頏賞。
 
8.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9. 其之者從目系、環唇內、下頰裡。
 
10.其之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r12ky0.jpg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06-10-06 , 17:42
懸壺子
足厥陰肝經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陰   大敦行間太衝侵

中封蠡溝中都近   膝關曲泉陰包臨

五里陰廉羊矢穴   章門常對期門深


足厥陰肝經

<<傳統醫學的主治病症<;>

是動病

1.腰痛不可以俛仰

2.丈夫頹疝

3.嗌乾

4.面塵脫色

5.婦人少腹腫

所生病

1.胸痛

2.餮泄

3.遺溺

4.狐疝

5.閉癃

6.嘔逆

<<現代醫學的主治病症<;>

1.足大趾疾患。

2.膝內側疾患。

3.外陰部疾患、月經不調。

4.眼睛疾患、頭頂疾患。

5.小便失調。

6.肋間神經痛。



大敦

<<取穴法<;>

足大趾外側、爪甲根部、去爪甲角分許、再上分許、即足大趾第一節與第二節關節之前。

<<穴性<;>

理下焦、回厥逆、開神竅。

<<主治<;>

腹滿腫脹、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少腹。

<<臨床應用與配伍<;>

1.本穴為肝經丼穴、主治疝證。

2.治疝證配太衝、照海、三陰交。血證配百會、隱白。

行間

<<取穴法<;>

正坐或臥、足大趾次趾隙縫間、離趾縫約五分、按之有陷。

<<穴性<;>

泄肝火、涼血熱、清下焦、熄風陽。

<<主治<;>

嘔逆、咳血、腹脅脹、腰痛不可俯仰、少腹腫。

<<臨床應用與配伍<;>

洩肝經實火、肋間神經痛。



太沖

<<取穴法〉

正坐或臥, 足大趾外側, 指縫上二寸間, 歧骨罅間, 動脈應手陷中。從大趾與次之間,
循縫往上, 循壓至盡處是穴。

<<穴性<;>

清熄肝火肝陽, 疏泄下焦濕熱。

<<主治<;>

肝瘧、令人腰痛、胸脅支滿、小腹滿、陰痛、踝痛。

<<臨床應用與配伍<;>

1.臨床上有名之四關穴: 合谷穴 ( 手陽明大腸經 ) +太沖穴, 其用法廣泛,
常用在痺痛鼻炎等等。

2.治療肝陽頭痛、頭暈、目胘、癲癇等。

3.亦治口眼歪斜。

4.太衝依相應部位取穴法為解合谷穴之殘留針感。

中封

<<取穴法<;>

正坐,仰足取之,內踝之前陷中,當解谿內間四、五分相平本處, 為兩筋所封故名。

<<穴性<;>

舒肝通絡

<<主治<;>

大便難、筋攣陰縮、入腹引痛、身微熱。

<<臨床應用與配伍<;>

1.治療行步艱難, 配太衝、足三里。

2.灸本穴治治療遺精, 對陰縮, 小便難亦有療效。

3.解毒與足踝病變上, 均有其一定療效。



蠡溝:

<<取穴法<;>

正坐垂膝, 從足踝上際, 向上量五寸, 脛骨內緣取之。與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相對。

<<穴性<;>

疏肝理氣

<<主治<;>

疝痛、 小腹滿痛、癃閉、足脛寒痠、屈伸難、月經不調、帶下赤白。

<<臨床應用與配伍<;>

1.肝經絡脈氣逆則睪丸卒痛, 故可治睪丸痛、陰挺、陰癢。

2.本穴可治療陽痿。

曲泉

<< 取穴法 <;>

正穴屈膝, 垂足, 膝內緣中央部, 當橫紋之頭陷中,半腱半膜樣肌停止部。取穴時先令盡量?
搯住橫紋頭, 再令伸直, 手點之處正當小筋之下、大筋之上, 二者所形成凹

陷中是穴。

<<穴性<;>

清濕熱、泄肝火、通下焦。

<<主治<;>

莖中痛、少腹痛、小便難、下利膿血、膝痛。

<<臨床應用與配伍<;>

1.治療疝氣、子宮脫垂有療效。

2.治膀胱炎的特效穴。
.gif

Re: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06-10-06 , 17:48
懸壺子
經穴
分布於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部。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位。
me1228ud4.jpg
大敦
在足拇趾外側,當爪甲根部1/4處取穴
調肝理氣、鎮痙寧神
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少腹痛、善寐、便閉


行間
在足背第一、二蹠趾關節前,趾間縫紋端處取穴
平肝熄風、寧心安神
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嘔血、呃逆、咳嗽、泄瀉、嗜食、腹脹、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症、癇疾、失眠、口喎、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滎穴

