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聞社
記者李亞明花蓮廿四日電
牙痛不是病,痛了真要命!國軍花蓮總醫院牙醫師陳立邦提醒民眾定期檢查牙齒,若出現牙周病的狀況時,以目前醫療科技的發達,民眾可以透過「同種異體骨移植」的療程,讓牙周的組織再生,達到治癒的效果。
一般人大多數都很畏懼上牙醫診所,總是到最後關頭,痛得受不了,才不得不找上牙醫師,結果牙齒的狀況嚴重到必須拔牙。陳立邦說,民眾怕看牙醫的癥結主要出在害怕被拔牙,在害怕當中而疏於定期檢查,因而陷入了「看一次牙醫、拔一顆牙」的魔咒中。
陳立邦表示,預防牙周病除了半年定期做牙齒檢查,以及日常的清潔保養外,若是在臨床檢查發現有初期破壞,則必須進入第二階段的牙周深部治療。若連第二階段治療仍無法有效解決,牙醫師則會評估進入第三階段牙周手術的必要性。
傳統的牙周手術是在麻醉之下,將牙齦切開,把牙結石和發炎的組織清淨,將齒槽骨不規則的地方做修整。這種單純的牙周清創手術,由於易造成牙齒萎縮,牙縫變大,因此現在的牙醫療程,已先進到利用自體骨移植或同種異體骨移植,達到牙周組織再生的效果
陳立邦以三個案例來比較自體骨移植與同種異體骨移植的不同之處。他說,自體骨移植的來源取自於患者體內的「骨質」,由於多了一個手術部位,除了增加手術的時間及增加病人術後的疼痛感外,也由於取得部位數量有限,因此在卅年前,同種異體骨移植的運用開始在牙醫界興起。
「同種異體骨」的骨質來源取自於遺體捐贈,在美國人體銀行嚴格篩選下,陳立邦說,骨源均屬低危險群,民眾健康可獲保障。他指出,同種異體骨的移植在臨床上已被廣泛運用,牙周組織「失而復得」的再生,讓罹患牙周病導致齒槽骨破壞的病人,有了另一治療的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