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說難
發表於 : 2008-02-27 , 12:09
<篇名>子午流注說難
書名:子午流注說難
作者:吳棹仙
朝代:近代
年份:西元1956年
<目錄>
<篇名>環周圖說難
屬性:第一環十幹主日。
環週一圖。內外有四環。第一環用天干十字。分析地之五運。為五陰五陽。五陰分
合於五臟。五陽分合於五府(余三焦一府名曰孤府)。甲日陽木合膽府。乙日陰木合肝
髒。丙日陽火合小腸。丁日陰火合心臟。戊合胃陽土。己合脾陰土。庚辛金合大腸與
肺。壬癸水合腎與膀胱。孤府三焦無所合。決瀆之官。附屬於膀胱。此第一環十日天干
之大分也。
第二環 穴流注。
第三環干支定時。
第二環第三環細分一日為十二時。起於子。終於亥。上冠以天干十字。十日共一百
二十時。地支用十次。天干用十二次。甲己之日。同起甲子。乙庚之日。同起丙子。丙
辛日。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照次序推之。甲日十二時。重見甲為戍時。
故開膽井竅陰穴。甲為陽木。膽府亦屬木之陽也。癸日十二時。重見癸為亥時。故開腎
井湧泉穴。癸為陰水。腎臟亦屬水之陰也。或問癸日缺十時。腎不開丑時而移開亥時何
也。蓋腎者主水。為人身立命之根。注重生木。如不能轉注於甲日。則流而不注。不合
乎陰陽相生之道也。以此例推之。乙日乙酉時。開肝井大敦穴。乙為陰木。肝亦陰藏之
屬木也。丙日丙申時。丁日丁未時。陽火陰火。則開小腸井少澤。心井少沖。戊日戊午
時。己日已巳時。則開胃井厲兌。脾井隱白。戊陽土。己陰土也。庚日辰時。開商陽。
辛日卯時。開少商。大腸陽金。肺藏陰之金也。壬為陽水。壬寅時開膀胱水府之至陰井
穴。轉注癸日壬子時。壬重見壬。成為十日一大周。井穴通用紅字。表示每日旺氣主穴
之起點。過穴亦書紅字。蓋本藏之俞。本府之原。與流而注者不同也。何謂流。陽日開
陽時陽穴。根據相生次序。仍流在陽日陽時之謂也。何謂注。陽日陽時取穴不足。則轉注
而取陰日之陽時。反言之。陰日陰時取穴不足。則轉注而取陽日之陰時。均謂之注。流
與注不同。注與過不同。陽日之末。氣納三焦。陰日之末。血歸包絡。取生我者。我生
者亦各不同。試舉一甲日分析言之。甲日戌時。開膽井竅陰。其在戌時前。酉未巳卯醜
五陰時。所列中沖。尺澤。商丘。神門。行間。各藏陰穴。皆由前癸陰日。根據木火土金
水相生之次序。轉注而來。甲日重見甲。至戌時。僅開竅陰一穴。甲為陽日。開陽時。
亥為陰時不取。轉注到乙日丙子陽時。開小腸滎穴前穀。蓋甲膽屬木。丙小腸屬火。膽
開第一穴。而轉溜於小腸之第二穴。木生火也。陽井竅陰屬金。陽滎前谷屬水。又金水
相生之義也。再注到乙日戊寅時。則開胃之俞穴曰陷穀。小腸馬火。胃屬土。火生土
也。並過丘墟一穴。因六腑六 。各多一原穴。超出五行相生之外。故並過於俞位。反
求其本。與竅陰一脈相承。並過於此。列於下位。以其非五行相生之正經也。用紅書一
過字。表示有所本也。乙日庚辰時。注大腸陽溪穴。壬午時。注膀胱委中穴。言其府。
則大腸屬金。膀胱屬水。金水相生。言其穴。則陽經火。陽俞土。火生土也。末甲申
時。複列三焦滎穴液門。蓋三焦孤府。六 無所寄。故分列於各府開穴之最末。獨取一
滎者。陽滎為水穴。膽為木府。水能生木也。甲日始戌時。終於乙日申時。凡十一時。
六腑各開一穴。膽居主位。多過一原穴。凡七穴。此甲日流注細分之理也。其餘九日。
環周流注。髒各五 。腑各六 。腑為陽。髒為陰。陽井金。陰井木。各根據相生之次序
流注輾轉而取之。腑過一原穴。髒以俞代原而過之。末一穴。陽日氣納三焦。取生我
者,陰日血歸包絡。取我生者。均詳列前圖。一見而知。不贅也。
第四環同宗錯落。
天干十字。地支十二字。一日十二時。五日六十時。十日一百二十時。地支十二
字。每日用一次。五日五次。十日十次。與天干十字配合用之。五日六十時。地支用五
次。天干當用六次。甲子小周。五日一候。六日又另起甲子時。與一日同。此一六同宗
甲己同宗之義也。甲日己日。一奇一偶。一陰一陽。日幹陰陽雖不同。時干支全同。故
甲日流注諸穴。交落列于己日時干支之下。己日流注諸穴。轉交落列于甲日時干支之
下。以此推之。二七為乙庚。三八為丙辛。四九為丁壬。五十為戊癸。皆一陰一陽之同
宗。故流注各穴。除一過穴不交落。余均互相交錯落列於下環。根據時取之。其效一也。
<目錄>上卷/本輸穴說難
<篇名>手太陰肺經五穴
屬性:一、少商(井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x證治/x 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唇幹引飲不下。膨
膨。手攣指痛。寒栗鼓頷。喉中鳴。
/x針灸/x 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泄諸髒熱氣。不宜灸。
按 少商乃陰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臟為陰。
陰常不足也。
二、魚際(滎穴)
/x部位/x 在大指本節後散脈中。
/x證治/x 灑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
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痹。悲恐。
/x針灸/x 針入二分。留三呼。
按∶魚際乃陰滎火穴。在手大指後魚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時。則魚腹豐滿。離開次
指時。則本節後內側微陷下。有如魚腹正中交際之形。故名魚際。魚際為火穴。
肺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針不言灸。
三、大淵(俞穴)
/x部位/x 在手掌後陷中。
/x證治/x 胸痹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惋不得臥。肺脹滿膨膨。臂內廉痛。目生
白翳。眼 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唾血。
振寒。咽乾。狂言口僻。