太衝
在足背第一、二蹠趾關節後方凹陷中取穴
平肝熄風、健脾化濕
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疾、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乾、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下肢痿痺、足跗腫 俞穴、原穴


中封
在內踝高點前方,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中
疏肝健脾、理氣消疝
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腰痛、足冷、內踝腫痛、少腹痛、嗌乾、面蒼白、畏寒、五淋 經穴


蠡溝
在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當中
益肝調經,清熱消腫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睪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絡穴
中都 在內踝高點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當中取穴 益肝藏血、行氣止痛 小腹痛、疝氣、崩漏、惡露不盡 郄穴


膝關
屈膝,在脛骨內踝後下方,當陰陵泉穴後1寸處取穴
溫經化濕、祛風消腫
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曲泉
屈膝,在膝關節內側橫紋頭上方,當脛骨內[骨果]之後,半膜肌、半腱肌止端之上方凹陷處取穴
疏肝解鬱、通調前陰
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產後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癲狂、頭痛、目眩、膝臏腫痛、下肢痿痹、氣喘 合穴

陰包
在股骨內上[骨果]上4寸,當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取穴
通調前陰、益腎健腰
月經不調、遺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少腹、腰痛

足五里
在氣衝穴(足陽明經)下3寸,當內收長肌的外緣取穴
清肝健脾、通調前陰
小腹脹痛、小便不利、嗜臥


陰廉
在氣衝穴直下2寸,當內收長肌之外側處取穴
調經種子、舒筋活絡
月經不調、婦人不妊

急脈
在恥骨聯合下緣中點旁開2.5寸處取穴
調肝止痛、理氣導疝
少腹痛、疝氣、睪丸痛


章門
在側腹部,第十一浮肋端之下際,側臥取之
健脾消脹、和胃利膽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神疲肢倦、身目閏、咳、少氣、腰脊冷痛、溺多白濁 脾之募穴。八會穴之一,臟會。足厥陰、帶脈之會


期門
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咳喘、傷寒熱入血室
me1229ph4.jpg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06-10-06 , 19:05
懸壺子
十二經脈 十二、足厥陰肝經(共14穴)
1•經脈循行: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經內踝前向上至內踝上八寸外處交出於足太陰經之後,上行沿股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陰器,上達小腹,挾胃旁,屬肝絡膽,過膈,分佈於脅肋,沿喉嚨後面,向上入鼻嚥部,連線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支脈,下行頰裏、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過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2•主要病候: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症。

3•主要概要;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shierjingmai12zo2.gif
(1) 大敦 Dàdūn
[定位] 在足大指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足趾背動、靜脈;布有腓神經的趾背神經。

[主治] 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癇證,少腹痛。

[配伍] 配內關、水溝治癲、狂、癇和中風昏僕;配羶中、天突、間使治梅核氣。

[刺灸法] 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針點刺出血;可灸。

[附註] 肝經井穴。
12121bz7.gif
(2) 行間 Xíngjiān
[定位] 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蹠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主治] 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疭,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配伍] 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衝、合谷、、風池、百會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肝經滎穴。



(3) 太衝 Tàichōng
[定位] 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解剖] 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側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嚥痛嗌乾,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痺。

[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瀉太衝、補太溪、復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肝經俞穴、原穴。

(4) 中封 Zhōngfēng
[定位] 在足背側,當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解剖] 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側;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側皮神經的分支及隱神經。

[主治] 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胸腹脹滿,腰痛,足冷,內踝腫痛。

[配伍] 配膽俞、陽陵泉、太衝、內庭洩熱舒肝,治黃疸、瘧疾;配足三里、陰廉治陰縮入腹、陰莖痛、遺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肝經經穴。
12122qg1.gif
(5) 蠡溝 Lìgōu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 在脛骨內側面下三分之一處;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的前支。

[主治]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睪丸腫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脛部痠痛。

[配伍] 配百蟲窩、陰陵泉、三陰交治滴蟲性陰道炎;配中都、地機、中極、三陰交治月經不調、帶下症、睪丸炎;配大敦、氣衝治睪腫、卒疝、赤白帶下。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肝經絡穴。



(6) 中都 Zhōngdū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 在脛骨內側面中央;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的中支。

[主治] 脅痛,腹脹,洩瀉,疝氣,小腹痛,崩漏,惡露不盡。

[配伍] 配血海、三陰交治月經過多和崩漏、產後惡露不絕;配合谷、次髎、三陰交治痛經;配脾俞、陰陵泉治白帶症;配足三里、樑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脹、洩瀉;配太衝治疝氣;配三陰交、陰陵泉、膝陽關、膝關、伏兔、箕門治下肢痿痺癱痛。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肝經郄穴。
12123br8.gif
(7) 膝關 Xīguān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髁的後下方,陰陵泉後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

