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發表於 : 2008-11-28 , 8:14
<篇名>針灸聚英
書名:針灸聚英
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八年
年份:西元1529年 <目錄>
<篇名>引
內容:扁鵲有言。疾在腠理。熨 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是
針灸
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寒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則束
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藥因病而施者
。醫之良也。思得師指而艱其人。求之遠近。以針鳴者。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后、流注
、神應等書。其于捻針補瀉。尚戾越人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說。複取素、難而研精之。旁
究諸家。又知素、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蓍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勾
陳玄武。 蛇龍虎斷吉凶。似易而亂易也。后世針灸亦若是爾。嗚呼。不溯其原。則昧夫古
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窮其流。則不知后世變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
故狃近者。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君子取之。郡縣者。封建之變
。租庸者。井田之變。后人因之。固足以經國治世。奚怪于針灸之變法哉。奚是古非今為哉
。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針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
而可因。則彼放蕩逾閑者。可以為禮。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
俗哉。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難者。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于變而自通且久也
。周子謂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
者。未之有也。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夫然后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
去取矣。
\x時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識\x
<目錄>
<篇名>凡例
內容:一諸書于素問、難經多異少同。今取其同。議其異。故以聚英名。
一此書以經絡 穴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二卷。諸論針艾法為三卷。各歌賦為四
卷。間或發揮一二。
一周身尺寸已詳于前集素難節要。今止繪圖各分寫于上。以便準量取穴。
一經絡俱屬于五臟六腑。今繪其圖于經絡之前者。知外有是經。則內屬是臟腑也。
一明堂針灸、銅人、千金翼諸書。拘頭面腹手足分列 穴。殊無經絡起止次序。今以滑
氏十四經發揮、金蘭循經經絡繪圖。每經自始至終。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一資生經立諸病目。以各 穴分屬。似難于閱。今以各經 穴為主。以主某病分屬之。
仿神農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藥性隨于后。
一各經 穴。或有原缺者仍舊。
一標幽、玉龍、肘后諸歌賦。今醫家皆謂其易于記誦。然專事于此。則針灸亦狹矣。姑
集于末卷。以備參閱。
一奇經八脈、十二絡脈、八會脈、原募穴。雖備于本經絡。複表章于后。以便分別。
一前人著取穴捷法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一取穴法有未明者。竊議一二。
一針灸書惟明堂、銅人、千金、濟生拔萃、竇氏流注、子午盡好。其余愈出愈下。不合
素問、難經者多。各附以發揮。
一東垣針法。深得素問之旨。人多忽之。各書亦不能載。今于脾胃論中表章于此。
一素、難井滎俞經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克。故不能行。今以諸經是動所生病補瀉生
克。細為製定。以便針刺。
一各書有關于論針灸。備錄于卷末。
一濟生拔萃于十二經井滎俞經合穴。萃集各書主治病証。其余 穴。則未之及。故今仿
其例。亦據銅人、千金、明堂、外台而補輯之。
一經絡悉依十四經發揮流注交接次第。 穴亦依之。比之銅人等書有繁雜空穴。皆不增
入。一各空穴下分寸。針淺深。艾壯多少。俱備錄。以便四時取用。明堂經則曰明堂。資生經則
曰資生。千金翼則曰千金。明堂下經則曰明下。或曰下經。外台秘要則曰外台。俱省文爾。
一世俗喜歌賦。以其便于記誦也。今類聚各書歌賦。置之末卷。
<目錄>卷一上
<篇名>五臟六腑
內容:脊骨二十一節。大椎三節。至尾 共二十四節。〔素問〕
肺附三椎 心附五椎 肝附九椎 脾附十一椎 腎附十四椎
膈膜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腸上 小腸在臍上 大腸當臍 膽在肝之短葉間 膀胱在腎下〔俱難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難經〕
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瀉而不藏。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
瀉者。是為六腑。
五臟者。藏精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六腑傳化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
以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素問〕
\r臟腑之圖\pj-j1.bmp\r
\r圖\pj-j2.bmp\r
\r圖\pj-j3.bmp\r
\r圖\pj-j4.bmp\r
<目錄>卷一上
<篇名>仰人尺寸
內容:\r仰人尺寸\pj-j5.bmp\r
<目錄>卷一上
<篇名>伏人尺寸
內容:\r伏人尺寸\pj-j6.bmp\r
<目錄>卷一上
<篇名>手足陰陽流注
內容: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三陰謂太陰、厥陰、少陰。三陽謂陽明太陽、少陽也。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合為
十二經也。詳見脈訣。謂之經者。以血氣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
言也。(袤音謀。言相去也)
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
從足走入腹。
手三陰從藏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
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 。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 。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謂足
陽明起于鼻。至入中指內間。足太陽起目內 。至小指外側端。足少陽起目銳 。至入小指
次指間。足三陰從足入腹。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
胱。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複上膈。挾咽散舌下
。少陰複從腎挾舌本。厥陰乃複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
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胸出脅。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
。然厥陰則又上出于巔。蓋厥陰陰之盡者也。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猶易之碩果不
食。示陽無可盡之義也。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之陰陽。以藏象言。氣無形。而藏象有質
。氣陽而質陰也。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
脈絡傳注。周流不息。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于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
之交
他經。猶沱潛之旁導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陽明。手陽