/x針灸/x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按∶大淵乃脈之所會。本輸篇雲。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蓋其穴在手大指如魚形
之後。再下一寸。即寸口脈之起點。此五臟之 穴。亦稱原穴。蓋六腑水谷精華。
注入五臟經 之起原處。故稱淵。
四、經渠(經穴)
/x部位/x 在寸口陷中。
/x證治/x 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痹。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熱病汗不出。
暴痹喘。足心痛。嘔吐。
/x針灸/x 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按∶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即關上部位。寸至關長一寸九分。以下即為尺中。言
經渠者。乃經過之沖渠要道。大淵在寸口之始。經渠居寸口之中。並未入於尺中也。
五、尺澤(合穴)
/x部位/x 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
/x證治/x 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舌幹。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
/x針灸/x 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其∶尺澤乃肺之合穴。可針。可灸。蓋陰合為水。肺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實
者針之。瀉某子故也。肺乃髒氣之藏。山澤通氣。此穴恰在太陰尺中。脈之結點。
故名尺澤。義至深也。
<目錄>上卷/本輸穴說難
<篇名>手陽明大腸經六穴
屬性:一、商陽(井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x證治/x 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 瘧。口幹。頤頷腫。齒痛。
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
/x針灸/x 針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可灸三壯。
按∶商陽乃陽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陽常有餘。商乃肺音。大
腸合之。故曰商陽。大腸之脈。上頸貫頰。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故治齒病目病。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二、二間(滎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
/x證治/x 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 。
/x針灸/x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二間乃陽滎水穴。金水相生。可針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節。此穴在二節
與三節之中間。故曰二間。
三、三間(俞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
/x證治/x 喉痹。咽中如鯁。齒齲痛。嗜臥。胸滿腸鳴。洞泄寒瘧。唇焦口幹。氣喘。目 急痛。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按∶三間乃陽俞木穴。手陽明脈之所注。在食指本節第三骨之後。大次指歧骨之前。
穴居其中。故名三間。
四、合谷(原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x證治/x 療寒熱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頭痛。齒齲。喉痹。痿臂。面腫。
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若婦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損胎氣。
按∶合穀乃大腸手陽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間。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達
勞宮。與後溪成一直線。大指次指相合處。類似深谷。故稱合穀。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陽溪(經穴)
/x部位/x 在腕中上側大指與次指兩筋間陷中。
/x證治/x 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
喉痹。耳鳴。齒痛。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慎如合穀法。
按∶陽溪乃手陽明所行之經穴。手太陰肺別絡列缺交會之處。肺位最高。大腸居下。
手指掌後仰。則大指與次指兩筋高起。太陰交陽明之處。有類山溪。故名陽溪。
六、曲池(合穴)
/x部位/x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x證治/x 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隨。刺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屈伸難。風臂肘細而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
