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風寒濕夾擊關節、經絡致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表於 : 2009-08-13 , 17:49
MissC
風寒濕夾擊關節、經絡致類風濕性關節炎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見關節痠痛的症狀,尤其在潮濕的氣候環境。中醫師洪啟超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以中老年人較易發病,往往在潮濕的氣候、環境,或遇到冷風吹時,患部疼痛會加重。早期以關節滑膜炎為主要特徵,之後逐步侵襲肌腱、韌帶等結締組織,造成游走性關節痛、腫脹和功能障礙等。


中醫師洪啟超表示,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容易受到風、寒、濕三氣夾雜,影響關節、經絡。因為外邪侵襲身體,會使臟腑經絡不能通暢運行,氣血也會虧虛,加上正氣偏弱,也就是本身體質較虛弱者,氣血循環不佳,筋骨不強壯,便容易種下關節病變的根本病因。因此,往往與氣血不順暢有關聯,時間一久易出現關節變形、僵硬。


患者症狀表現以手和腕關節最易受影響,早期多見關節的腫大及腕背部腫脹。手發病部位最常見手指關節,上肢、下肢關節也可能受影響。手掌部分,通常以中指最為明顯。到了晚期階段,若發生軟骨遭破壞,會出現關節僵硬和畸形,甚至功能喪失。


洪啟超醫師表示,類風濕關節炎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主要的趨勢,經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對大多數病人而言,確實可以達到減輕疼痛,延緩或控制關節破壞,預防關節畸形。中醫也可配合適當應用內服藥方、穴道針灸方式輔助改善。


洪啟超指出,中醫辨證治療針對發作期症狀較明顯的症狀,若為「濕熱痺阻」型,症狀可見關節紅腫熱痛,尤以四肢小關節較明顯,肢體困重,晨間僵硬、發熱、口渴等。治療應採清熱袪濕、宣痺通絡原則,可用宣痺湯加味。而「熱毒痺阻」型,症狀可見關節赤腫熱、疼痛劇烈,碰觸發熱、得冷則較舒緩,關節不得屈伸,或便秘等。應採清熱解毒、涼血活絡治療,可用四妙勇安湯合白虎湯加味。


「風邪偏勝」型症見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以四肢小關節為主,雙側交替作痛,或單側關節交替作痛,關節輕度紅腫、出汗怕風,有時兼有寒熱。治療應袪風除濕、散寒止痛,可用防風湯加減。


「濕邪偏勝」型則多見關節疼痛、腫脹、痛處較為固定、肢體困重麻木、四肢活動不便、關節僵硬,遇雨天加重,得熱或按摩後稍減等。治療採袪濕健脾、疏風散寒通絡方式,可用蠲痺湯加減。


穴位治療部分,醫師指出,具有止痛、調整免疫力、增強肌肉關節彈性作用。針灸可取阿是穴、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可舒筋活絡止痛。


io:

Re: 風寒濕夾擊關節、經絡致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表於 : 2009-08-13 , 17:49
MissC
類風濕性關節炎久拖 變形難治癒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類風濕關節炎發作,應積極治療,避免拖延,以免導致關節嚴重變形。中醫師洪啟超表示,此症治療最好配合整體內服與外治綜合療法來處置,療效才能持久,以緩解疼痛症狀及保持關節的彈性和功能為原則。他強調,及早發現預防並治療很重要;因為發病2年內未得到及時及正確的治療,很可能併發關節破壞或畸形。


洪醫師指出,關節已經畸形的病人,目前通常無徹底治癒,只能透過藥物達到減輕痛苦,延緩關節損傷,預防關節持續再變形。


日常飲食建議避免冰冷飲品。以下為醫師建議的抗炎消腫活血止痛中藥外洗浴方供保健參考──透骨草50克、伸筋草30克、赤芍20克,紅花、當歸、川芎各10克,丹參15克、乾薑6克,加水1500毫升煎15分,混合兩次,水溫在38~40度時洗浴患部15~20分鐘;藥液可再次加溫重複使用;1天可洗2次。煎煮後的藥渣可用布包好,作為其他關節的局部熱敷。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