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強刺激是瀉 弱刺激是補對嗎

發表於 : 2008-04-21 , 16:31
MissC
強刺激是瀉 弱刺激是補對嗎


這種提法目前尚有爭議,據歷代有關針灸文獻記述,發現一般補法的刺激較強,而瀉法的刺激較弱。以燒山火補法、透天涼瀉法為例,行針時拇指向前,食指後退為補,拇指後退、食指向前為瀉。手外科專家認為,拇指作用佔手功能一半,拇指向前,食指後退搓捻線繩時容易緊,反之不易緊,因此從力學觀點可以認為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捻轉,功率比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大,前者是補法,後者是瀉法。

又如燒山火補法捻轉9次,透天涼6次,前者次數多、刺激強,正是補法,後者次數少、刺激弱,正是瀉法。又如提插,反覆向下用力插(重按)、輕輕向上:提(輕提)為補;反之輕輕向下插(輕插)、用力向上提(重提)為瀉。前者針感多強,後者針感多弱,因此有人提出強刺激是瀉法、弱刺激是補法與實際操作不符。又如暈厥、休克患者,表現面色蒼白、汗出如珠、頭暈眼花、心悸、四肢頗冷,甚則不省人事,血壓下降,乃是一派虛像,治則應是補法,取比較敏感反應強的穴位,如人中、合谷、湧泉,用強刺激手法,使其甦醒。如把強刺激說是瀉法,與臨床實際情況不將。所以針刺補瀉與強弱刺激不能機械地劃上等號。

平補平瀉,古與今盡同否

古代平補平瀉與當今的乎、平補平瀉有不同之處,如《神度經》記載的「平補平瀉」乃是指施針時先行瀉法,瀉其「邪氣」,後用補法,補其「真氣」。楊繼洲對平補平瀉的應用為「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它是指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補,動而伸之是瀉的提插補瀉。現代針灸界對「平補平瀉」,強調手法上一個平字,也就是一個均字,與古代平補平瀉的操作方法截然不同。當今平補乎瀉方法是將針刺入穴位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運針時不快不慢,針下有一種舒適感覺為宜,它是一種不補和不瀉的針刺方法。

來源:健康聯盟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