[解剖] 在脛骨內側後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後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 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曆節風痛,下肢痿痺。

[配伍] 配足三里、血海、陰市、陽陵泉、髀關、伏兔、豐隆治中風下肢不遂、小兒痲痺等;配委中、足三里治兩膝紅腫疼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8) 曲泉 Qūquán
[定位] 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解剖] 在脛骨內髁後緣,半膜肌、半腱肌止點前上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布有隱神經、閉孔神經,深向腘窩可及脛神經。

[主治] 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產後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頭痛,目眩,癲狂,膝臏腫痛,下肢痿痺。

[配伍] 配丘墟、陽陵泉治膽道疾患;配肝俞、腎俞、章門、商丘、太衝治肝炎;配復溜、腎俞、肝俞治肝腎陰虛之眩暈、翳障眼病;配支溝、陽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脹痛、疝痛;配歸來、三陰交治肝鬱氣滯之痛經、月經不調。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附註] 肝經合穴。

(9) 陰包 Yīnbāo
[定位] 在大腿內側,當股骨上髁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解剖] 在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肌;有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股前皮神經,閉孔神經淺、深支。

[主治] 月經不調,遺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 配交信治月經不調;配關元、腎俞治氣虛不固之遺尿;配箕門、足五裏、血海治膝股內側疼痛,小兒痲痺的肌萎縮。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10) 足五里Zúwǔli
[定位] 在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解剖] 有內收長肌,內收短肌;有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閉孔神經淺支和深支。

[主治] 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睪丸腫痛,嗜臥,四肢倦怠,頸疬。

[配伍] 配三陽絡、天井、曆兌、三間治嗜臥欲動搖。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11) 陰廉 Yīnlián
[定位] 在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解剖] 有內收長肌和內收短肌;有旋股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股神經的內側皮支,深層為閉孔神經的淺支和深支。

[主治]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少腹疼痛,股內側痛,下肢攣急。

[配伍] 配曲骨、次髎、三陰交治溼熱下注之月經不調、白帶多、陰門搔癢、股癬等;配腎俞、大赫、命門、太溪治婦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結石。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12) 急脈 Jímài
[定位] 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衝外下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

[解剖] 有陰部外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外方有股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

[主治] 疝氣,陰挺,陰莖痛,少腹痛,股內側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陰挺、陰莖痛、陽痿;配陰包、箕門、曲泉、足五裏治下肢痿癱、小兒痲痺。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3) 章門 Zhāngmén
[定位] 在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解剖] 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肋間動脈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右側當肝臟下緣,左側當脾臟下緣。

[主治] 腹痛,腹脹,腸鳴,洩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腰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蕁痲疹、組織胺過敏症;配天樞、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脹、痞塊、脅痛、洩瀉、消瘦;配腎俞、肝俞、水道、京門、陰陵泉、三陰交、陽谷、氣海治肝硬化腹水、腎炎。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脾經募穴,八會穴之臟會。
12125ey4.gif
(14) 期門 Qīmén
[定位] 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有腹直肌,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

