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群 養正氣抗風、熱、濕邪

發表於 : 2010-03-30 , 17:39
MissC
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群 養正氣抗風、熱、濕邪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3/30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常產生劇烈搔癢,為慢性病的一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歐景騰表示,由於春天的天氣常陰晴冷熱變化差異大,同時空氣中容易出現很多黴菌、花粉等過敏原,以致於各種過敏性皮膚病往往在這時候被誘發出來,其中較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即為一例。

這種疾病為先天性過敏遺傳體質、後天環境影響(包括食物等過敏原刺激)所造成的過敏性皮膚病,患者本身或親屬裡常伴有氣喘、蕁麻疹及過敏性鼻炎。歐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剛開始是在臉頰及頭部發病,慢慢地擴大到四肢及軀幹,其中以關節彎曲部位的內外側及身體皺摺部位最容易出現。

腕關節也常有慢性濕疹的現象,主要症狀表現為劇癢,當劇癢產生並引起反覆搔抓後,局部皮膚會出現增厚現象,以及顏色變深、脫皮龜裂,有些患者還可能會有出血、細菌感染等情形發生。

歐景騰醫師強調,由於患者的皮膚一般較為乾燥,對於溫濕度變化的調節能力不良,對癢的忍耐度也較低,因此在氣候不穩的初春天氣較容易復發。每年三、四月間,早晚溫差大,這時候也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高峰期。

異位性皮膚炎需分期治療,歐景騰表示,傳統中醫認為,這種疾病的主要病因為人體正氣不足,以及濕邪所引起,治療上分急性、亞急性發作期、慢性發作期等階段,內服中藥搭配外敷藥膏,以便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急性、亞急性發作期常是風、熱、濕邪相合所造成,可泛發至全身,嚴重時濕熱將變成濕毒,患者將皮疹紅腫,滲水不止。病情拖久還可能轉為慢性濕疹化,多因病久傷血以致於因虛生風生燥,或由於人的脾胃虛弱,運化不佳,水濕堵留,進而就化為寒濕而致病。

在治療上,急性、亞急性期以袪風清熱利濕為主,適合用越婢加朮湯、消風散加減等處方;慢性發作期則宜佐以養血或健脾之藥物,處方如當歸飲子、胃苓湯加減等處方。此外,急性期還可用黃連、黃柏、黃芩、連翹、銀花、生地、甘草等中藥材,將這些藥材煮水放涼後拍洗,可有效改善患部病灶及具有止癢的效果。

如果患者不喜歡服用藥物,歐景騰建議可採用相關中藥材做成的藥餅,外敷於相關穴位上以便進行穴位敷貼療法。當症狀緩和時還可搭配含有紫草、當歸、麻油、黃蠟等成分的膏藥塗敷,有助於促進皮膚的修復及保濕速度。

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