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
黃天如台北報導
一名同時罹患甲狀腺癌與慢性腎病的六十五歲阿嬤,手術後須停用甲狀腺素配合放射碘治療,不料一停藥,阿嬤每次洗腎都全身抽筋;另一名僅廿歲出頭的舞蹈老師則在停藥後出現暈眩,某次上課她只是示範簡單的旋轉動作,竟摔成腦震盪。
台灣每年約新增二千名甲狀腺癌病患,且八成以上患者手術後都須接受放射碘治療,此時為促使體內自行分泌甲促素(TSH),藉以誘發殘存的癌細胞現形,患者須停用甲狀腺素四到六周,但代價往往是毛髮脫落、皮膚粗糙、月經量過大、出現自殺意念等副作用。
更甚者,台北三總核醫部主治醫師諶鴻遠表示,對於約三到四成除甲狀腺癌之外,同時還罹患各種慢性病之中老年患者來說,停用甲狀腺藥,還可能導致原本控制良好的腎臟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等慢性病「失控」,包括洗腎時抽筋,以及血糖飆高等。
事實上,對上述患者來說,臨床治療上並非沒有「兩全其美」的對策。
諶鴻遠表示,自從四、五年前人工甲促素(rhtsH)問世,患者只要在接受放射碘治療前二天注射兩針,不須停用甲狀腺素,體內便有足夠的甲促素誘使殘存的癌細胞現形,讓放射碘達成「狙殺」任務。
然而,人工甲促素每劑售價兩萬元,一次療程就需四萬元,且目前健保僅有條件式給付,亦即須由主治醫師視個案情況事前提出申請,再由健保局決定是否核付。
據瞭解,目前健保局對人工甲促素的核付率僅三成左右,給付申請被退回的患者,非但要忍受停藥副作用,甚至還得擔心身上其他慢性病有如不定時炸彈般隨時發作。
諶鴻遠分享他個人的經驗,針對確實需要注射人工甲促素的患者,只要主治醫師願意多花點時間幫病人把申請給付的病歷原因寫清楚,健保核付率便能提高,如此一來,不僅能避免健保資源浪費,也能讓真正需要用藥的患者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