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于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
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
交于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 。而交于足太
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于足少陰。足少陰之支
者
。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后出至目銳 。而交于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
三毛。而交于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陰也。
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也。
通結上文。以起下文之義。經脈之流行不息。所以營運血氣。流通陰陽。以榮養于身者
也。不言絡脈者。舉經以該之。
其始(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卯時注此)陽明注足陽明、(胃辰時
注此
膀胱申時注此)少陰。(腎酉時注此)少陰注手心主厥陰、(心包絡戌時注此)少陽。(三焦亥時
注此)少陽注足少陽、(膽子時注此)厥陰。(肝丑時注此)厥陰複注手太陰。(明日寅時)
始于中焦。注手太陰。終于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句)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
氣、營氣。紀、統紀也。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行。其始則起自中焦。其氣則常以平旦為
紀也。營氣常以平旦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氣則血行可知
。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
止。與天同一營運也。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營衛。
則以五十度周于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適當明日之寅時
。而複會于手太陰。是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或雲。晝夜漏刻有長短。其營氣盈縮。當何
如。然。漏水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
<目錄>卷一上
<篇名>中指同身寸法
內容: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竹量則易折。用
蠟紙則粘手不便。用繩則有伸縮不準。用稻稈心則易得而有準。
\r中指同身寸圖\pj-j7.bmp\r
\r肺肝圖\pj-j8.bmp\r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四垂如蓋。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
列。
者。方一寸為一兩。今按權衡度量。起于黃鐘。古之一兩。今之四錢強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
谷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
地為
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素問〕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素問〕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氣通鼻。鼻和。則知香臭矣。〔難經〕
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素問〕
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
陰與
複沉者。辛當歸庚。物極則反也。肺氣絕。則皮毛焦。肺氣行于皮毛。氣弗榮。則皮毛焦。皮
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
丁日死。〔俱難經〕
<目錄>卷一上
<篇名>手太陰肺經
內容:\r手太陰肺經\pj-j9.bmp\r
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起、發也。絡、繞也。還、複也。循、巡也。又依也。沿也。屬、會也。中焦者。在胃
中脘
。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與脊脅周遭相著。所以遮隔濁氣
。不使上熏心肺也。手太陰起中焦。受足厥陰之交也。由是循任脈之外。足少陰經脈之裡。
以次下行。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手太陰、陽明相為表裡也。乃複行本經之外
。上循胃口。迤邐上膈。而屬會于肺。榮氣有所歸于本臟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謂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于肺。肩下脅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 。肩肘之間
也。 盡處為肘。肘、臂節也。自肺臟循肺系出而橫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
。下循 內。歷天府、俠白。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也。蓋手少陰循 臂
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 臂出中指之端。手太陰則行乎二經之前也。
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句)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后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曰魚
際雲
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
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端、杪也。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本經終于出大指之端矣。此則從腕后列缺
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交于手陽明也。
是經多氣少血。平旦寅時氣血注此。受足厥陰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手之
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
、猶
以壯人為法也。)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 。咳逆上氣。肺系急
。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咳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
。飛尸遁疰。癭瘤。
雲門 巨骨下。俠氣戶傍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
寸。
氣。氣上沖心。胸脅徹背痛。喉痺。肩背痛。臂不得舉。癭氣。
天府 腋下三寸。臂 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氣。銅人。
針四
肝脈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飛尸惡疰。鬼語遁下。喘
不得息。瘧寒熱。目眩。遠視KT KT 。癭氣。
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心痛短氣。干嘔煩滿。
尺澤 肘中約紋上動脈中。甄權雲。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
肺實
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溺色變。卒遺失無度。面
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洒淅寒熱。風痺。 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痺。上氣嘔吐。口舌
干。咳嗽唾濁。 瘧。四肢腹暴腫。臂寒短氣。心痛。肺脹膨膨。缺盆中痛。心煩悶亂。少
氣不足以息。勞熱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上氣喘滿。腰脊強痛。肺積息奔。小兒慢驚
風。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熱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腫痛。頭痛。
列缺 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
銅人