[主治] 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洩瀉,饑不欲食,胸中熱,咳喘,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配肝俞、公孫、中脘、太衝、內關治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鬱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洩瀉等。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肝經募穴。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07-05-03 , 18:16
懸壺子
十二 足厥陰肝經穴 多氣少血
足厥陰肝經多氣少血,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是不斷地吸熱蒸升的變化。
1 大敦  井穴,屬木。 
【別名】 水泉,大訓,大順。 
【穴義】 體內肝經的溫熱水液由本穴外輸體表。
【名解】1)大敦。大敦,即大樹敦也,在此意指穴內氣血的生發特性。本穴物質為體內肝經外輸的溫熱水液,而本穴又為肝經之穴,時值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後蒸升擴散,表現出春天氣息的生發特性,如大樹敦在春天生發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2)水泉。水,水液也。泉,源源不斷之意。水泉名意指體內的肝經水液源源不斷地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來自肝經體內經脈的外輸水液,肝經與膽經相似,其執行的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由體內外輸體表的氣血物質亦為風氣冷縮後的地部水液,此冷降之液量不大,但卻源源不斷地由體內外輸體表,如細小的水泉外湧一般,故名水泉。
3)大訓。大,多也,大也。順,趨向同一方向也。大順名意指體內肝經外出體表的水液全部氣化後向天部而行。理同大敦名解。大訓名意與大順同。
4)肝經井穴。井,地陪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肝經相連通,為體內肝經氣血的外出之處,故為肝經井穴。
5)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體內肝經的外出水液,水液外出體表後氣化為天部之氣,此氣水濕滯重所升天部層次也不高,只表現出木的生發特性,故其屬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態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吸熱蒸升並循肝經傳於行間穴。
【功能作用】 生發風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 行間  滎穴,屬火。 
【穴義】 肝經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名解】1)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行間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間。
2)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祇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一是吸熱後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經傳至太衝穴。 
【功能作用】 生風化火。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 太衝  俞穴,屬土。 
【別名】 大衝。 
【穴義】 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衝行。
【名解】1)太衝。太,大也。衝,衝射之狀也。太衝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衝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衝散穴外,故名太衝。大衝名意與太衝同。
2)肝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熱脹的風氣,在本穴為輸出之狀,故為肝經俞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脹散,脹散之氣性熱燥,表現出脾氣的燥熱特性,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急行的風氣,其性熱燥。
【執行規律】 循肝經上傳中封穴。
【功能作用】 燥濕生風。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中封  經穴,屬金。 
【別名】 懸泉。 
【穴義】 肝經風氣在此勢弱緩行並化為涼性水氣。
【名解】1)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中封名意指肝經風氣在此勢弱緩行並化為涼性水氣。本穴物質為太衝穴傳來的急勁風氣,由于本穴位處足背之轉折處,急勁風氣行至本穴後因經脈通道的彎曲而受挫,急行的風氣變得緩行勢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中封。
2)懸泉。懸,吊掛之意。泉,指穴內氣血如泉水流淌般源源不斷。懸泉名意指肝經水濕之氣在此源源不斷地流行而過。理同中封名解。
3)肝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為肝經風氣經過之處,氣血的執行為動而不居,故為肝經經穴。
4)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太衝穴傳來的強勁者風氣,至本穴後風和勢緩並化為涼性水濕之氣,氣血特徵與肺金之氣同,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勢緩的風氣,性涼。
【執行規律】 一是擴散於肝經之外,一是循肝經上傳三陰交穴。
【功能作用】 息風化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5 蠡溝  絡穴。 
【別名】 交儀。 
【穴義】 三陰交穴傳來的溫濕水氣由本穴別走足少陽膽經。 
【名解】1)蠡溝。蠡,瓠瓢也,此指穴內物質如瓠瓢浮於水中飄浮不定之狀。溝,溝渠也,此指穴內物質執行循一定的道路。蠡溝名意指三陰交穴傳來的溫濕水氣由本穴別走足少陽膽經。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分配而來的溫濕水氣,因其性溫,既無上昇之力又無沉降之能,溫濕水氣在天部層次如漂浮不定之狀,但由于其溫度及所處的天部層次與膽經相近,因此此溫濕水氣分別飄行於肝膽二經,故名蠡溝。
2)交儀。交,給也。儀,禮儀也。交儀名意指肝經由本穴傳於膽經的氣血物質如儀禮一般,並無太多的具體實物。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溫濕水氣,因其無腎經氣血的寒濕之性,所以氣血物質無腎經氣血的實(水濕濃度大),因其無脾經氣血的熱燥,所以氣血物質無脾經氣血的能量,氣血物質如有名無實一般,因此由本穴交於膽經的氣血就如同一種禮儀,故名交儀。
3)肝經絡穴。本穴因有固有渠道與膽經相通,有聯絡肝膽二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肝經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較稀少的水濕氣體,性溫熱。
【執行規律】 循肝經上行於中都穴和別走膽經。
【功能作用】 聯絡肝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6 中都  郄穴。 
【別名】 中郄,太陰,大陰。 
【穴義】 肝經水氣在此雲集天之下部。 
【名解】1)中都。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都,都市之意。中都名意指肝經的水氣在此雲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質為蠡溝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聚集而成一個水濕氣場,所處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經氣血的集散之地,故名中都。
2)中郄。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雲氣祇有極少部分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性寒濕,祇有極少部分的水氣吸熱後循肝經上行,氣血的外傳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名中郄。
3)太陰。太,極也。陰,寒也。太陰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寒冷水氣。理同中郄名解。大陰名意與太陰同。
4)肝經郄穴。理同中郄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肝經上傳膝關穴。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7 膝關 
