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效驗藥對(內科卷) {轉貼}
發表於 : 2008-12-29 , 15:00
名醫效驗藥對(內科卷) {轉貼}
一.附子、黃芩
【主治應用】 惡寒發熱日久不解。
【經驗體會】 胡翹武經驗:凡體質素虛之人,外感後常正不勝邪,以致表邪久戀,漸從熱化。身熱不退乃汗源不充、邪難外透所致。若投辛溫發散多易傷陰,予辛涼解表又恐遏陽。惟宜予小柴胡和解樞機,少入附子安中托邪,方為兩全之法。雖清瀉肺熱之黃芩,其苦寒對苔白肢冷不宜,但有附子既能鼓動陽氣之運旋,又能助其清瀉兼透之效。[胡翹武. 附子十配. 遼寧中醫雜誌,1982;(5):15]
二. 蘆根、白茅根
【主治應用】
發汗解表退熱。
【經驗體會】
蒲輔周經驗:二藥合用,清心胃熱,涼血生津,導熱下行,利不傷陰。用於外感發熱、汗尿不多、發熱不退者。(《名中醫經驗集》)
謝海洲經驗:蘆根透表,善清氣分之熱;白茅根清裏,善清血分之熱。二藥伍用,一清一透,氣血雙清,有發汗解表退熱之功效。用於肺熱咳喘,清透疹毒,尤所擅長。常用量:蘆根、白茅根各15g。(《謝海洲臨床經驗輯要》)
邵長榮經驗:二藥合用,清肺金,化痰熱。素有肺胃蘊熱,複又外感熱邪,薰蒸清道,熱盛而灼傷脈絡,見咳嗽,痰少,色黃或白,質黏難咳,且時挾有血絲,咽幹灼痛,口幹,舌紅。蘆根甘寒,歸肺、胃經,善清肺熱,開鬱結,滌痰熱,祛濕邪,有清熱不傷正、滋胃陰不壅滯之長;白茅根藥性與蘆根相近,兼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蘆根所含的天門冬醯胺有較強的鎮咳作用。兩藥合用有增強清肺金、化痰熱之效。(《邵長榮肺科經驗集》)
孔伯華經驗:孔伯華擅用鮮蘆根、鮮白茅根。鮮蘆根能清肺胃熱,生津透表;鮮白茅根有清熱利小便、涼血止血作用。對外感時邪,溫熱斑疹,表裏俱盛情況下同用,其功效既清表邪,又清裏熱,既清肺胃氣分,又可涼營瀉熱,令熱從小便出,使邪有出路。同時可配伍辛溫表散藥如荊芥穗,可減其辛溫發散過汗之弊,發揮其退熱達表作用,甘寒生津護陰而不戀邪。
三. 麻黃、罌粟殼
【主治應用】 支氣管炎之久咳不止。
【經驗體會】 錢遠銘經驗:麻黃辛溫,輕揚發散,能宣肺以止咳;罌粟殼苦澀,能斂肺以止咳。二者同用有止咳之功。但一宣一斂,功用各異。余常用於支氣管炎之久咳不止者,取其相反相成之作用,屢建奇效。特別是對久咳喉癢、痙咳無痰者尤為有效。其劑量一般是麻黃6g,罌粟殼為3g即可見效。小兒酌減。(《竹堂醫鏡》)
四. 麻黃、胡頹葉
【主治應用】 宣肺止咳。
【經驗體會】 陳學勤經驗: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肺氣失宣而見咳嗽倏作,肺失肅降而出現咳嗽氣喘。這兩者都屬病理反應。據此,調整肺臟的“出納”功能,常採用麻黃與胡頹葉配伍,亦取開闔同用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療效。麻黃辛苦而溫,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要藥。《本經》雲:“止咳逆上氣。”現代藥理認為:麻黃堿有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歷代醫家嘗用麻黃治咳,不論新久,每能取得良好效果。胡頹葉味酸性平,有收斂肺氣之功,主要應用於久咳不止之症。即使外感咳逆,配麻黃同用,亦每獲神效。但如有寒熱而見痰壅氣實者,非所宜也,當慎之。
曾治金某,男,51歲,職員。素有咳嗽,有吸煙史。近又複感新邪,咳嗽陣作,痰多白沫而稠,咽喉瘙癢,動則咳嗽加劇,甚則胸悶氣急。病久體衰,邪實正虛。脈稍數,苔薄微黃。治擬宣肺清熱,化痰止咳。方用:蜜炙麻黃9g,胡頹葉18g,光杏仁9g,前胡12g,魚腥草30g,蒲公英30g,黃荊子18g,象貝母12g,天竺黃18g,白芥子4.5g,蒸百部18g,炙紫菀12g,冬瓜子30g。服10劑後,咳嗽緩解,痰亦減少,病情大見好轉。但由於肺熱傷津,略有口渴,于復診時,前方去白芥子、天竺黃,加養陰清肺的南北沙參各1.8g,補益肺氣的生黃芪15g,繼服7劑,以收全功。[陳學勤. 配伍得當 相得益彰.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6;(1):24]
五. 徐長卿、炙枇杷葉
【主治應用】 喉源性咳嗽。
【經驗體會】 邵長榮經驗:徐長卿,性辛溫,無毒,《本草綱目》記載“主治鬼物百精蟲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枇杷葉,甘寒,《本草匯言》“枇杷葉,安胃氣,調心肺,養肝腎之藥也。”可清肺和胃,降氣化痰。邵老認為,本病如用祛風宣肺、利咽清喉等劑效果不顯者,加入上述兩味往往可以提高療效。[李 欣. 邵長榮辨治喉源性咳嗽的經驗. 遼寧中醫雜誌,2000;27(11):490]