/x針灸/x 針入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可灸三壯。
按∶曲池乃大腸手陽明之合穴。陽合為土。陽明多氣多血。有餘者瀉之。然大腸為庚
金。土穴乃金之母。故瀉後當補之。邪氣之來也緊而急。谷氣之來也徐而和。先
瀉後補。指下針下。猶有所別。穴在肘外輔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稱曲池。
<目錄>上卷/本輸穴說難
<篇名>足陽明胃經六穴
屬性:一、厲兌(井穴)
/x部位/x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x證治/x 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腹脹滿。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 寒。喉
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
/x針灸/x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按∶厲兌乃足陽明所出之井金穴。屍厥或胃家實。皆可用鋒針淺刺之。厲不美也。兌
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擠。其形惡厲。其經脈斜通於次指外間。故名厲兌。
二、內庭(滎穴)
/x部位/x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x證治/x 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 。齒齲痛。瘧不嗜食。
/x針灸/x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內庭乃陽滎水穴。在足次指外間。中指內間。跗上半寸。兩指之正中。如一庭豎
於內。故名內庭。
三、陷谷(俞穴)
/x部位/x 在足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x證治/x 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陷谷乃陽俞木穴。病重者可針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穀。
四、沖陽(原穴)
/x部位/x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穀二寸半。
/x證治/x 偏風口眼 斜。跗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
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x針灸/x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沖陽在足背高起處。有動脈應手。名趺陽脈。久病欲知府氣之強弱者。必診此脈。其穴
類似中封。使逆則宛。和則通。搖足而得之水谷精華大會於此。陽明多氣多血。有此一沖衢。
故名沖陽。
五、解蹊(經穴)
/x部位/x 在沖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x證治/x 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沖。腹脹。大便下重。 驚。膝股 腫。轉筋目眩。
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眉攢疼。
/x針灸/x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解蹊乃陽經火穴。上為 骨。下為跗屬。分解於此穴陷中。故名解蹊。俗稱鞋帶
穴。以束縛鞋帶。正在此穴間也。
六、足三里(合穴)
/x部位/x 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當低跗取之。
/x證治/x 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 。腸鳴腹痛。食不化。秦丕祖雲。諸病皆
治。食氣水氣。蠱毒 癖。四肢腫滿。膝 酸痛。目不明。華佗雲。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
中瘀血。乳癰。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沖目。
/x針灸/x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三里穴名。手足陽明皆有。名同穴異。繼起針灸家增一足字以別之。蓋陽明行氣
于三陽。裏者。寬廣之義。古(井田制)。九百畝為方裏。蓋胃為水穀之海。大腸小腸。三焦。無
處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故本輸篇稱之曰下陵三里。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
陵。高於丘也。陵冠一下字。蓋足三里穴不如手陽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陰脾合于膝內陰之陵泉。足少陽膽。合于膝外陽之陵泉。皆高於足陽明 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
里。其穴可針一寸。肥人可針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風毒。可儘量多灸。
書名:子午流注說難
作者:吳棹仙