。手肘無力。半身不遂。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咳嗽。善笑。縱唇口。健忘。
溺血。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癇驚妄見。面目四肢癰腫。肩痺。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
。尸厥寒厥。交兩手而瞀。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
素問雲。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KT 。小便遺。補之。
按素問曰。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手太陰之支。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 脈見者。俗謂
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
高陽生哉。
經渠 寸口陷中。肺脈所行為經。金。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禁灸。
灸傷
出。暴痺喘促。心痛嘔吐。
太淵(一名太泉避唐祖諱)掌后陷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之。難經曰。脈會太淵
。曰。脈病治此。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銅人。
灸三壯。針一分。素注。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主胸痺逆氣。善噦。嘔飲食。咳嗽。煩
冤不得眠。肺脹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眼痛。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
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咳血嘔血。振寒咽干。
狂言口 。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魚際 大指本節后內側陷中。又雲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一分。留三呼。
明堂
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痺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
滿。喉中干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痺悲恐。乳癰。東垣曰。胃氣下溜。五
臟氣皆亂。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 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銅人。針一
分。
心善 嘔。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唇干引飲。食不下。膨膨。
手攣指痛。掌熱。寒栗鼓頷。喉中鳴。小兒乳蛾。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
。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熱也。
按難經曰。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刺井者。當刺滎。甄權寫井而療喉痺。杜寶
善類聚井穴。主治病証者。難經曰。井主心下滿。又曰。春刺井。蓋並行而不悖也。
或問素問注、銅人、明堂、千金諸書。于 穴有宜針灸。有禁針灸。刺淺刺深。艾壯多
寡不
。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勢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療。當用此一穴。若諸書皆禁針灸
。則斷不可用矣。針淺深。艾多少。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諸書相參互用之。不可
偏廢也。經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淺。故在春夏與瘦人。當從淺刺。
秋冬與肥人。當從深刺。又曰。陷下則灸之。陷下不甚者。灸當從少。陷下甚者。灸當從多
。又寒涼之月。火氣衰。灸當從多。溫暑之月。火氣旺。灸當從少。又肌肉淺薄 穴。刺淺
艾少。肌肉深濃 穴。刺深艾多。又春與夏不同。秋與冬不同。肥瘦有適中者。有過肥而臃
腫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執一論也。又大人與小兒。刺淺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針。艾炷如小麥也。
\r小腸腑圖\pj-j10.bmp\r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
七升半。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為白腸。〔俱素問〕
五臟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然。經言心榮肺衛。通
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難經〕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目錄>卷一上
<篇名>手陽明大腸經
內容:\r手陽明大腸經\pj-j11.bmp\r
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
之表
、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複上入陽 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
自陽 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裡。入肘外廉之曲池。循 外前
廉。歷肘 、五裡、臂 。絡 會。上肩至肩 穴也。
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肩端兩骨間為 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出 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
。會于大椎。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複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于大腸也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于頸。循天鼎、扶
突。上貫于頰。入下齒縫中。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為人中。既入齒縫。複出夾兩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
脈之左。上挾鼻孔。循禾 、迎香而終。以交于足陽明也。
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商陽(一名絕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銅人
。灸
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
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 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大腸實瀉之。銅
人。
黃。口干口 。急食不通。傷寒水結。東垣曰。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后深取陽明、
少陰之滎俞二間、三間。
三間(一名少谷) 食指本節后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銅人。針三分。
留三
。氣喘。目 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銅人
。針
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痺。面腫。唇吻不收。喑
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按合谷婦人妊
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
陽 (一名中魁) 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銅人。針三分。
留七
疾。寒咳。嘔沫。喉痺。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 腕中后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
灸五
風汗不出。利小便。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痺鬲。補之。
溫溜(一名逆注 一名池頭)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間。銅
