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
發表於 : 2006-03-03 , 9:32
補陽還五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觀察
中風大多用補陽還五湯,底下我們介紹,許多有關此湯,本篇大多網路蒐集文章,如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懸壺子
補陽還五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觀察
資料來源:
http://www.aptcm.com/aptcm/21.ns ... 26C654?opendocument
蔣 琪 張曉虹*
(廣東省南海市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南海 5282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為臨床常見病之一。筆者自1997年3月開始試用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治療本病,並與西藥治療組對照,療效顯著,現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為1997年3月~1999年10月本院門診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並經我院TCD確診。治療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齡39~67歲,平均51.2歲;病程1~22年,平均5.6年;其中高血壓18例,高脂血症25例,腦血管硬化11例,無特殊合併症9例。對照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36~71歲,平均52.7歲;病程1~23年,平均5.3年;其中高血壓19例,高血脂症23例,腦動脈硬化14例,無特殊合併症12例。病變程度:輕度(每月發作2次,持續時間<30min,不影響工作)者,治療組和對照組病例分別為13例、10例;中度(每月發作 3~6次,持續時間30min~2h,不影響工作)分別為21例、22例;重度(每月發作》6次,持續時間>2h,發作時需臥床休息)分別為18例、15例。兩組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其他顱內病變,資料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補陽還五湯,藥物組成:黃耆40g,當歸15g,川芍15g,赤芍lOg,地龍20g,桃仁10g,紅花lOg。兼肝腎陰虛者加黃精30g、牛膝 15g、枸杞子lOg;兼痰濁內蘊者加半夏20g、遠志lOg、石菖蒲30g、膽南星lO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對照組口服潘生丁片25mg,每日3次;尼莫地平片20mg,每日3次;西比靈膠囊5mg每晚1次。兩組都同時採用病因治療:血脂高者服地奧脂必妥3粒,每日3次;高血壓者服卡托普利25mg,每日2次,以控制血壓正常為度;重度眩暈患者給予鹽酸川芎秦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製藥廠生產,每支2ml,每毫升含生藥20mg,批號96111723)20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Od為一療程,間隔3d行第2個療程。用藥2個療程,隨訪觀察3個月後,判定療效。
3.結果
3-1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眩暈及伴發症狀和體徵消失,3個月內不發病;
顯效:眩暈程度、持續時間均有明顯改善,伴發症狀和體徵多數消失,3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50%以上;好轉:眩暈程度減輕,持續時間縮短,伴發症狀和體徵部分消失,3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20%~50%;
無效:眩暈和其他伴隨症狀、體徵無改善或綜合改善不足20%。
3-2治療結果
治療組:臨床控制12例,顯效19例,有效15例,無效6例,顯效率59.6%,總有效率88‧5%;
對照組:臨床控制8例,顯效11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顯效率40‧4%,總有效率 68.1%。兩組比較,顯效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總有效率則有顯著性差異(P<0.05)。
4.討論
在中老年患者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症臨床較為多見,表現為眩暈,行走輕浮感,體位改變則症狀加劇,甚則惡心嘔吐,頭重頭痛,神倦耳鳴,失眠多夢,一過性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現代醫學認為病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的來說都導致了椎-基底動脈系統功能的下降。現代研究發現,氣虛血瘀已成為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也包括了血管神經功能的衰退。補陽還五湯是治療血管神經病變的一個名方,臨床多用於腦血管意外、冠心病以及其他症狀較為嚴重的氣虛血瘀病證。方中重用黃耆為主藥,大補元氣,使氣旺則血行;地龍性走竄,取其通絡以行血之力;輔以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諸藥相合,取得顯著療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補陽還五湯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恢復血液動力及血管壁的彈性,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內皮素、降鈣素基因相關月太的代謝失衡等作用。這些有可能就是補陽還五湯在本病治療中取得良好療效的內在依據。(收稿日期:2000-10-04)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1年3月 第8卷 第3期》