朝代:近代
年份:西元1956年
<目錄>
<篇名>環周圖說難
屬性:第一環十幹主日。
環週一圖。內外有四環。第一環用天干十字。分析地之五運。為五陰五陽。五陰分
合於五臟。五陽分合於五府(余三焦一府名曰孤府)。甲日陽木合膽府。乙日陰木合肝
髒。丙日陽火合小腸。丁日陰火合心臟。戊合胃陽土。己合脾陰土。庚辛金合大腸與
肺。壬癸水合腎與膀胱。孤府三焦無所合。決瀆之官。附屬於膀胱。此第一環十日天干
之大分也。
第二環 穴流注。
第三環干支定時。
第二環第三環細分一日為十二時。起於子。終於亥。上冠以天干十字。十日共一百
二十時。地支用十次。天干用十二次。甲己之日。同起甲子。乙庚之日。同起丙子。丙
辛日。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照次序推之。甲日十二時。重見甲為戍時。
故開膽井竅陰穴。甲為陽木。膽府亦屬木之陽也。癸日十二時。重見癸為亥時。故開腎
井湧泉穴。癸為陰水。腎臟亦屬水之陰也。或問癸日缺十時。腎不開丑時而移開亥時何
也。蓋腎者主水。為人身立命之根。注重生木。如不能轉注於甲日。則流而不注。不合
乎陰陽相生之道也。以此例推之。乙日乙酉時。開肝井大敦穴。乙為陰木。肝亦陰藏之
屬木也。丙日丙申時。丁日丁未時。陽火陰火。則開小腸井少澤。心井少沖。戊日戊午
時。己日已巳時。則開胃井厲兌。脾井隱白。戊陽土。己陰土也。庚日辰時。開商陽。
辛日卯時。開少商。大腸陽金。肺藏陰之金也。壬為陽水。壬寅時開膀胱水府之至陰井
穴。轉注癸日壬子時。壬重見壬。成為十日一大周。井穴通用紅字。表示每日旺氣主穴
之起點。過穴亦書紅字。蓋本藏之俞。本府之原。與流而注者不同也。何謂流。陽日開
陽時陽穴。根據相生次序。仍流在陽日陽時之謂也。何謂注。陽日陽時取穴不足。則轉注
而取陰日之陽時。反言之。陰日陰時取穴不足。則轉注而取陽日之陰時。均謂之注。流
與注不同。注與過不同。陽日之末。氣納三焦。陰日之末。血歸包絡。取生我者。我生
者亦各不同。試舉一甲日分析言之。甲日戌時。開膽井竅陰。其在戌時前。酉未巳卯醜
五陰時。所列中沖。尺澤。商丘。神門。行間。各藏陰穴。皆由前癸陰日。根據木火土金
水相生之次序。轉注而來。甲日重見甲。至戌時。僅開竅陰一穴。甲為陽日。開陽時。
亥為陰時不取。轉注到乙日丙子陽時。開小腸滎穴前穀。蓋甲膽屬木。丙小腸屬火。膽
開第一穴。而轉溜於小腸之第二穴。木生火也。陽井竅陰屬金。陽滎前谷屬水。又金水
相生之義也。再注到乙日戊寅時。則開胃之俞穴曰陷穀。小腸馬火。胃屬土。火生土
也。並過丘墟一穴。因六腑六 。各多一原穴。超出五行相生之外。故並過於俞位。反
求其本。與竅陰一脈相承。並過於此。列於下位。以其非五行相生之正經也。用紅書一
過字。表示有所本也。乙日庚辰時。注大腸陽溪穴。壬午時。注膀胱委中穴。言其府。
則大腸屬金。膀胱屬水。金水相生。言其穴。則陽經火。陽俞土。火生土也。末甲申
時。複列三焦滎穴液門。蓋三焦孤府。六 無所寄。故分列於各府開穴之最末。獨取一
滎者。陽滎為水穴。膽為木府。水能生木也。甲日始戌時。終於乙日申時。凡十一時。
六腑各開一穴。膽居主位。多過一原穴。凡七穴。此甲日流注細分之理也。其餘九日。
環周流注。髒各五 。腑各六 。腑為陽。髒為陰。陽井金。陰井木。各根據相生之次序
流注輾轉而取之。腑過一原穴。髒以俞代原而過之。末一穴。陽日氣納三焦。取生我
者,陰日血歸包絡。取我生者。均詳列前圖。一見而知。不贅也。
第四環同宗錯落。
天干十字。地支十二字。一日十二時。五日六十時。十日一百二十時。地支十二
字。每日用一次。五日五次。十日十次。與天干十字配合用之。五日六十時。地支用五
次。天干當用六次。甲子小周。五日一候。六日又另起甲子時。與一日同。此一六同宗
甲己同宗之義也。甲日己日。一奇一偶。一陰一陽。日幹陰陽雖不同。時干支全同。故
甲日流注諸穴。交落列于己日時干支之下。己日流注諸穴。轉交落列于甲日時干支之
下。以此推之。二七為乙庚。三八為丙辛。四九為丁壬。五十為戊癸。皆一陰一陽之同
宗。故流注各穴。除一過穴不交落。余均互相交錯落列於下環。根據時取之。其效一也。
<目錄>上卷/本輸穴說難
<篇名>手太陰肺經五穴
屬性:一、少商(井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x證治/x 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唇幹引飲不下。膨
膨。手攣指痛。寒栗鼓頷。喉中鳴。
/x針灸/x 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泄諸髒熱氣。不宜灸。
按 少商乃陰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臟為陰。
陰常不足也。
二、魚際(滎穴)
/x部位/x 在大指本節後散脈中。
/x證治/x 灑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
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痹。悲恐。
/x針灸/x 針入二分。留三呼。
按∶魚際乃陰滎火穴。在手大指後魚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時。則魚腹豐滿。離開次
指時。則本節後內側微陷下。有如魚腹正中交際之形。故名魚際。魚際為火穴。
肺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針不言灸。
三、大淵(俞穴)
/x部位/x 在手掌後陷中。
/x證治/x 胸痹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惋不得臥。肺脹滿膨膨。臂內廉痛。目生
白翳。眼 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唾血。
振寒。咽乾。狂言口僻。
/x針灸/x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按∶大淵乃脈之所會。本輸篇雲。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蓋其穴在手大指如魚形
