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
記者黃誌寬新竹報導
一位56歲劉先生數個月前因中風而導致吞嚥困難,需倚賴鼻胃管灌食。卻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胃鏡檢查顯示他食道潰瘍及胃部潰瘍,同時,定期更換(置入)鼻胃管也令劉先生深感不適,經過醫師評估後,劉先生接受了經皮內視鏡胃造口術,出院至今未再出血。
據悉,新的胃造口灌食管可放置在衣服下,外出時不必擔心鼻子上的管子不美觀,更令劉先生夫婦高興的是,少了老是在喉頭「卡卡」的鼻胃管,這幾個星期劉先生已可以慢慢從口中進食固體食物。 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孫宜禎表示,類似劉先生這樣的病例其實不在少數。在內視鏡(治療性)未發達前,這類吞嚥困難的病患除了接受長期鼻胃管放置外,就是接受剖腹性胃造口術的治療。由於剖腹性胃造口須經由全身麻醉及剖腹,對已罹患重症的病患來說,是高風險高併發症的治療,因此大多的病患及家屬不敢嘗試。
而長期鼻胃管放置也因其所衍生的問題而造成病患與家屬生理與心理很大的壓力。1980年代,經皮內視鏡胃造口的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不斷的改良下,經皮內視鏡胃造口近年來已成歐美先進國家對於治療吞嚥困難病患的主要選擇。 孫宜禎指出,胃內視鏡胃造口術須經醫師評估,須有一般血液、生化、凝血機能之篩檢。病人及家屬必須充分瞭解這個手術過程及可能之併發症,並填妥同意書後才執行。
基本上,內視鏡胃造口術算是一項安全性高(死亡率1%,併發症3-5%)、成功率高(90%-95%)的治療。少數病患會有併發症產生,當然這些併發症大都能以內科治療來獲得改善。現在市面上經皮內視鏡胃造口管約可以使用一年,屆時管子可能會破損,或者是病患因為胖瘦而影響PEG的使用,此時就需要更換。目前因健保尚未給付胃造口管,材料費需由民眾自行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