人。
。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痺。
下廉 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銅人。斜針五分。留二呼。灸三壯。主飧泄
。勞
。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脅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
涎出。乳癰。
上廉 三裡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銅人。斜針五分。灸五壯。主小便難、黃赤
。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裡(一名手三裡)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銅人。灸三壯。針二分。主霍
亂遺失。失音。齒痛。頰頷腫。瘰 。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 。手足不隨。
曲池 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素注。
針五
余日。更灸止二百。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
。風癮疹。喉痺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痺。
肘細無力。傷寒余熱不盡。皮膚干燥。螈 癲疾。舉體痛痒如虫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
婦人經脈不通。
肘 肘大骨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風勞嗜臥。臂痛不舉。肩重腋急。
肘臂麻木不仁。
五裡 肘上三寸。行向裡大脈中央。銅人。灸十壯。素問。大禁針。主風勞驚恐。吐血
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 。
臂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
手足太
過三五分。主臂細無力。臂痛不得向頭。瘰 。頸項拘急。
肩 (一名中肩井 一名扁骨)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
。足
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泄肩臂熱氣。明堂。針八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素注。針一寸。灸五壯。又雲針六分
。留六呼。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 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
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
熱。諸癭氣。唐、魯州刺史厙狄欽風痺。不得挽弓。甄權使欽彀弓矢向堋立。針肩 。針進
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一寸半。
明堂
正臥。明下。灸三壯。主驚癇。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針四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
壯。主喉痺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鳴。
扶突(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銅人
哽。
禾 (一名長頰) 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尸厥及口不可開
。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
迎香 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留三呼。不
宜灸
多涕。鼽衄有瘡。鼻有息肉。
\r胃腑圖\pj-j12.bmp\r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紆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
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
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
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
布。五經並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兩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
。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東垣曰。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中焦。用補
中益
胃熱善消。脾病不化也。又曰。脾胃不和。九竅不通。
<目錄>卷一上
<篇名>足陽明胃經
內容:\r足陽明胃經\pj-j13.bmp\r
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鼻莖也。鼻山根為 。足陽明起于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 中。過
睛明
右相交于承漿之分也。
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囟前為發際。發際前為額顱。自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
頰車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
循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
滿、
。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沖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雲。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
。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沖中。與前之入氣沖者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 、戶當切。)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后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
骨為
。下循跗之沖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歷兌而終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裡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 、沖陽、陷谷
。以至內庭、厲兌而合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沖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
足太
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不深不散。不留不瀉。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蹺脈、任脈、胃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針之
令人
見物。資生雲。當不灸不針。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主目冷
淚出。上觀。瞳子痒。遠視KT KT 。昏夜無見。目 動。與項口相引。口眼 斜。口不能言。
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視取之。素注。針四分。甲乙、銅人。灸七壯。針
三分
膚翳。口眼 不能言。
巨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得氣即瀉
。灸
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鼻 腫。癰痛。招搖視瞻。香港腳膝腫。
地倉 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蹺脈之會。銅人。針三分。
明堂
轉。灸承漿七七壯即愈。主偏風口 。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
。眼 動不止。瞳子痒。遠視KT KT 。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
氣。口眼 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 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