之後。再下一寸。即寸口脈之起點。此五臟之 穴。亦稱原穴。蓋六腑水谷精華。
注入五臟經 之起原處。故稱淵。
四、經渠(經穴)
/x部位/x 在寸口陷中。
/x證治/x 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痹。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熱病汗不出。
暴痹喘。足心痛。嘔吐。
/x針灸/x 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按∶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即關上部位。寸至關長一寸九分。以下即為尺中。言
經渠者。乃經過之沖渠要道。大淵在寸口之始。經渠居寸口之中。並未入於尺中也。
五、尺澤(合穴)
/x部位/x 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
/x證治/x 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舌幹。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
/x針灸/x 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其∶尺澤乃肺之合穴。可針。可灸。蓋陰合為水。肺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實
者針之。瀉某子故也。肺乃髒氣之藏。山澤通氣。此穴恰在太陰尺中。脈之結點。
故名尺澤。義至深也。
<目錄>上卷/本輸穴說難
<篇名>手陽明大腸經六穴
屬性:一、商陽(井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x證治/x 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 瘧。口幹。頤頷腫。齒痛。
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
/x針灸/x 針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可灸三壯。
按∶商陽乃陽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陽常有餘。商乃肺音。大
腸合之。故曰商陽。大腸之脈。上頸貫頰。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故治齒病目病。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二、二間(滎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
/x證治/x 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 。
/x針灸/x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二間乃陽滎水穴。金水相生。可針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節。此穴在二節
與三節之中間。故曰二間。
三、三間(俞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
/x證治/x 喉痹。咽中如鯁。齒齲痛。嗜臥。胸滿腸鳴。洞泄寒瘧。唇焦口幹。氣喘。目 急痛。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按∶三間乃陽俞木穴。手陽明脈之所注。在食指本節第三骨之後。大次指歧骨之前。
穴居其中。故名三間。
四、合谷(原穴)
/x部位/x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x證治/x 療寒熱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頭痛。齒齲。喉痹。痿臂。面腫。
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若婦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損胎氣。
按∶合穀乃大腸手陽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間。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達
勞宮。與後溪成一直線。大指次指相合處。類似深谷。故稱合穀。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陽溪(經穴)
/x部位/x 在腕中上側大指與次指兩筋間陷中。
/x證治/x 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
喉痹。耳鳴。齒痛。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慎如合穀法。
按∶陽溪乃手陽明所行之經穴。手太陰肺別絡列缺交會之處。肺位最高。大腸居下。
手指掌後仰。則大指與次指兩筋高起。太陰交陽明之處。有類山溪。故名陽溪。
六、曲池(合穴)
/x部位/x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x證治/x 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隨。刺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屈伸難。風臂肘細而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
