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均衡飲食、定期健檢 遠離大腸癌

發表於 : 2008-04-08 , 16:30
MissC
2008.04.08  中國時報
均衡飲食、定期健檢 遠離大腸癌
陳旻苹/台北報導




 大腸癌的罹患率與死亡率高居癌症前3名,民眾平時應多攝取蔬菜纖維素,減少息肉發生機率,維護腸道健康。

 大腸癌形成原因多是由於遺傳與高脂低纖的飲食習慣。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改變,油脂攝取量相對比蔬菜纖維素多,每年約有8200人罹患大腸癌,凸顯國人的均衡飲食觀念尚不足。

 ■高脂低纖  糞便對腸壁慢性刺激


 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許自齊醫師指出,高脂低纖飲食除造成體內代謝時可能產生致癌物外,更造成糞便在大腸內移動緩慢,加長糞便與大腸接觸時間,對腸壁長期慢性刺激,導致息肉產生,甚至轉變成大腸癌,他舉美國前總統雷根為例,由於雷根沒有注意到腸道中的息肉病變,導致大腸癌。

 許自齊提及國內某知名藝人因為早期發現腸道病變,經妥善治療,現在得以活躍於舞台上。而金鐘歌王楊烈,在大腸癌第2期才發現罹病,切除部份腸道,花較多時間治療與復元,如果能更早發現,或許就不用動那麼多次刀,這也提醒民眾應更愛護自己的腸道健康。

 ■息肉影響大  初期症狀不明顯

 許醫師表示,除了飲食習慣之外,還有許多危險因素,例如:得過大腸癌、血親有大腸癌、血親2人以上罹患癌症、得過息肉、血親有息肉症、或是患有8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與曾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患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都比一般人高。

 息肉與大腸癌的形成有關,尤其腫瘤性息肉若不盡早治療,有可能轉變成大腸癌。許自齊指出,息肉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但較大的息肉就可能導致出血、腹痛、噁心甚至休克。一旦形成大腸癌,就會出現肛門出血、排泄黏液、排便習慣改變、糞便細小、便祕、腹部腫瘤、體重減輕、貧血以及腹瀉等症狀。

 ■40歲以上  每年作糞便潛血檢查

 醫師表示,因為腫瘤所在的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40歲以上每年應作糞便潛血檢查,每2至3年作直腸鏡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癌症或息肉。若血親中有成員罹患大腸癌,罹患癌症比例也隨之提高,應該盡早每年定期做潛血檢查與直腸鏡檢查。其他像是指診、大腸鏡、鋇鹽造影等檢查,也都是檢查是否罹患大腸癌的方式。

 許醫師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以防息肉與大腸癌上身。若能定期檢查,盡早發現問題,便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免於癌症威脅。

io:

Re: 均衡飲食、定期健檢 遠離大腸癌

發表於 : 2008-04-08 , 16:31
MissC
2008.04.08  中國時報
腸道要健康 營養不可少
陳旻苹/台北報導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課謝玉琇組長建議,無論是否有腸道病變問題,民眾都應有防範未然的準備。從生活飲食維護腸道健康,可多攝取高纖食物、五穀根莖類、吃多種蔬菜和水果,減少動物脂肪攝取,避免吃碳烤食物、醃漬或接觸火焰的串燒肉類。另外,需維持體重的恆定、並保持每日排便習慣。

 謝玉琇說,要幫忙腸道保健,日常生活中可攝取一些有益食物或營養補給品,例如牛蒡,牛蒡根部含有菊糖、粗纖維,能促進腸蠕動,協助排除穢物。而含有活益菌的像優酪乳、味噌、乳酪、醬油、泡菜等,可藉由細胞壁上的多醣成份,吸附腸內有害的致突變性代謝產物,並加速排出。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