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為極大功能效用!有關穴道,皆可在此貼!
頭像
salute
岐黃醫者(中醫師)
岐黃醫者(中醫師)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49
註冊時間: 2006-04-17 , 20:47
來自: 大屯山下
聯繫:

腦中風

文章: # 79751未閱讀文章 salute »

遠離腦中風 從日常生活做起

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疾病。很不幸的,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中,腦中風至今仍名列第二位。腦中風分為出血性(以下簡稱腦出血)和缺血性(以下簡稱腦缺血)兩大類。腦缺血如造成神經細胞死亡就叫腦梗塞。這兩類腦中風的原因很不相同,從某種角度來看,其原因甚至是相反的。例子:血壓太高會引起腦出血,而血壓太低會引起腦缺血。因此,想有效預防腦中風,必須把這兩種腦中風分開來思考,才不會混淆,也才不會犯錯。

腦出血的病因和預防

腦出血,簡單地講,就是顱內腦血管因非外傷性原因發生破裂、血液外流的不正常狀況。

(一)腦出血的遠因(慢性原因):

腦血管會破裂的機轉,我們可簡單地從三個方面來談。一是血管內壓力太高把血管擠破;二是血管壁比較脆弱或有異常狀況而容易破裂;三是血液凝固性較差,容易發生血液持續流出血管外卻不很快凝固的情形。這三種機轉中,實際上以血管內壓力太高的問題最為常見,也最為重要。因此,「高血壓症」事實上是腦出血的最主要「慢性原因」。腦出血的病人中,百分之七十到九十是因高血壓症所引起的。其他百分之十到卅的病人,其原因雖然有多種(如血管壁異常、血液凝固性異常、腫瘤、梗塞後出血、頭部外傷、不明原因等),但其出血之會發生,也常與血壓的上升有關。

(二)腦出血的近因(急性誘因):

血壓會在某些狀況時突然升高很多而導致腦動脈破裂。這些狀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包括:情緒激動(如牙痛、生氣、興奮)、緊張(如拔牙、趕時間、打牌)、激烈運動、寒冷(尤其冷天一大早去運動時)、過度用力(如拿重物、解大便)等。其中,以「拿重物」和「大便用力」仍易被忽略,值得注意。忘記吃降血壓藥也是一個原因。此外,在台灣,有一個較不常見但卻很重要的腦出血急性誘因是「酗喝」。酒喝太多會引起情緒亢進、心跳加快、收縮性血壓上升及動脈脈動幅度增加。這些變化均會增加腦出血的機率。如果喝的量很小(例如:每天10 cc紹興酒左右),並不太會增加腦出血的機率,反而稍有助於血液循環。因此,喝酒應該小心注意量方面的控制。

腦缺血病因和預防

腦缺血,簡單地講,就是腦部因腦動脈壁硬化狹窄或其他原因造成血液流通不良或阻塞的狀況。腦缺血如已造成神經細胞的死亡時就稱為腦梗塞。

(一)腦缺血的遠因(慢性原因):

腦缺血的原因亦可分為遠因和近因。最主要的遠因是腦動脈的硬化、狹窄。何以動脈壁會發生硬化、狹窄呢?一個簡單的解釋是:隨著時間的進行,動脈內壁細胞會受到某些因素輕微但慢性的傷害。這種傷害持續下去,動脈內壁會產生發炎性的組織反應,時間一久,就會導致動脈內壁的增生、肥厚、硬化,最後終於造成動脈的狹窄和缺血。會傷害動脈內壁細胞的因素很多,常見的有血壓過高(高血壓症)、血糖過高(糖尿病)、血脂肪過高、尿酸過高、抽煙等等。及早注意這些因素是很重要的。其中,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抽煙的問題。抽煙的壞處很多,相信大家已都知道。從很多醫學研究可以證實,高血壓病人、糖尿病人或高血脂症病人如果抽煙,其發生腦動脈硬化及腦梗塞的機率會大大地增加,可說是很危險的一種嗜好。