/x針灸/x 針入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可灸三壯。
按∶曲池乃大腸手陽明之合穴。陽合為土。陽明多氣多血。有餘者瀉之。然大腸為庚
金。土穴乃金之母。故瀉後當補之。邪氣之來也緊而急。谷氣之來也徐而和。先
瀉後補。指下針下。猶有所別。穴在肘外輔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稱曲池。
<目錄>上卷/本輸穴說難
<篇名>足陽明胃經六穴
屬性:一、厲兌(井穴)
/x部位/x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x證治/x 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腹脹滿。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 寒。喉
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
/x針灸/x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按∶厲兌乃足陽明所出之井金穴。屍厥或胃家實。皆可用鋒針淺刺之。厲不美也。兌
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擠。其形惡厲。其經脈斜通於次指外間。故名厲兌。
二、內庭(滎穴)
/x部位/x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x證治/x 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 。齒齲痛。瘧不嗜食。
/x針灸/x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按∶內庭乃陽滎水穴。在足次指外間。中指內間。跗上半寸。兩指之正中。如一庭豎
於內。故名內庭。
三、陷谷(俞穴)
/x部位/x 在足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x證治/x 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
/x針灸/x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陷谷乃陽俞木穴。病重者可針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穀。
四、沖陽(原穴)
/x部位/x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穀二寸半。
/x證治/x 偏風口眼 斜。跗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
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x針灸/x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沖陽在足背高起處。有動脈應手。名趺陽脈。久病欲知府氣之強弱者。必診此脈。其穴
類似中封。使逆則宛。和則通。搖足而得之水谷精華大會於此。陽明多氣多血。有此一沖衢。
故名沖陽。
五、解蹊(經穴)
/x部位/x 在沖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x證治/x 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沖。腹脹。大便下重。 驚。膝股 腫。轉筋目眩。
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眉攢疼。
/x針灸/x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解蹊乃陽經火穴。上為 骨。下為跗屬。分解於此穴陷中。故名解蹊。俗稱鞋帶
穴。以束縛鞋帶。正在此穴間也。
六、足三里(合穴)
/x部位/x 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當低跗取之。
/x證治/x 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 。腸鳴腹痛。食不化。秦丕祖雲。諸病皆
治。食氣水氣。蠱毒 癖。四肢腫滿。膝 酸痛。目不明。華佗雲。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
中瘀血。乳癰。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沖目。
/x針灸/x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三里穴名。手足陽明皆有。名同穴異。繼起針灸家增一足字以別之。蓋陽明行氣
于三陽。裏者。寬廣之義。古(井田制)。九百畝為方裏。蓋胃為水穀之海。大腸小腸。三焦。無
處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故本輸篇稱之曰下陵三里。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
陵。高於丘也。陵冠一下字。蓋足三里穴不如手陽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陰脾合于膝內陰之陵泉。足少陽膽。合于膝外陽之陵泉。皆高於足陽明 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
里。其穴可針一寸。肥人可針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風毒。可儘量多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