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一名50歲且年輕時就有B型肝炎的患者林先生,3年前,聽人介紹服用秘方、草藥治療,不再定期前往門診追蹤檢查。直到最近在女兒催促下,他才接受抽血檢驗,並做肝臟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有一個接近5公分大的腫瘤,立即手術切除。患者發誓,以後一定要定期到腸胃科做超音波檢查。
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丁壬表示,B型肝炎、C型肝炎或有酒精性肝硬化的病人,都是肝癌的好發族群,尤其是40歲以上的患者更應該小心。對於檢查肝癌而言,超音波是最好的利器,病人最好每6個月就做一次超音波檢查,另可配合驗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
然而只抽血做甲型胎兒蛋白檢查是不夠的,因為甲型胎兒蛋白升高,不見得就是得到肝癌,因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甲型胎兒蛋白都有可能升高。而且臨床上發現,20%的肝癌病人的血中甲型胎兒蛋白仍然是正常。對於已經有肝硬化的病人,定期檢查的時間更是要縮短為每3個月做一次超音波檢查。
定期超音波檢查的目的,是要早期偵測出小型肝癌(小於2公分的肝癌),儘速給予適當的治療,可延長病人的存活期。許丁壬表示,在台灣大型醫院的腸胃科門診,偶爾會出現像林先生這樣的案例,因為醫師只做檢查不給藥,讓許多病人覺得有病在身,怎麼可以不吃藥?於是聽信親戚、朋友介紹亂吃偏方,而忽略了應該定期到醫院接受檢查。
目前大多數的B、C型肝炎病人所需要的,只是定期抽血和超音波檢查,只有某些病人才需要積極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吃多了來路不明的藥物,不但不能保肝,可能還會傷肝、傷腎,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只有配合醫師指示到門診定期抽血和超音波檢查,才是肝炎患者的最佳保健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