(二)腦缺血的近因(急性誘因):

腦動脈硬化、狹窄的過程是很緩慢的。可是,絕大部分腦缺血病人的發病卻是很快,甚至很突然的,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除了腦動脈硬化狹窄的因素外,尚有其他的急性誘因引起腦缺血的發作。這些急性誘因中,較常見較重要的包括:

(1)相對性血壓偏低。血壓是促使血液流動的重要力量,與腦循環有密切的關係,太低容易產生腦缺血。本來有高血壓的人,如果血壓一下子因吃藥降得太快、太多(如幾小時內從170降至120毫米汞柱),就可能發生腦缺血,尤其是在已有腦動脈硬化、狹窄的病人。除了血壓藥吃太重外,日常生活中會引起血壓偏低的狀況包括:泡溫泉泡太久、在太陽下站太久後、拉肚子、姿勢改變太快(姿勢性低血壓)、進食喝水很少等。

(2)身體姿勢改變太快。中老年人在姿勢突然改變時,大腦的血流可能會有一過性的劇烈變動。在正常年輕人,這種變動非常的短暫而幾乎沒有影響。但在年紀大、有動脈硬化的人或有心臟病的人,姿勢的快速改變(如由躺著、坐著很快站起來)卻可能因血壓突然下降造成急性腦缺血。

(3)血壓高低很不穩定時,除了腦部血流量會不穩定外,腦動脈壁也會受到很大衝擊。在本來已有硬化、狹窄的地方,動脈硬化班可能會發生表面磨損、撕裂或部分脫落而使一些會誘發血栓的物質直接接觸到血液,引而引發急性血栓。這種血栓形成機轉也可能發生在頭頸部的碰撞之後。

(4)水分不足。當水分攝取減少或流汗過多、拉肚子之後,體液就會缺乏。此時,血液會濃縮而使血液黏稠度上升,因而使血流的速度減慢引起腦缺血。這種情況在年紀大以及有糖尿病的人尤其容易發生,因為他們腎臟保住水分的能力較差,且他們的腦動脈較常會有硬化、狹窄的存在。

(5)頭頸部的不適當轉動。從心臟供給大腦的血液流經頸部四條大動脈,即左、右內頸動脈及椎動脈。其中椎動脈非常靠近頸部脊椎骨。如果前者有硬化狹窄,而後者又有明顯骨刺時,就可能因頸部轉動角度太大(上、下、左、右均有可能)或轉動太快壓到椎動脈而引發腦缺血。

(6)心臟疾病發作或惡化。心臟是維持腦循環的主要器官,如果心臟功能發生毛病或惡化時,自然會影響大腦的血流。較嚴重時,就可能發生腦缺血。另外一種特殊的狀況是,如果心臟病已導致心臟內形成血塊時,這個血塊可能會流出心臟,隨著血流跑到大腦,塞住腦動脈而導致腦缺血。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內科部 黃瑞雄醫師】
新聞資料來源:臺大醫院
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醫藥疾病&pid=17278



「中風」的中醫療法

「中風」一名卒中,即一般所謂腦溢血或腦阻塞。由於本病起病急劇,症見多端,且變化迅速,與自然界之風,起於傾刻,瞬息驟變之特性相類似,故稱之為「中風」。本病好發於四十至六十歲間,且男多於女。患者往往有血脂肪偏高、動脈硬化、血壓異常等心血管疾病徵候,由於平日疏忽,遽然發生「中風」。輕者常導致肢體麻痺,口眼喎斜,語言模糊,半身不遂;重者癱瘓床第,一切須人侍奉,不僅造成病人的痛苦及家屬的負擔,更是社會的損失。