三壯
言。目痛不得閉。
書名:針灸聚英
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八年
年份:西元1529年 <目錄>
<篇名>引
內容:扁鵲有言。疾在腠理。熨 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是
針灸
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寒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則束
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藥因病而施者
。醫之良也。思得師指而艱其人。求之遠近。以針鳴者。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后、流注
、神應等書。其于捻針補瀉。尚戾越人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說。複取素、難而研精之。旁
究諸家。又知素、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蓍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勾
陳玄武。 蛇龍虎斷吉凶。似易而亂易也。后世針灸亦若是爾。嗚呼。不溯其原。則昧夫古
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窮其流。則不知后世變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安
故狃近者。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君子取之。郡縣者。封建之變
。租庸者。井田之變。后人因之。固足以經國治世。奚怪于針灸之變法哉。奚是古非今為哉
。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針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
而可因。則彼放蕩逾閑者。可以為禮。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
俗哉。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難者。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于變而自通且久也
。周子謂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
者。未之有也。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夫然后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
去取矣。
\x時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識\x
<目錄>
<篇名>凡例
內容:一諸書于素問、難經多異少同。今取其同。議其異。故以聚英名。
一此書以經絡 穴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二卷。諸論針艾法為三卷。各歌賦為四
卷。間或發揮一二。
一周身尺寸已詳于前集素難節要。今止繪圖各分寫于上。以便準量取穴。
一經絡俱屬于五臟六腑。今繪其圖于經絡之前者。知外有是經。則內屬是臟腑也。
一明堂針灸、銅人、千金翼諸書。拘頭面腹手足分列 穴。殊無經絡起止次序。今以滑
氏十四經發揮、金蘭循經經絡繪圖。每經自始至終。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一資生經立諸病目。以各 穴分屬。似難于閱。今以各經 穴為主。以主某病分屬之。
仿神農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藥性隨于后。
一各經 穴。或有原缺者仍舊。
一標幽、玉龍、肘后諸歌賦。今醫家皆謂其易于記誦。然專事于此。則針灸亦狹矣。姑
集于末卷。以備參閱。
一奇經八脈、十二絡脈、八會脈、原募穴。雖備于本經絡。複表章于后。以便分別。
一前人著取穴捷法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一取穴法有未明者。竊議一二。
一針灸書惟明堂、銅人、千金、濟生拔萃、竇氏流注、子午盡好。其余愈出愈下。不合
素問、難經者多。各附以發揮。
一東垣針法。深得素問之旨。人多忽之。各書亦不能載。今于脾胃論中表章于此。
一素、難井滎俞經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克。故不能行。今以諸經是動所生病補瀉生
克。細為製定。以便針刺。
一各書有關于論針灸。備錄于卷末。
一濟生拔萃于十二經井滎俞經合穴。萃集各書主治病証。其余 穴。則未之及。故今仿
其例。亦據銅人、千金、明堂、外台而補輯之。
一經絡悉依十四經發揮流注交接次第。 穴亦依之。比之銅人等書有繁雜空穴。皆不增
入。一各空穴下分寸。針淺深。艾壯多少。俱備錄。以便四時取用。明堂經則曰明堂。資生經則
曰資生。千金翼則曰千金。明堂下經則曰明下。或曰下經。外台秘要則曰外台。俱省文爾。
一世俗喜歌賦。以其便于記誦也。今類聚各書歌賦。置之末卷。
<目錄>卷一上
<篇名>五臟六腑
內容:脊骨二十一節。大椎三節。至尾 共二十四節。〔素問〕
肺附三椎 心附五椎 肝附九椎 脾附十一椎 腎附十四椎
膈膜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腸上 小腸在臍上 大腸當臍 膽在肝之短葉間 膀胱在腎下〔俱難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難經〕
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瀉而不藏。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
瀉者。是為六腑。
五臟者。藏精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六腑傳化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
以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素問〕
\r臟腑之圖\pj-j1.bmp\r
\r圖\pj-j2.bmp\r
\r圖\pj-j3.bmp\r
\r圖\pj-j4.bmp\r
<目錄>卷一上
<篇名>仰人尺寸
內容:\r仰人尺寸\pj-j5.bmp\r
<目錄>卷一上
<篇名>伏人尺寸
內容:\r伏人尺寸\pj-j6.bmp\r
<目錄>卷一上
<篇名>手足陰陽流注
內容: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三陰謂太陰、厥陰、少陰。三陽謂陽明太陽、少陽也。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合為
十二經也。詳見脈訣。謂之經者。以血氣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
言也。(袤音謀。言相去也)
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
從足走入腹。
手三陰從藏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
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 。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 。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謂足
陽明起于鼻。至入中指內間。足太陽起目內 。至小指外側端。足少陽起目銳 。至入小指
次指間。足三陰從足入腹。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
胱。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複上膈。挾咽散舌下
。少陰複從腎挾舌本。厥陰乃複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
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胸出脅。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
。然厥陰則又上出于巔。蓋厥陰陰之盡者也。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猶易之碩果不
食。示陽無可盡之義也。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之陰陽。以藏象言。氣無形。而藏象有質
。氣陽而質陰也。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
脈絡傳注。周流不息。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于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
之交
他經。猶沱潛之旁導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陽明。手陽
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于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
