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腸胃炎》腸胃炎不僅止於拉肚子 了解肇因尋求防治
發表於 : 2009-10-31 , 20:22
《了解腸胃炎》腸胃炎不僅止於拉肚子 了解肇因尋求防治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前言:民眾常認為腸胃炎的症狀就是拉肚子,其實腸胃炎還可分成好幾種,起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甚至還有民眾誤將大腸癌當成腸胃炎,以致未能在適當時間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不但延誤了治療時機,同時也可能會加重病情。
一般較常見的腸胃炎以細菌性、病毒性腸胃炎居多,而功能性腸胃炎則比較少見。醫師認為,當人的腸胃感到很不舒服,但進行檢查卻又無法查出哪裡出現異常時,像這種情況就很可能是罹患了功能性腸胃炎。
腸胃不好的人,身體往往也會不健康,除了治療外,平常的生活保健很重要,尤其是在飲食方面,譬如到底要吃哪些食物比較不傷腸胃?要吃哪些食物比較能健胃整腸?這些都是平常腸胃不好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健康概念。
腸胃炎只是消化系統發炎的泛稱,每種類型的症狀皆有所不同。國泰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志聖表示,大致上,腸胃炎的類型有細菌性、病毒性及功能性三種,若症狀輕微很容易讓人忽略掉,但若出現嚴重脫水時將影響到腎功能,或體液流失過多時也可能出現休克,所以患者還是多加注意比較妥。
洪醫師指出,細菌性腸胃炎為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所引起,病毒性腸胃炎是因為感冒、腸病毒,而功能性腸胃炎則是受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所影響,導致人的胃腸功能失調,出現大便較多、較稀,甚至大便頻率較高等拉肚子情形。
一般來說,大多數患者的症狀較輕,只要沒有出現持續性拉肚子、發燒、無法進食等情形時就可望漸漸康復,但若病情持續兩天以上,甚至出現脫水症狀時,建議最好找醫師進一步診斷、治療比較好。以急性腸胃炎來說,有些人在大吃大喝之後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腹部悶脹、拉肚子或嘔吐等腸胃不舒服的症狀。
在台灣,細菌性腸胃炎以沙門氏菌最常見,少數嚴重患者需使用抗生素,而病毒性腸胃炎則以輪狀病毒最多,必須採取症狀治療。沙門氏菌的潛伏期可能從六小時到三天,病程需時一個禮拜到十天的時間,而輪狀病毒潛伏期則約一到兩天,整個病程會持續約一週左右。
大部分急性腸胃炎的患者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症狀輕者拉肚子或嘔吐之後休息一、兩天,或是經過處理治療後都能很快地恢復正常;但若本身已經有嚴重的慢性疾病,譬如慢性肝病、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或是抵抗力比較不好的幼兒跟老人,上述就可能因為拉肚子或嘔吐,以致於體液大量流失,進一步出現脫水現象,最後導致意識模糊或休克,這時候最好馬上到醫院診治比較好。
洪志聖醫師進一步指出,患者在急性期需禁食,因為腸胃道黏膜發炎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不良,這時若急於吃東西是沒有太大益處的,反而容易加重症狀,應盡量禁食一到兩餐比較妥,口渴時也不要喝太多的水,可配合服藥,待腸胃不適減緩,才開始吃點少量、容易消化及少油脂的食物,像是稀飯、饅頭或白吐司。
除此之外,若患者出現劇烈嘔吐和腹瀉時,容易使身體流失水份及電解質,所以應適當補充水份和電解質。急性期時除前六到八小時禁食外,若症狀稍微緩解可考慮喝一點點水份或口服電解質液,但需少量以免因腸道黏膜吸收功能尚未恢復而再次引起腹瀉。
假如患者出現劇烈嘔吐、腹瀉後,服用藥物卻無法改善,甚至之後出現虛弱、脫水等症狀時,必須經由醫師判斷是否出現皮膚乾燥、心跳加快等脫水現象,然後再評估注射靜脈輸液的必要性,補充水份和電解質。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以及心肺功能不佳者,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後,再視情況決定點滴注射量的多寡。