「中風」係一種腦病。「頭部為諸陽之會」,全身經脈均會通達頭部,匯聚成「元神之府」,以發揮腦的功能。當經絡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人體各部組織器官自可聯繫成一個整體,以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動。若有任何原因(如外感風邪、情緒暴怒、鬱悶或外傷等)使運行氣血的經絡發生障礙,致經脈氣血不能正常通達到各部位(尤其是頭部),即可引起中風,而發生半身不遂,吞嚥障礙或講話不清楚等一系列症狀。

【中風的治療】

一、中風的發生,主要係因腦血管破裂出血或腦血管狹窄,腦血流量不足;或因心臟或頸動脈栓子阻塞腦血管,導致腦部缺血而引起。中風時,一般可急用消毒過的針在十宣(十個手指尖附近)放血後再送醫急救。放血不僅能引氣血下行,亦可減少中風的後遺症。除了十宣(十指)外,百會穴及委中穴放血亦是中醫急救中風閉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顏面潮紅,喉中痰鳴,脈弦滑而數)的常用方法。但對於脫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開,汗出如油,脈微欲絕)的患者,則須回陽固脫為先,溫補氣海穴及關元穴(丹田部位),以培補元氣。故即使是急救,中醫仍須虛實分明,辨證論治的。

二、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治療。且患者愈早接受復健治療,療效愈佳。例如半身不遂症,因患側的脈道障礙,氣血多流向健側,使兩側氣血不平衡。中醫可透過針灸的補瀉手法,並輔以藥物,以健旺全身機能,使中風病患早日康復。

三、中風患者大多氣血虛衰,血流不暢,致氣滯血瘀。坊間常見流傳的治療中風後遺症藥方即是以補氣為主的補陽還五湯。此方為清代王清任先生所創立。他比喻人體陽氣為十成,左右各得其半。若虧五成,所剩五成又歸併一側,則半身不遂。故創立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耆,以補氣活血,使氣足血行,而還「五」以復十成。但本方所治中風後遺證,以氣虛血瘀為主。若患者有痰、頭暈、耳鳴、失眠等症,則應慎用本方,以免壞病。

四、中風後臨床上出現的肢體癱瘓,屬中樞性神經血管疾病。發病初期,肢體肌肉神經正常,但若肌肉長期失用,則會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利用針灸復健將有助於腦組織及肢體功能的恢復。許多有關經絡的研究顯示,經絡的路徑與神經的走向有關,穴位亦多在神經附近。針刺穴位可以直接透過相關神經的參與,將針刺信息傳入脊髓,再傳入腦。故針刺信息一方面可透過脊髓的初級運動中樞,興奮癱瘓肌肉,以防止廢用性肌萎縮;另一方面則可藉反復刺激來興奮大腦高級運動中樞,以幫助恢復或重建正常的反射弧,從而改善病損腦組織的血氧供應,以恢復神經功能。

五、中風患者每復發一次,其病情就會較前加重,療效和預後亦較差。曾有研究者,將十年內接受針灸治療的中風後遺症個案與相同時間內接受西醫藥物治療的個案進行回歸性研究,結果發現接受針灸治療法治療中風後遺症患者的復發率為百分之十一.二八,而西醫組的復發率則為百分之二九.四五。臨床治療亦證實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頗具療效。中國大陸地區有些醫院甚至政策性規定,對於中風患者,除須緊急開刀者外,均優先給予針灸治療。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已普遍受到肯定,值得向國人推薦。

【結語】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中年人的負擔及工作壓力亦日益沉重,腦中風患者勢必愈來愈多。且因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他人照顧,常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而一般人突然中風,通常會顯得沮喪,對外界亦會冷漠逃避。中風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時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善意與愛心的對待,使其慢慢適應心理上的困擾。對於半身不遂或癱瘓的病人,除須經常變換其體位,並按摩患肢外,平時亦應多注意保暖,並鼓勵病人多作活動,以促進氣血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變形,使病患對復健充滿信心,早日恢復正常獨立的生活。


