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三焦經包括上焦、中焦及下焦,跟人體五臟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新竹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鄭阿乾醫師表示,三焦經有疏通人體津液及衛氣的功能,也就是能「行氣行水」,三焦病變健康可能亮紅燈,其病變發展過程大致可依上、中、下三焦,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
三焦經為傳統中醫的專有名稱,古籍《類經》有云:「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臟腑,一腔之大腑也。」這句話就是在描述三焦經,其作用最主要是在於運行氣水,三焦可使人體津液正常地排洩,也是體內元氣通行的路徑,能激發、推動身體各臟腑組織的功能。
鄭醫師指出,上焦病症多表現在外邪初期,從人的肺部開始,中焦病症多表現在中期階段而影響到人的脾胃,下焦病症多表現在末期,病症偏重在抵抗力較差的患者身上。抵抗力強的人,當病犯上焦時,經過治療後即可痊癒,並不會傳變到人體其他的經絡。
三焦各有許多重要的穴位,上焦包括膻中、極泉、中府、乳中、天池等穴位,以膻中穴來說,按摩後可改善胸痛、心悸等症狀;中焦包括中脘、天樞、大橫、大包、水分、滑肉門等穴位,以中脘穴來說,按摩後可改善胃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下焦包括命門、陰交、關元、中極、腎俞、歸來等穴位,以命門穴來說,按摩後可改善腰痛、頻尿等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