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
交于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 。而交于足太
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于足少陰。足少陰之支
者
。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后出至目銳 。而交于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
三毛。而交于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陰也。
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也。
通結上文。以起下文之義。經脈之流行不息。所以營運血氣。流通陰陽。以榮養于身者
也。不言絡脈者。舉經以該之。
其始(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卯時注此)陽明注足陽明、(胃辰時
注此
膀胱申時注此)少陰。(腎酉時注此)少陰注手心主厥陰、(心包絡戌時注此)少陽。(三焦亥時
注此)少陽注足少陽、(膽子時注此)厥陰。(肝丑時注此)厥陰複注手太陰。(明日寅時)
始于中焦。注手太陰。終于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句)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
氣、營氣。紀、統紀也。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行。其始則起自中焦。其氣則常以平旦為
紀也。營氣常以平旦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氣則血行可知
。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
止。與天同一營運也。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營衛。
則以五十度周于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適當明日之寅時
。而複會于手太陰。是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或雲。晝夜漏刻有長短。其營氣盈縮。當何
如。然。漏水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
<目錄>卷一上
<篇名>中指同身寸法
內容: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竹量則易折。用
蠟紙則粘手不便。用繩則有伸縮不準。用稻稈心則易得而有準。
\r中指同身寸圖\pj-j7.bmp\r
\r肺肝圖\pj-j8.bmp\r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四垂如蓋。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
列。
者。方一寸為一兩。今按權衡度量。起于黃鐘。古之一兩。今之四錢強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
谷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
地為
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素問〕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素問〕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氣通鼻。鼻和。則知香臭矣。〔難經〕
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素問〕
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
陰與
複沉者。辛當歸庚。物極則反也。肺氣絕。則皮毛焦。肺氣行于皮毛。氣弗榮。則皮毛焦。皮
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
丁日死。〔俱難經〕
<目錄>卷一上
<篇名>手太陰肺經
內容:\r手太陰肺經\pj-j9.bmp\r
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起、發也。絡、繞也。還、複也。循、巡也。又依也。沿也。屬、會也。中焦者。在胃
中脘
。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與脊脅周遭相著。所以遮隔濁氣
。不使上熏心肺也。手太陰起中焦。受足厥陰之交也。由是循任脈之外。足少陰經脈之裡。
以次下行。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手太陰、陽明相為表裡也。乃複行本經之外
。上循胃口。迤邐上膈。而屬會于肺。榮氣有所歸于本臟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謂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于肺。肩下脅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 。肩肘之間
也。 盡處為肘。肘、臂節也。自肺臟循肺系出而橫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
。下循 內。歷天府、俠白。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也。蓋手少陰循 臂
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 臂出中指之端。手太陰則行乎二經之前也。
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句)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后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曰魚
際雲
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
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端、杪也。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本經終于出大指之端矣。此則從腕后列缺
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交于手陽明也。
是經多氣少血。平旦寅時氣血注此。受足厥陰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手之
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
、猶
以壯人為法也。)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 。咳逆上氣。肺系急
。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咳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
。飛尸遁疰。癭瘤。
雲門 巨骨下。俠氣戶傍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
寸。
氣。氣上沖心。胸脅徹背痛。喉痺。肩背痛。臂不得舉。癭氣。
天府 腋下三寸。臂 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氣。銅人。
針四
肝脈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飛尸惡疰。鬼語遁下。喘
不得息。瘧寒熱。目眩。遠視KT KT 。癭氣。
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心痛短氣。干嘔煩滿。
尺澤 肘中約紋上動脈中。甄權雲。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
肺實
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溺色變。卒遺失無度。面
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洒淅寒熱。風痺。 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痺。上氣嘔吐。口舌
干。咳嗽唾濁。 瘧。四肢腹暴腫。臂寒短氣。心痛。肺脹膨膨。缺盆中痛。心煩悶亂。少
氣不足以息。勞熱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上氣喘滿。腰脊強痛。肺積息奔。小兒慢驚
風。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熱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腫痛。頭痛。
列缺 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
銅人
。手肘無力。半身不遂。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咳嗽。善笑。縱唇口。健忘。