一.附子、黃芩
【主治應用】 惡寒發熱日久不解。
【經驗體會】 胡翹武經驗:凡體質素虛之人,外感後常正不勝邪,以致表邪久戀,漸從熱化。身熱不退乃汗源不充、邪難外透所致。若投辛溫發散多易傷陰,予辛涼解表又恐遏陽。惟宜予小柴胡和解樞機,少入附子安中托邪,方為兩全之法。雖清瀉肺熱之黃芩,其苦寒對苔白肢冷不宜,但有附子既能鼓動陽氣之運旋,又能助其清瀉兼透之效。[胡翹武. 附子十配. 遼寧中醫雜誌,1982;(5):15]
二. 蘆根、白茅根
【主治應用】
發汗解表退熱。
【經驗體會】
蒲輔周經驗:二藥合用,清心胃熱,涼血生津,導熱下行,利不傷陰。用於外感發熱、汗尿不多、發熱不退者。(《名中醫經驗集》)
謝海洲經驗:蘆根透表,善清氣分之熱;白茅根清裏,善清血分之熱。二藥伍用,一清一透,氣血雙清,有發汗解表退熱之功效。用於肺熱咳喘,清透疹毒,尤所擅長。常用量:蘆根、白茅根各15g。(《謝海洲臨床經驗輯要》)
邵長榮經驗:二藥合用,清肺金,化痰熱。素有肺胃蘊熱,複又外感熱邪,薰蒸清道,熱盛而灼傷脈絡,見咳嗽,痰少,色黃或白,質黏難咳,且時挾有血絲,咽幹灼痛,口幹,舌紅。蘆根甘寒,歸肺、胃經,善清肺熱,開鬱結,滌痰熱,祛濕邪,有清熱不傷正、滋胃陰不壅滯之長;白茅根藥性與蘆根相近,兼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蘆根所含的天門冬醯胺有較強的鎮咳作用。兩藥合用有增強清肺金、化痰熱之效。(《邵長榮肺科經驗集》)
孔伯華經驗:孔伯華擅用鮮蘆根、鮮白茅根。鮮蘆根能清肺胃熱,生津透表;鮮白茅根有清熱利小便、涼血止血作用。對外感時邪,溫熱斑疹,表裏俱盛情況下同用,其功效既清表邪,又清裏熱,既清肺胃氣分,又可涼營瀉熱,令熱從小便出,使邪有出路。同時可配伍辛溫表散藥如荊芥穗,可減其辛溫發散過汗之弊,發揮其退熱達表作用,甘寒生津護陰而不戀邪。
三. 麻黃、罌粟殼
【主治應用】 支氣管炎之久咳不止。
【經驗體會】 錢遠銘經驗:麻黃辛溫,輕揚發散,能宣肺以止咳;罌粟殼苦澀,能斂肺以止咳。二者同用有止咳之功。但一宣一斂,功用各異。余常用於支氣管炎之久咳不止者,取其相反相成之作用,屢建奇效。特別是對久咳喉癢、痙咳無痰者尤為有效。其劑量一般是麻黃6g,罌粟殼為3g即可見效。小兒酌減。(《竹堂醫鏡》)
四. 麻黃、胡頹葉
【主治應用】 宣肺止咳。
【經驗體會】 陳學勤經驗: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肺氣失宣而見咳嗽倏作,肺失肅降而出現咳嗽氣喘。這兩者都屬病理反應。據此,調整肺臟的“出納”功能,常採用麻黃與胡頹葉配伍,亦取開闔同用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療效。麻黃辛苦而溫,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要藥。《本經》雲:“止咳逆上氣。”現代藥理認為:麻黃堿有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歷代醫家嘗用麻黃治咳,不論新久,每能取得良好效果。胡頹葉味酸性平,有收斂肺氣之功,主要應用於久咳不止之症。即使外感咳逆,配麻黃同用,亦每獲神效。但如有寒熱而見痰壅氣實者,非所宜也,當慎之。
曾治金某,男,51歲,職員。素有咳嗽,有吸煙史。近又複感新邪,咳嗽陣作,痰多白沫而稠,咽喉瘙癢,動則咳嗽加劇,甚則胸悶氣急。病久體衰,邪實正虛。脈稍數,苔薄微黃。治擬宣肺清熱,化痰止咳。方用:蜜炙麻黃9g,胡頹葉18g,光杏仁9g,前胡12g,魚腥草30g,蒲公英30g,黃荊子18g,象貝母12g,天竺黃18g,白芥子4.5g,蒸百部18g,炙紫菀12g,冬瓜子30g。服10劑後,咳嗽緩解,痰亦減少,病情大見好轉。但由於肺熱傷津,略有口渴,于復診時,前方去白芥子、天竺黃,加養陰清肺的南北沙參各1.8g,補益肺氣的生黃芪15g,繼服7劑,以收全功。[陳學勤. 配伍得當 相得益彰.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6;(1):24]
五. 徐長卿、炙枇杷葉
【主治應用】 喉源性咳嗽。
【經驗體會】 邵長榮經驗:徐長卿,性辛溫,無毒,《本草綱目》記載“主治鬼物百精蟲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枇杷葉,甘寒,《本草匯言》“枇杷葉,安胃氣,調心肺,養肝腎之藥也。”可清肺和胃,降氣化痰。邵老認為,本病如用祛風宣肺、利咽清喉等劑效果不顯者,加入上述兩味往往可以提高療效。[李 欣. 邵長榮辨治喉源性咳嗽的經驗. 遼寧中醫雜誌,2000;27(1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