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天鼎穴 LI-17 {手陽明大腸經}

發表於 : 2008-11-14 , 7:44
懸壺子
天鼎穴 LI-17 {手陽明大腸經}

天鼎
【定位】喉結旁開3寸,下1寸(即扶穴下1寸),胸鎖乳突肌後緣。
【主治】咽喉腫痛,暴歷,瘰癧,癭氣。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天鼎.jpg
圖片引用 經絡與穴道--木下晴部、代田文彥合著

Re: 天鼎穴 LI-17 {手陽明大腸經}

發表於 : 2008-11-14 , 7:48
懸壺子
天鼎
正坐、微仰頭,在扶突穴直下1寸,當胸鎖乳突肌後緣取穴。 清熱消腫、理氣化痰 咽喉腫痛、暴喑、氣梗、癭氣、瘰癧。


天鼎 Tiāndǐng
[定位]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與缺盆連線中點。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主治] 暴喑氣梗,咽喉腫痛,瘰癧,癭氣。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腫痛。配合谷治癭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Re: 天鼎穴 LI-17 {手陽明大腸經}

發表於 : 2008-11-14 , 7:49
懸壺子
天鼎 
[別名] 天頂,天項,天蓋。 
[穴義] 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上行於天。
[名解]
1)天鼎。天,頭面、皮部也。鼎,爐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並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巨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受心部外傳之熱水液蒸發並上行於天,如鼎內之水被加熱一般,故名天鼎。(從地球坐標系來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經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氣血執行之解。)
2)天頂、天蓋。天,指穴內氣血所處的部位或執行的方向。頂,支撐也。蓋,外蓋也。天頂、天蓋名意皆指穴內物質為氣化之氣,對天起支撐或護蓋作用。本穴物質為氣化後上行於天的陽熱之氣,陽氣的存在,既是對皮部的支撐也是對皮下之物的護蓋,故名。
3)天項。天,指穴內氣血所處的部位或執行的方向。項,指穴所處的部位。天項名意指本穴的陽熱之氣從項部上行天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的氣化之氣。
[執行規律] 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氣化為氣並上行頭面天部。
[功能作用] 向頭面天部轉送大腸經的氣化之氣。
[治法] 寒則補之並久留針,熱則瀉之。 

Re: 天鼎穴 LI-17 {手陽明大腸經}

發表於 : 2008-11-14 , 7:49
懸壺子
天鼎 (Tiāndǐng, LI 17)
【定位】 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直下1寸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主治】 ①暴喑氣梗,咽喉腫痛;②瘰癧,癭氣
【操作】 直刺0.5~0.8寸

Re: 天鼎穴 LI-17 {手陽明大腸經}

發表於 : 2008-12-28 , 8:00
懸壺子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素註針四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壯。
主暴瘖氣硬,喉痺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
扶突(一名水穴)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
仰而取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針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