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新型流感(H1N1)疫情一波波,加上秋冬為流感流行的季節,讓許多人都擔心自己或家人在外面被傳染,因而造成失眠、睡不著。中醫師邵培生表示,現代人處於高壓力環境下,常有來自工作及家庭的壓力,長期下來造成情緒調適上的障礙,而從中醫角度來看,失眠的病機主要為陽不入陰,必須調整陰陽平衡。
雖然因為過度擔心而造成失眠,不過,中醫認為失眠的原因並不只有一種而已。邵醫師指出,失眠在傳統中醫慣稱不寐,失眠的病機主要為陽不入陰,多因七情所傷、飲食不節、思慮太過、房勞久病、勞逸失調、年邁體虛或稟賦不足所造成,其病變以心、腎為主,但與人的肝、膽、脾、胃也有密切的關係。
失眠是人們經常出現的症狀之一,也可以說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困擾之一,許多人認為這應該不算是一種疾病,但深受其苦的人,卻往往造成心理與生理方面的困擾。邵培生醫師進一步指出,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些時候會因為情緒方面的問題而睡不著,譬如亢奮或緊張等導致難以入睡。
正常人一般情況下應該睡足六個小時以上,如果低於六個小時,或入睡時間超過卅分鍾,或是夜間反復醒過來,並且甦醒後就難以再入睡,上述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者就可以稱之為失眠。
他強調,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只要睡前有心事放在心頭,到了晚上還想要有安穩的睡眠並不容易,其實失眠的成因是很複雜的,如果失眠的情況一直持續著或已逐漸影響到正常生活者,建議民眾不要自行服用安眠藥,因為安眠藥只能幫助入睡,對失眠的特定原因並沒有冶療的效果,且長期不適當使用時會有依賴性,甚至於成癮。
邵培生表示,長期不當服藥恐出現對藥物的依賴性或成癮,不如使用中醫療法,傳統中醫治失眠以治病求本,並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治療上以內服藥物為主、針灸或耳針為輔。
邵醫師指出,中醫治失眠要分虛實,因內傷而造成的失眠以虛證為主,虛證多陰血不足、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心神受損,臨床特徵為患者常有健忘、心悸、體質瘦弱、面色黯淡、身體倦怠、氣虛懶言、精神疲倦、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飲食感到無味、大便不成形等症狀,可用歸脾湯來養血,補益心脾,以達安神目的。
因外感而造成的失眠以實證較多,實証為火旺,臨床特徵為患者常有心煩睡不著、胸悶、胃口差、頭暈、急躁易怒、口苦口渴、耳鳴、便秘尿褐、舌赤苔黃膩等症狀,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清肝舒鬱,瀉熱安神。若以臟腑而言,肝鬱脾虛者可服加味逍遙散;如急躁易怒而失眠者,多為肝火旺,可用夏枯草來清瀉肝火;入睡後易驚醒者多為心膽虛怯,可用酸棗仁、龍眼肉等藥材。
失眠的針灸療法方面,可取神門、通里、內關、失眠、氣海、關元、百會、四神聰、風池、印堂、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衝等穴位,耳針療法則可取安眠點、神門點、腎點、交感、心點、皮質下、內分泌等穴位。邵培生醫師強調,現代人處於分秒必爭的工商社會,生活緊張忙碌、工作壓力大,加上情緒因素為導致失眠最主要原因,所以從肝來治療失眠,大致上都可以看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