溺血。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癇驚妄見。面目四肢癰腫。肩痺。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
。尸厥寒厥。交兩手而瞀。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
素問雲。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KT 。小便遺。補之。
按素問曰。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手太陰之支。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 脈見者。俗謂
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
高陽生哉。
經渠 寸口陷中。肺脈所行為經。金。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禁灸。
灸傷
出。暴痺喘促。心痛嘔吐。
太淵(一名太泉避唐祖諱)掌后陷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之。難經曰。脈會太淵
。曰。脈病治此。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銅人。
灸三壯。針一分。素注。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主胸痺逆氣。善噦。嘔飲食。咳嗽。煩
冤不得眠。肺脹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眼痛。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
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咳血嘔血。振寒咽干。
狂言口 。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魚際 大指本節后內側陷中。又雲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一分。留三呼。
明堂
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痺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
滿。喉中干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痺悲恐。乳癰。東垣曰。胃氣下溜。五
臟氣皆亂。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 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銅人。針一
分。
心善 嘔。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唇干引飲。食不下。膨膨。
手攣指痛。掌熱。寒栗鼓頷。喉中鳴。小兒乳蛾。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
。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熱也。
按難經曰。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刺井者。當刺滎。甄權寫井而療喉痺。杜寶
善類聚井穴。主治病証者。難經曰。井主心下滿。又曰。春刺井。蓋並行而不悖也。
或問素問注、銅人、明堂、千金諸書。于 穴有宜針灸。有禁針灸。刺淺刺深。艾壯多
寡不
。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勢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療。當用此一穴。若諸書皆禁針灸
。則斷不可用矣。針淺深。艾多少。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諸書相參互用之。不可
偏廢也。經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淺。故在春夏與瘦人。當從淺刺。
秋冬與肥人。當從深刺。又曰。陷下則灸之。陷下不甚者。灸當從少。陷下甚者。灸當從多
。又寒涼之月。火氣衰。灸當從多。溫暑之月。火氣旺。灸當從少。又肌肉淺薄 穴。刺淺
艾少。肌肉深濃 穴。刺深艾多。又春與夏不同。秋與冬不同。肥瘦有適中者。有過肥而臃
腫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執一論也。又大人與小兒。刺淺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針。艾炷如小麥也。
\r小腸腑圖\pj-j10.bmp\r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
七升半。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為白腸。〔俱素問〕
五臟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然。經言心榮肺衛。通
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難經〕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目錄>卷一上
<篇名>手陽明大腸經
內容:\r手陽明大腸經\pj-j11.bmp\r
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
之表
、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複上入陽 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
自陽 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裡。入肘外廉之曲池。循 外前
廉。歷肘 、五裡、臂 。絡 會。上肩至肩 穴也。
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肩端兩骨間為 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出 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
。會于大椎。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複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于大腸也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于頸。循天鼎、扶
突。上貫于頰。入下齒縫中。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為人中。既入齒縫。複出夾兩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
脈之左。上挾鼻孔。循禾 、迎香而終。以交于足陽明也。
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商陽(一名絕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銅人
。灸
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
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 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大腸實瀉之。銅
人。
黃。口干口 。急食不通。傷寒水結。東垣曰。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后深取陽明、
少陰之滎俞二間、三間。
三間(一名少谷) 食指本節后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銅人。針三分。
留三
。氣喘。目 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銅人
。針
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痺。面腫。唇吻不收。喑
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按合谷婦人妊
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
陽 (一名中魁) 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銅人。針三分。
留七
疾。寒咳。嘔沫。喉痺。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 腕中后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
灸五
風汗不出。利小便。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痺鬲。補之。
溫溜(一名逆注 一名池頭)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間。銅
人。
。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痺。