本文作者【台北市立中醫醫院】
本文由【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中醫天地&pid=7765



中風的臨床治療經驗淺談

造成中風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項是血壓過高,臨床上就遇到一位患者,曾某診所就診量血壓過高,醫師沒有特別叮嚀他要注意,他對這方面的醫學常識也沒特別留意,之後就因為血壓過高而造成出血性中風,所幸中風出院後只是輕微的單側手腳無力及感覺異常。

我們的腦細胞數量在出生後就是固定的,不像肝細胞可以再生,所以因中風(出血性或缺血性)而造成腦細胞死亡時,視損傷的是大腦那一個區域的功能(見附圖1.大腦皮質運動區與體覺區 2.左大腦半球),就會造成那個區域受損的症狀,臨床上遇到某位患者因損傷左大腦半球的布氏語言區而言語困難,但因未損傷威氏語言區,所以對語言聽的理解是正常的,問他今天是星期幾,他可能會講錯,但他手指比出來則是正確的;有某位患者因損傷頭部後方的視覺皮質區,而造成左眼外側視野的缺陷;另有某位患者左半側手腳在針灸、復健後恢復不錯,但因運動皮質區掌管左手拇指、食指的部分損傷嚴重,而只剰下左手拇指、食指的關節活動度尚未復原。
left_hemisphere.jpg
motor_sensory_area.jpg
既然腦細胞死亡後不會再生,那中風患者是如何恢復其受損的功能呢?原來是其它正常的腦細胞會去接替受損害腦細胞的功能,所以中風患者能夠復原的程度,就取決於其它正常腦細胞能夠取代受損腦細胞功能的程度。

我們人體周邊的神經控制可分為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兩類,對映連結到我們大腦的運動皮質區和感覺皮質區,所以如果中風患者受損的是運動皮質區則會影響到手腳的運動功能,如果受損的是感覺皮質區,則會造成感覺(痛覺、壓覺、溫熱覺等)的缺損或異常,但最常見的是運動和感覺的障礙合併發生。臨床上針灸治療某一位腦出血(沒有手術)的中風患者,觀察到他的運動神經及運動皮質區恢復不錯,表現在患側手腳的力道接近正常的那一側,但感覺神經及感覺皮質區部分就復原的慢一些,呈現一側手腳及軀幹皮膚麻的感覺及閉眼走路時平衡感差(和關節本體受器相映的腦部感覺皮質區受損有關),這方面的障礙以針灸直刺(與皮膚垂直九十度進針)正經正穴治療後效果進展緩慢,但後來改採以沿皮膚水平方向進針的針法後,取得不錯的療效,此患者皮膚麻(按:皮膚麻的感覺是中風患者常見的症狀,復原也較慢)的感覺漸漸消褪,也比較能明確分辨出皮膚上不同兩點的外在物理刺激,平衡感也進展到可以用患側腳單腳蹲下。

臨床上個人針灸治療中風,可分為頭皮針和體針兩部分,針頭皮針可以刺激腦部皮質,常用穴位為百會、通天、率谷及頭皮上的感覺區、運動區等;針體針可刺激週邊神經與腦神經的連結,常取正經上的大穴,例如:風池、肩井、手三里、三陽絡、合谷、中渚、風市、梁丘、足三里、陽陵泉、承山、太衝、足臨泣等,如果患者方便躺上針灸床,還可針刺腰臀部的穴位,例如:腎俞、秩邊、環跳、居髎等。

發生中風後的半年內是恢復的黃金期,最好能採用中醫的針灸(或中藥)及西醫的復健兩者同時進行,以取得最佳的復原效果。

駿琳大直中醫診所 陳柏全醫師 2008.6.10
預防勝於治療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 ‧°☆∴°﹒°.﹒‧°
        ╭~*╮ ((((   
        /('-')   ('.')
         /■ ..../■  
_____________√√ ....√√________ 

     萬物靜觀皆自得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針灸(穴道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