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便血 警示腸胃道外傷風濕、內蘊熱毒

發表於 : 2009-12-01 , 17:30
MissC
便血 警示腸胃道外傷風濕、內蘊熱毒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腸胃道健康亮紅燈,可能引發便血症。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曉鈞表示,便血症簡單來說就是大便排血,也就是消化道出血後由大便排出,可由目視或由潛血反應測出;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痔瘡便血,體質偏燥或消化較差的人更要注意。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便血症常見的有消化道潰瘍引起的出血,如十二指腸出血,結腸或直腸有潰瘍或腫瘤引起的出血,或痢疾引起的便血,而最常見的就是痔瘡便血。中醫認為,便血者是因為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以致氣血下墜結聚肛門,瘀滯不散,而引發為血便。


而內痔便血主要由於靜脈壁失去正常的彈性;兼因過食生冷、辛辣,或過量飲酒,或久坐久立,以及瀉痢日久或長期便秘或妊娠生產、腹部腫瘤等,都可能使靜脈叢壓力增高,或燥熱內生,以致經絡阻滯,使血液回流鬱積而易生此症。


醫師指出,患者主要症狀為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呈滴狀或噴射狀,或伴有塊物脫出。也提醒,如果是長期出血不止,出血嚴重或有便血中伴有膿,惡腥臭味等通常是有痢疾或惡性腫瘤的可能,也可能是內痔加上感染,如果有長期便血或出血較嚴重者,應馬上就醫檢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治療便血症從清熱、止血方向著手。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曉鈞表示,便血可分有形與無形熱邪結合,包括排便不順燥結化熱,引起腸道出血;或大腸濕熱下注,引起腸道出血;以及中氣下陷,氣滯血瘀,引起腸道出血。中醫多以清熱、止血、補氣、固澀治療。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患者表現部分,在第一階段通常痔核較小,質柔軟,表面鮮紅或青紫,出血量較多,排便時痔核不脫出肛門外。第二階段可見痔核較大,排便時能脫出肛門外,便後自行回納,出血量一般比第一階段少。而到了第三階段痔核更大,排便時經常脫出肛門外者,常發於瀉痢或咳嗽用力時,甚至走遠路時也會脫出,不能自行回納,須用手推回,或平臥、熱敷後才能回納。而這階段便血量不多或不出血。


陳醫師表示,中醫辨證治療方式,包括可清熱通便;若內痔屬實熱便秘者,或外痔有腫痛者,宜用乙字湯、黃連解毒湯。而清熱止血;適合內痔屬實熱便血者,宜用涼血地黃湯或槐花散。以及補氣固澀法;多見有脫肛者或老年體虛,以致內痔脫垂者,藥方可用補中益氣湯。此外,若屬於虛寒出血者,宜用歸脾湯、膠艾湯;屬於寒濕體質者,宜用朮附姜苓湯。


此外,可配合中藥外敷方式,可用三黃膏、紫雲膏加冰片,在排便後先熏洗,再外敷藥物。而外熏方式,可應用馬齒莧、魚腥草、牡丹皮、黃柏、黃連、黃芩、冰片各3錢,煎湯熏洗患處,採用先熏後浸。穴道治療部分,針灸可取隱白、大敦、血海、膈俞、外關、承山穴等調理。


io:

Re: 便血 警示腸胃道外傷風濕、內蘊熱毒

發表於 : 2009-12-01 , 17:30
MissC
《日常生活保健》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痔瘡引起便血飲食有絕對的影響,缺乏膳食纖維時腸胃蠕動會受到影響,要多攝取纖維質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減少盆腔充血,促進腸道蠕動,生活規律,起居有時,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別吃太多肉、蛋及奶製品。


茶飲方可準備生決明子3錢、槐花2錢、荊芥2錢、甘草2錢,另加上蜂蜜一大匙,加入開水1000C.C煮10分鐘即可,當水喝以保健。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