*廣東省南海市人民醫院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中風大多用補陽還五湯,底下我們介紹,許多有關此湯,本篇大多網路蒐集文章,如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懸壺子
補陽還五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觀察
資料來源:
http://www.aptcm.com/aptcm/21.ns ... 26C654?opendocument
蔣 琪 張曉虹*
(廣東省南海市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南海 5282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為臨床常見病之一。筆者自1997年3月開始試用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治療本病,並與西藥治療組對照,療效顯著,現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為1997年3月~1999年10月本院門診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並經我院TCD確診。治療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齡39~67歲,平均51.2歲;病程1~22年,平均5.6年;其中高血壓18例,高脂血症25例,腦血管硬化11例,無特殊合併症9例。對照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36~71歲,平均52.7歲;病程1~23年,平均5.3年;其中高血壓19例,高血脂症23例,腦動脈硬化14例,無特殊合併症12例。病變程度:輕度(每月發作2次,持續時間<30min,不影響工作)者,治療組和對照組病例分別為13例、10例;中度(每月發作 3~6次,持續時間30min~2h,不影響工作)分別為21例、22例;重度(每月發作》6次,持續時間>2h,發作時需臥床休息)分別為18例、15例。兩組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其他顱內病變,資料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補陽還五湯,藥物組成:黃耆40g,當歸15g,川芍15g,赤芍lOg,地龍20g,桃仁10g,紅花lOg。兼肝腎陰虛者加黃精30g、牛膝 15g、枸杞子lOg;兼痰濁內蘊者加半夏20g、遠志lOg、石菖蒲30g、膽南星lO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對照組口服潘生丁片25mg,每日3次;尼莫地平片20mg,每日3次;西比靈膠囊5mg每晚1次。兩組都同時採用病因治療:血脂高者服地奧脂必妥3粒,每日3次;高血壓者服卡托普利25mg,每日2次,以控制血壓正常為度;重度眩暈患者給予鹽酸川芎秦注射液(北京市永康製藥廠生產,每支2ml,每毫升含生藥20mg,批號96111723)20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Od為一療程,間隔3d行第2個療程。用藥2個療程,隨訪觀察3個月後,判定療效。
3.結果
3-1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眩暈及伴發症狀和體徵消失,3個月內不發病;
顯效:眩暈程度、持續時間均有明顯改善,伴發症狀和體徵多數消失,3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50%以上;好轉:眩暈程度減輕,持續時間縮短,伴發症狀和體徵部分消失,3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20%~50%;
無效:眩暈和其他伴隨症狀、體徵無改善或綜合改善不足20%。
3-2治療結果
治療組:臨床控制12例,顯效19例,有效15例,無效6例,顯效率59.6%,總有效率88‧5%;
對照組:臨床控制8例,顯效11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顯效率40‧4%,總有效率 68.1%。兩組比較,顯效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總有效率則有顯著性差異(P<0.05)。
4.討論
在中老年患者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症臨床較為多見,表現為眩暈,行走輕浮感,體位改變則症狀加劇,甚則惡心嘔吐,頭重頭痛,神倦耳鳴,失眠多夢,一過性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現代醫學認為病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的來說都導致了椎-基底動脈系統功能的下降。現代研究發現,氣虛血瘀已成為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也包括了血管神經功能的衰退。補陽還五湯是治療血管神經病變的一個名方,臨床多用於腦血管意外、冠心病以及其他症狀較為嚴重的氣虛血瘀病證。方中重用黃耆為主藥,大補元氣,使氣旺則血行;地龍性走竄,取其通絡以行血之力;輔以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諸藥相合,取得顯著療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補陽還五湯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恢復血液動力及血管壁的彈性,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內皮素、降鈣素基因相關月太的代謝失衡等作用。這些有可能就是補陽還五湯在本病治療中取得良好療效的內在依據。(收稿日期:2000-10-04)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1年3月 第8卷 第3期》
*廣東省南海市人民醫院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