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所謂的肛門,指的正是這段連結大腸與身體出口處,且被許多括約肌包圍的通道,成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林劭潔指出,「民以食為天」闡述了「吃」對人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所以吃進肚子後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殘留下來的廢棄物,如何經由肛門良好地排出,也是同等重要的。
林劭潔醫師表示,國人常見的(良性)肛門疾病包括: 痔瘡、肛門周圍膿瘍、肛門廔管、肛裂,這些疾病雖然沒有太高的致死率,但是均會帶來許多日常生活上的不便,如疼痛、出血、發炎、與搔癢等。
林劭潔說明,這些疾病的起因除了肛門本身結構特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長期飲食生活上的一些不良習慣;嗜食高刺激性、油炸之物卻少了許多纖維,常喝酒,熬夜,沒有養成固定排便習慣,長期保持坐或同一姿勢,少運動等等。
在台灣,不分男女都有相當高的機會得到這類的文明病,以痔瘡而言,每100 人中至少有4至5人是有這方面的困擾(也就是盛行率為4-5%),而且這些人多為青中壯年族群。
林醫師解釋說,保養肛門避免或是減低肛門疾病機率,就成了現代社會中一個不容小覷的課題了首先必須由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如: 飲食上多攝取纖維(當然也要均衡)、少油炸、或是太辣的食物,多休息並有充足的水分與運動。
再者,長期坐辦公桌或是需要維持同一姿勢者,建議最好能每1-2小時活動一下筋骨,避免肛門因壓力變大而形成痔瘡腫脹,此外,如廁後多用清水沖洗,減少摩擦,也是有幫助的,至於若是已有肛門疾病而且保守療法無效,就得藉由手術(開刀)處理了。
林劭潔醫師強調,仿間多有傳聞這類手術會使肛門括約肌受損,導致日後有大便失禁等症狀,其實,若是在一名經過相關訓練的合格外科醫師手術下,出現此類併發症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更重要的是民眾能夠早期就醫,診斷並排除有相似徵候卻具高風險之疾病(如大腸直腸癌、肛門癌等等);切勿相信偏方,自行服(使)用藥物使得病情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