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治七分養膽結石由飲食、勞動、情緒調養
發表於 : 2009-10-12 , 17:44
三分治七分養膽結石由飲食、勞動、情緒調養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膽結石的生成,也常與情緒因素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羅明宇表示,中醫認為,膽結石病人以肝鬱氣滯為多見,其形成與情緒有密切關聯。症候病位在膽,但其實也與肝有關。治療應以疏肝理氣為先,常應用柴胡疏肝散,大、小承氣湯等藥方。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膽結石病人病機以肝鬱氣滯為多見,其形成與情緒有關。病人因為肝鬱而滯,氣滯而血瘀,進而導致脈絡不通,再者肝鬱克脾,脾虛生濕,濕聚而濁生,時間一久,就凝為生成結石。病位在膽,也與肝有關。治療應以疏肝理氣為先,常用柴胡疏肝散,大、小承氣湯,二陳湯等加減,有舒肝利膽,清熱利濕,通腑瀉熱,行氣止痛等作用。其他單味藥部分,還有像是茵陳蒿、金錢草等。
中醫相當重視膽結石病人的飲食、勞動和情緒方面調養,所謂「三分治、七分養」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膽結石的生成,也常與情緒因素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羅明宇表示,中醫認為,膽結石病人以肝鬱氣滯為多見,其形成與情緒有密切關聯。症候病位在膽,但其實也與肝有關。治療應以疏肝理氣為先,常應用柴胡疏肝散,大、小承氣湯等藥方。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膽結石病人病機以肝鬱氣滯為多見,其形成與情緒有關。病人因為肝鬱而滯,氣滯而血瘀,進而導致脈絡不通,再者肝鬱克脾,脾虛生濕,濕聚而濁生,時間一久,就凝為生成結石。病位在膽,也與肝有關。治療應以疏肝理氣為先,常用柴胡疏肝散,大、小承氣湯,二陳湯等加減,有舒肝利膽,清熱利濕,通腑瀉熱,行氣止痛等作用。其他單味藥部分,還有像是茵陳蒿、金錢草等。
中醫相當重視膽結石病人的飲食、勞動和情緒方面調養,所謂「三分治、七分養」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