【別名】 陰關。 
【穴義】 肝經的上行之氣中滯重水濕在此沉降。
【名解】 膝關。膝,指穴在膝部也。關,關卡也。膝關名意指肝經的上行之氣中滯重水濕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中都穴傳來的陰濕水氣,至本穴後,滯重的水濕無力上行而沉降於下,祇有少部分水氣吸熱後繼續上行,本穴如同關卡一般阻擋滯重水濕的上行,故名膝關。陰關名意與膝關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陰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小部分水氣吸熱後橫印飄行於曲泉穴。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8 曲泉  合穴,屬水。 
【穴義】 肝經的水濕雲氣在此聚集。
【名解】1)曲泉。曲,隱秘也。泉,泉水也。曲泉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雲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膝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大量的水濕如隱藏於天部之中,故名曲泉。
2)肝經合穴。合,會合也。本穴為肝經氣血的會合之處,故為肝經合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肝經的水濕之氣會合而成,性寒濕潤下,表現出腎經氣血的潤下特徵,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冷降歸于地部,小部分吸熱後斜向下行陰包穴。
【功能作用】 除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或補之。
9 陰包 
【別名】 陰胞。 
【穴義】 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雲集之狀。 
【名解】 陰包。陰,水也。包,收也。陰包名意指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雲集之狀。本穴物質為曲泉穴傳來的弱小陰濕水氣及足五裏穴外滲下行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天地二部水濕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經水濕的包收之地,故名陰包。陰胞名意與陰包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和地部水液。
【執行規律】 天部水濕化雨冷降,地部水濕則滲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 收引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補之。
10 足五里 
【別名】 五里。 
【穴義】 肝經的冷降水濕及脾土塵埃在此覆寫五里之廣。 
【名解】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氣血的作用範圍如五里之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傳來的冷降水濕及水濕風氣中的脾土塵埃,至本穴後由天部歸降地部,覆寫的範圍如五里之廣,故名足五里。五里名意與足五里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及隨風氣中吹帶的脾土塵埃。
【執行規律】 由天冷降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除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11 陰廉 
【穴義】 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縮。 
【名解】 陰,指陰性水濕。廉,收廉之意。陰廉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縮。本穴物質為急脈穴擴而至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此水濕風氣散熱吸濕冷縮並聚集穴內,本穴如同肝經水濕的收廉之處,故名陰廉。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
【執行規律】 化雨冷降並下傳足五裏穴。
【功能作用】 收引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2 急脈 
【別名】 羊矢。 
【穴義】 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風氣。
【名解】1)急脈。急,急速也。脈,脈氣也。急脈名意指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風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吸熱上行的弱小陰濕水氣,至本穴後,因受衝脈的外散之熱,此陰濕水氣脹散並化為強勁的風氣循肝經而行,故名急脈。
2)羊矢。羊,動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內氣血如羊屎般飽滿堅實。理同急脈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肝經上傳章門穴及陰廉穴。
【功能作用】 生風化濕。
【治法】 寒則微灸,熱則逆經推按。
13 章門  脾募,臟會,足厥陰少陽之會。 
【別名】 長平,脅髎,季脅,脾募,肘髎,肘尖,後章門,季肋。 
【穴義】 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 
【名解】1)章門。章,大木材也。門,出入的門戶也。章門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此強勁風氣風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章門。後章門名意與章門同,後是與脾經衝門穴的別稱前章門相對而言的。
2)長平。長,長遠也。平,平坦也。長平名意指隨肝經強勁風氣揚散的脾土塵埃在此降落使腰側腹部肌肉變為平坦之狀。
3)脅髎。脅,指穴在脅部。髎,孔隙之意。脅髎名意指隨肝經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由脅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脅。季脅,小脅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無它意。
5)肘髎、肘尖。古有用肘尖點墨尋穴之法,肘髎、肘尖之名即來自該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為天部的脾土塵埃歸降之處,故為脾經募穴。
7)臟會。臟,指五臟的各種氣血物質也。會,會合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弱小風氣,此弱小風氣中包含有五臟特性的五種氣血物質,有屬腎的水、屬脾的土,還有其它臟腑傳來的各種精微,為五臟氣血的混合之物,故為臟會。
8)足厥陰少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還有膽經輒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濕之氣,故為足厥陰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後歸于地部。\r
【功能作用】 降濁固土。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14 期門  肝募。 
【別名】 肝募。 
【穴義】 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 
【名解】1)期門。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儘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2)肝經募穴。理同其門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散行於天之中部的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由穴外進入穴內後循肝經下行。
【功能作用】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Re: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08-07-05 , 8:11
懸壺子
-足厥陰肝經.gif

Re: 十二、足厥陰肝經

發表於 : 2010-01-21 , 18:26
素問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 12 - 足厥陰肝經 part 1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12 - 足厥陰肝經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