下廉 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銅人。斜針五分。留二呼。灸三壯。主飧泄
。勞
。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脅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
涎出。乳癰。
上廉 三裡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銅人。斜針五分。灸五壯。主小便難、黃赤
。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裡(一名手三裡)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銅人。灸三壯。針二分。主霍
亂遺失。失音。齒痛。頰頷腫。瘰 。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 。手足不隨。
曲池 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素注。
針五
余日。更灸止二百。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
。風癮疹。喉痺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痺。
肘細無力。傷寒余熱不盡。皮膚干燥。螈 癲疾。舉體痛痒如虫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
婦人經脈不通。
肘 肘大骨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風勞嗜臥。臂痛不舉。肩重腋急。
肘臂麻木不仁。
五裡 肘上三寸。行向裡大脈中央。銅人。灸十壯。素問。大禁針。主風勞驚恐。吐血
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 。
臂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
手足太
過三五分。主臂細無力。臂痛不得向頭。瘰 。頸項拘急。
肩 (一名中肩井 一名扁骨)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
。足
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泄肩臂熱氣。明堂。針八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素注。針一寸。灸五壯。又雲針六分
。留六呼。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 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
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
熱。諸癭氣。唐、魯州刺史厙狄欽風痺。不得挽弓。甄權使欽彀弓矢向堋立。針肩 。針進
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一寸半。
明堂
正臥。明下。灸三壯。主驚癇。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針四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
壯。主喉痺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鳴。
扶突(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銅人
哽。
禾 (一名長頰) 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尸厥及口不可開
。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
迎香 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留三呼。不
宜灸
多涕。鼽衄有瘡。鼻有息肉。
\r胃腑圖\pj-j12.bmp\r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紆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
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
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
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
布。五經並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兩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
。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東垣曰。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中焦。用補
中益
胃熱善消。脾病不化也。又曰。脾胃不和。九竅不通。
<目錄>卷一上
<篇名>足陽明胃經
內容:\r足陽明胃經\pj-j13.bmp\r
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鼻莖也。鼻山根為 。足陽明起于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 中。過
睛明
右相交于承漿之分也。
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囟前為發際。發際前為額顱。自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
頰車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
循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
滿、
。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沖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雲。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
。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沖中。與前之入氣沖者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 、戶當切。)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后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
骨為
。下循跗之沖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歷兌而終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裡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 、沖陽、陷谷
。以至內庭、厲兌而合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沖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
足太
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不深不散。不留不瀉。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蹺脈、任脈、胃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針之
令人
見物。資生雲。當不灸不針。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主目冷
淚出。上觀。瞳子痒。遠視KT KT 。昏夜無見。目 動。與項口相引。口眼 斜。口不能言。
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視取之。素注。針四分。甲乙、銅人。灸七壯。針
三分
膚翳。口眼 不能言。
巨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得氣即瀉
。灸
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鼻 腫。癰痛。招搖視瞻。香港腳膝腫。
地倉 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蹺脈之會。銅人。針三分。
明堂
轉。灸承漿七七壯即愈。主偏風口 。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
。眼 動不止。瞳子痒。遠視KT KT 。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
氣。口眼 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 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
三壯
言。目痛不得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