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鑰》患者容易血流不暢、心肝脈絡受阻 難入眠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肝硬化或濫用清熱解毒藥,容易出現氣滯血瘀的症狀,甚至容易因此難入眠。中醫師吳龍源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這類患者舌色暗紫、面色黯,脈沉細澀,血流不暢,入睡常出現困難。
肝硬化或體質虛弱者濫用清熱退火藥物可能惡化肝功能,中醫師吳龍源表示,此時患者容易血流不暢,造成心肝脈絡受阻,患者多伴隨睡不著,胸肋處不舒服等症狀,此時需行氣活血,考慮以復元活血湯為主方,臨床上隨不同病患狀況,調整藥材,以治療改善,需由中醫師診斷後處方。
肝硬化的病因頗多,傳統醫學認為是肝鬱氣滯、脾虛失運、瘀血停滯所造成。在治療上,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軟堅散結、健脾益氣為原則。
肝硬化是屬於中醫肝積、單腹漲的範疇,國人最常見的病毒因素中醫稱疫毒。主要指病毒型肝炎(如A、B、C、D型等病毒肝炎),肝硬化的演變往往在10-20年,或更短的時間。其次,嗜酒過度。酒精性肝硬化為歐美國家導致肝硬化之最常見原因。其他因素則包含飲食不潔,營養失調等。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維生素、抗脂肝因子,含黃麴毒素致霉物,會損壞誘發肝硬化。
同時,林銘堉表示,病患若情志鬱結,氣失調暢氣機不利,以致營血流行失暢,肝之絡脈為瘀血積聚。肝病傳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以致水濕停留,水濕停瘀蘊結,日久不化,肝脾同病影響產生膨脹。治療上需要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軟堅散結、健脾益氣。
長期肝炎或肝硬化出血後,常出現久病體虛的現象。吳龍源醫師表示,臨床上這類患者多口乾、唇紫、容易流鼻牙、牙齦流血,舌色深紅偏乾,中醫稱為肝腎陰虛。
從脈象上來看,中醫師吳龍源指出,這類患者脈弦而細數,且容易心煩難入睡。常會有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腰膝痠軟。如果還伴有五心煩熱(如胸口及手足心煩熱),治療可用六味地黃丸為主方。基本上,舌紅少苔、脈像呈現細數、失眠多夢的現象,在中醫稱「肝腎陰虛」。可應用藥材組合則有枸杞、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阿膠、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茯神,黃連等。
另也有體型偏瘦、頭暈、乏力舌淡苔白的肝硬化患者,腹脹兼下肢浮腫、尿少,最後以「真武湯」及「五苓散」加味後得以改善。
臨床上也有患者因肝硬化病史而牙齦出血、流鼻血、尿黃、口苦、舌紅、舌苔白膩微黃、脈像弦緩滑,此時便需要清濕毒及瘀血,醫師指出,用藥時可以中醫辨證配合生化指標的化驗,靈活使用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