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用藥 避免心肌梗塞復發
朱立群/台北報導
心肌梗塞的發生關鍵在於血管壁上的粥狀斑塊破裂產生血栓,一旦堵住血管,就會引起心肌梗塞。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根據統計,心臟病患有6成被猝死奪去生命,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急性心肌梗塞 ,且由於症狀不典型,因此許多病人發病時常因來不及搶救而喪命;更可怕的是,心肌梗塞發作時常是非常突然的,有1/3的病人在發病前並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
王宗道解釋,動脈變窄的部分瞬間被血栓阻塞時,心臟輸血能力就會降低,短暫20-30分鐘內,心肌細胞就會缺氧而壞死,就叫「心肌梗塞」,俗稱心臟病發作,病人會有劇烈胸痛、心絞痛、冒冷汗等現象。心肌梗塞後續會併發心律不整,嚴重者導致死亡,廖風德即是一例。
王宗道說,常見很多心肌梗塞病患一旦病狀解除,就會拒絕吃藥,殊不知心肌梗塞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慢性病,需要長期吃藥來控制病情。
他進一步指出,患有心肌梗塞的病患,應該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若是察覺有症狀出現時,應該立即規律地服用藥物來改善,目前一般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合併Ticlopidine或「保栓通」(Clopidogrel)來抑制血小板凝集。
王宗道說,《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年2月發表最新研究指出,不論是接受藥物或介入性治療的心臟病病患,停用保栓通後的前90天內,比停藥後91到180天有更高的心臟病復發或死亡危險。「這是由於停藥將使血管內的血栓形成持續演進,因此持續用藥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一大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