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攝取高油脂 小心膽結石

發表於 : 2008-03-11 , 16:06
MissC
2008.03.11  中國時報
攝取高油脂 小心膽結石
黃天如/台北報導


 行政院新聞局長謝志偉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再在公開場合蹦蹦跳跳唱Rap了!原本就有膽囊結石宿疾的謝志偉,日前因右上腹劇烈疼痛住院,醫師診斷為膽囊結石舊疾復發,經腹腔鏡手術摘除膽囊成了「無膽」之人。

 ■各部位結石成因不盡相同

 台大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陳建全表示,其實人體全身上下很多地方都有可能產生「結石」,除了一般人較熟知的膽結石、腎結石及膀胱結石外,還有眼結石、牙結石、胃糞石及痛風石等,不同部位結石的形成原因及成分均不盡相同。

 回到膽結石的話題,陳建全說,膽囊儲存的膽汁來自於肝臟的代謝與分泌,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消化人體攝取的油脂。因此,愈是長期攝取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者,理論上愈屬膽結石的高危險群。

 ■膽結石高危險群「F4」

 所以,醫界常以「F4」形容膽結石高危險群,亦即女性(Female)、40至50歲中年人(Forty)、肥胖(Fat)及多次生育的婦女(Fecund)。

 咦,不對啊,對照上述所列的「F4」條件,謝志偉除了是年齡層符合的中年人,其他都不符合啊?

 陳建全解釋,因為肥胖或膽固醇過高導致的膽結石只是大多數,並非全部。

 他說,西方人罹患所謂「膽固醇結石」的比例約佔膽結石者8成,但飲食文化較清淡的東方人則只有約6成;其他可能導致膽結石的原因還有糖尿病、肝硬化、血液相關疾病及感染性的膽囊炎等。

 正因可能導致膽結石的原因相當多元,相關統計指出,其實每10到20人中大約就有1人有膽結石。所幸研究顯示,因為結石的位置與大小不同,有膽結石者終其一生只有20%的人會發病,即出現右上腹痛,或合併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

 陳建全說,膽結石的治療包括口服藥物、體外超音波震波術及外科手術。但現有口服藥物僅對膽固醇結石有效,又體外超音波對膽結石的治療效果遠不及腎結石,因此目前臨床治療上仍以經口內視鏡膽道結石清除,以及腹腔鏡膽囊摘除為主。

 ■沒有症狀 不建議立即開刀

 然而手術畢竟都有風險!因此,對於雖經超音波發現患有膽結石,但尚無不適症狀的患者,目前醫師多不建議立即開刀。

io:

Re: 攝取高油脂 小心膽結石

發表於 : 2008-03-11 , 16:07
MissC
2008.03.11  中國時報
膽結石 成因不同、顏色互異
黃天如/台北報導



 有膽結石的人是否也是腎結石、尿路結石或痛風的高危險群?答案是:不是!正因人體不同部位結石的形成原因大不相同,因此,膽結石患者同時罹患其他部位結石的發生率不一定就會特別高,其日常保健之道也不一樣。

 陳建全醫師表示,雖因暴飲暴食、肥胖、膽固醇過高導致的膽結石並非全部,但無論東、西方都仍屬臨床上的大宗,因此,控制體重、減少過多油脂食物的攝取,仍是預防膽結石發生的不二法門。

 他說,雖然目前並無臨床研究證實,對一個體內已有膽結石的人來說,良好的飲食控制能否或能夠降低多少發病的比率,但站在整體對健康有利的立場,患者仍應以清淡的飲食為主,烹調上盡量以涼拌、清燉、清蒸及水煮!來取代油炸、油煎。

 此外,透過取出體外膽結石的外觀顏色與成分,也有助於醫師推定不同患者罹患膽結石的不同原因。

 陳建全說,舉例說,最常見的膽固醇結石就是白或黃白色,其中約8成以上成分可能都是膽固醇;至於肝硬化、血液相關疾病造成的黑色素結石則為黑色,成分以膽紅素為主;另如感染性膽道疾病或膽囊炎衍生的膽結石則多為茶褐色者,綜合性疾病產生的膽結石則為棕黃色等。不過,現代醫學發達,陳建全強調,一般來說,醫師並不會、也不需要仰賴觀察膽結石的顏色、成分,來確診患者是否罹患其他相關疾病。

 尤其膽道結石的尺寸都比較小,為避免內視鏡經口取出可能發生嗆塞氣管的意外,醫師多會在手術過程中將結石移至十二指腸,然後讓結石隨同患者糞便自然排出體外。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