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人工椎間盤 有如頸椎避震器
張翠芬/台北報導
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須自行負擔材料費,有骨質疏鬆症、脊椎滑脫者並不適合。
台北榮總18日發表國內第一例新式人工椎間盤Pro-Disc-C手術,接受這項新醫療技術者,是一位28歲的小姐,她因騎車發生車禍導致頸椎受傷,經常手麻無力,榮總以顯微手術進行神經減壓,並置入新式人工椎間盤,術後不必戴頸圈,黃小姐說,她現在能抬頭挺胸,肩頸不再酸痛,人也輕鬆了。
衛生署今年1月才核准這項新技術,目前使用此種新式人工椎間盤須自費負擔材料費21.5萬元。
■傳統手術致「鄰近節病變」
台北榮總神經修復科黃文成醫師指出,傳統的椎間盤手術是在椎間盤切除後植入自體骨或人工骨支架,若有多節椎間盤需治療時並輔以鈦合金固定物,以期能達到「固定」的目的。但被固定後的椎間盤活動度會受限制,需由鄰近節椎間盤增加活動度得以代償,近來有研究發現這種代償性的治療,會造成鄰近節椎間盤壓力增加、活動量增加,進而提高「鄰近節病變」,易再度產生神經症狀,需再手術治療。
台北榮總神經修復科主任鄭宏志表示,施行傳統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後,患者通常要戴頸套長達3個月,榮總2年前引進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目前已有1百多例的臨床成效。衛生署新核准的新式人工椎間盤Pro-Disc-C,價格和功能和Bryan差不多,都是在模仿人體的椎間盤,類似在頸椎裝了避震器,來改善頸椎椎間盤突出所引發的症狀,但新手術時間短、可減少病患出血量,是患者另一種新選擇。
■車禍後開刀 肩頸酸痛改善
28歲的黃小姐開完刀迄今2個月,昨天出席記者會時神采奕奕,她說,2年前因騎車發生車禍,當時只覺得脖子扭了一下,不料,肩頸酸痛問題日益嚴重,右手麻木無力,經常半夜痛醒過來,醫師檢查發現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病變,她曾做復健、物理治療,甚至做推拿,問題都無法改善,術後以前手麻、肩頸酸痛的問題都沒了。
黃宏志強調,有骨質疏鬆症、脊椎滑脫的病人,並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60歲以上的年長病患則須經醫師評估再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