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發表於 : 2008-07-17 , 17:19
2008.07.17 中國時報
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黃天如/台北報導
做菜、吃飯記得先洗手,食物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多數細菌都會被殺滅。
高溫多溼適合各種微生物繁殖,加上暑假期間外食機會增加,常發生食品中毒。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表示,今年1到6月已發生133件食品中毒事件,其中又以水產品中的腸炎弧菌居「禍首」第1位,嗜吃生魚片的民眾應提高警覺。
■5到10月高峰 注意飲食衛生
謝定宏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氣候都很適合細菌生長,若一定要細分,每年5到10月都算是高峰,期間7、8、9月份因正值暑假期間,民眾外食機會增多,又特別偏愛生冷食物,影響所及,每年這段時間都是國內食品中毒事件發生的「旺季」。
另依攝食場所分析,今年上半年133件2人(含)以上群聚食品中毒案件的發生場所,以餐廳案件數最高佔61件,包含數起觀光旅遊活動與外燴喜宴;其次則是學校及自宅45件;再其次則是辦公場所13件。
至於一般人主觀認為衛生條件較值得商榷的攤販,133件中只佔2件,謝定宏分析,民眾至攤販的消費行為較少群聚性;另國內多數攤販多以供應油炸、滷味等熱食為主,相形之下,衛生風險就沒有生冷食物這麼大。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又分細菌性、天然毒及化學物質汙染,其中又以細菌性居絕大多數。而在各種常造成食品腐壞、變質的細菌中,國內近10年都是以嗜冷且偏好在鹹水環境水產品中滋生的腸炎弧菌居首位,其次則依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及仙人掌桿菌。
以去年發生的77件細菌性中毒事件為例,其中腸炎弧菌就佔了38件,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則有23件,另沙門氏菌11件,仙人掌桿菌7件。
謝定宏強調,要預防細菌性食品中毒事件,調理食物前把手洗乾淨是第一要務!此外,包括腸炎弧菌在內的各種細菌多不耐熱,只要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大部分的細菌都會死亡。
■慎選新鮮食材 低溫保鮮
若要食用生魚片等生冷食物,除應慎選新鮮的食材,另因低溫可抑制細菌生長與繁殖,故應即時將食物放入冰箱,且冷藏室溫度不可高於攝氏7度,冷凍室溫度不超過攝氏零下18度,才能確保低溫保鮮的品質。

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黃天如/台北報導
做菜、吃飯記得先洗手,食物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多數細菌都會被殺滅。
高溫多溼適合各種微生物繁殖,加上暑假期間外食機會增加,常發生食品中毒。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表示,今年1到6月已發生133件食品中毒事件,其中又以水產品中的腸炎弧菌居「禍首」第1位,嗜吃生魚片的民眾應提高警覺。
■5到10月高峰 注意飲食衛生
謝定宏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氣候都很適合細菌生長,若一定要細分,每年5到10月都算是高峰,期間7、8、9月份因正值暑假期間,民眾外食機會增多,又特別偏愛生冷食物,影響所及,每年這段時間都是國內食品中毒事件發生的「旺季」。
另依攝食場所分析,今年上半年133件2人(含)以上群聚食品中毒案件的發生場所,以餐廳案件數最高佔61件,包含數起觀光旅遊活動與外燴喜宴;其次則是學校及自宅45件;再其次則是辦公場所13件。
至於一般人主觀認為衛生條件較值得商榷的攤販,133件中只佔2件,謝定宏分析,民眾至攤販的消費行為較少群聚性;另國內多數攤販多以供應油炸、滷味等熱食為主,相形之下,衛生風險就沒有生冷食物這麼大。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又分細菌性、天然毒及化學物質汙染,其中又以細菌性居絕大多數。而在各種常造成食品腐壞、變質的細菌中,國內近10年都是以嗜冷且偏好在鹹水環境水產品中滋生的腸炎弧菌居首位,其次則依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及仙人掌桿菌。
以去年發生的77件細菌性中毒事件為例,其中腸炎弧菌就佔了38件,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則有23件,另沙門氏菌11件,仙人掌桿菌7件。
謝定宏強調,要預防細菌性食品中毒事件,調理食物前把手洗乾淨是第一要務!此外,包括腸炎弧菌在內的各種細菌多不耐熱,只要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大部分的細菌都會死亡。
■慎選新鮮食材 低溫保鮮
若要食用生魚片等生冷食物,除應慎選新鮮的食材,另因低溫可抑制細菌生長與繁殖,故應即時將食物放入冰箱,且冷藏室溫度不可高於攝氏7度,冷凍室溫度不超過攝氏零下18度,才能確保低溫保鮮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