臨床上,腸胃炎的表現是跟著個人免疫力、致病菌及毒素種類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腹部疼痛、腹脹、噁心、嘔吐、腹瀉(約一到十幾次以上皆有可能)等症狀,嚴重的腸胃炎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燒,以及稀水便中帶有血絲、黏液或惡臭。建議民眾平常應勤洗手,重視食物保存及食用前的新鮮度,盡量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當病毒流行時最好少出入公共場所,如此才可望減少罹患腸胃炎的機會。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前言:民眾常認為腸胃炎的症狀就是拉肚子,其實腸胃炎還可分成好幾種,起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甚至還有民眾誤將大腸癌當成腸胃炎,以致未能在適當時間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不但延誤了治療時機,同時也可能會加重病情。
一般較常見的腸胃炎以細菌性、病毒性腸胃炎居多,而功能性腸胃炎則比較少見。醫師認為,當人的腸胃感到很不舒服,但進行檢查卻又無法查出哪裡出現異常時,像這種情況就很可能是罹患了功能性腸胃炎。
腸胃不好的人,身體往往也會不健康,除了治療外,平常的生活保健很重要,尤其是在飲食方面,譬如到底要吃哪些食物比較不傷腸胃?要吃哪些食物比較能健胃整腸?這些都是平常腸胃不好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健康概念。
腸胃炎只是消化系統發炎的泛稱,每種類型的症狀皆有所不同。國泰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志聖表示,大致上,腸胃炎的類型有細菌性、病毒性及功能性三種,若症狀輕微很容易讓人忽略掉,但若出現嚴重脫水時將影響到腎功能,或體液流失過多時也可能出現休克,所以患者還是多加注意比較妥。
洪醫師指出,細菌性腸胃炎為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所引起,病毒性腸胃炎是因為感冒、腸病毒,而功能性腸胃炎則是受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所影響,導致人的胃腸功能失調,出現大便較多、較稀,甚至大便頻率較高等拉肚子情形。
一般來說,大多數患者的症狀較輕,只要沒有出現持續性拉肚子、發燒、無法進食等情形時就可望漸漸康復,但若病情持續兩天以上,甚至出現脫水症狀時,建議最好找醫師進一步診斷、治療比較好。以急性腸胃炎來說,有些人在大吃大喝之後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腹部悶脹、拉肚子或嘔吐等腸胃不舒服的症狀。
在台灣,細菌性腸胃炎以沙門氏菌最常見,少數嚴重患者需使用抗生素,而病毒性腸胃炎則以輪狀病毒最多,必須採取症狀治療。沙門氏菌的潛伏期可能從六小時到三天,病程需時一個禮拜到十天的時間,而輪狀病毒潛伏期則約一到兩天,整個病程會持續約一週左右。
大部分急性腸胃炎的患者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症狀輕者拉肚子或嘔吐之後休息一、兩天,或是經過處理治療後都能很快地恢復正常;但若本身已經有嚴重的慢性疾病,譬如慢性肝病、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或是抵抗力比較不好的幼兒跟老人,上述就可能因為拉肚子或嘔吐,以致於體液大量流失,進一步出現脫水現象,最後導致意識模糊或休克,這時候最好馬上到醫院診治比較好。
洪志聖醫師進一步指出,患者在急性期需禁食,因為腸胃道黏膜發炎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不良,這時若急於吃東西是沒有太大益處的,反而容易加重症狀,應盡量禁食一到兩餐比較妥,口渴時也不要喝太多的水,可配合服藥,待腸胃不適減緩,才開始吃點少量、容易消化及少油脂的食物,像是稀飯、饅頭或白吐司。
除此之外,若患者出現劇烈嘔吐和腹瀉時,容易使身體流失水份及電解質,所以應適當補充水份和電解質。急性期時除前六到八小時禁食外,若症狀稍微緩解可考慮喝一點點水份或口服電解質液,但需少量以免因腸道黏膜吸收功能尚未恢復而再次引起腹瀉。
假如患者出現劇烈嘔吐、腹瀉後,服用藥物卻無法改善,甚至之後出現虛弱、脫水等症狀時,必須經由醫師判斷是否出現皮膚乾燥、心跳加快等脫水現象,然後再評估注射靜脈輸液的必要性,補充水份和電解質。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以及心肺功能不佳者,必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後,再視情況決定點滴注射量的多寡。
臨床上,腸胃炎的表現是跟著個人免疫力、致病菌及毒素種類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腹部疼痛、腹脹、噁心、嘔吐、腹瀉(約一到十幾次以上皆有可能)等症狀,嚴重的腸胃炎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燒,以及稀水便中帶有血絲、黏液或惡臭。建議民眾平常應勤洗手,重視食物保存及食用前的新鮮度,盡量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當病毒流行時最好少出入公共場所,如此才可望減少罹患腸胃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