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保養錦囊》巴氏症難治 西醫有副作用、併發症及局限性

發表於 : 2010-09-15 , 17:54
MissC
《保養錦囊》巴氏症難治 西醫有副作用、併發症及局限性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9/15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病情嚴重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常無法行走,必須完全臥床,甚至連吞嚥、咳啖和翻身等動作都相當因難。中醫師林佳禾表示,巴金森氏症又稱震顫麻痹,為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疾病,這種疾病常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的機率,中醫針對震顫、強直、姿勢障礙、運動減少、慌張步態等巴金森氏症的症狀有許多論述。

林醫師指出,古籍《黃帝內經》有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這裡所指的風稱為內風,若肝臟陰血虧損,肝風內動,動風傷筋,血絡筋脈將失於濡養,筋急不柔則將誘發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以及搖動震顫等。另「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這裡所指的風稱為外風,風傷筋膜則筋急不柔,進而發為筋脈攣急。

古籍《黃帝內經》又認為,震顫、麻痹的病位在筋,所以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故名曰筋痹。又把強直歸屬痙的範疇,把隨意運動發生障礙稱為拘攣,由此可見傳統中醫自古就對這種疾病已有許多的認識和治療。

林佳禾醫師進一步指出,臨床上,患者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姿勢反射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若有這些症狀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比較妥,畢竟隨著台灣民眾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這種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巴金森氏症為神經退化的疾病,治療上相當棘手。中醫師林佳禾表示,早期患者可使用中藥或針灸療法,可減輕臨床症狀及多巴胺類製劑的使用,對於中晚期患者,中藥配合西藥治療,中西醫結合可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為提高療效的確切方法。

林醫師指出,西醫治療巴金森氏症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早期缺乏可行的治療藥物;第二個問題是中晚期治療藥物存在嚴重副作用及併發症;第三個問題是療效難以讓患者達到滿意的程度。外科療法用於巴金森氏症包括丘腦切開術、蒼白球切開術、深部腦刺激療法等,這些療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使用或配合傳統中醫療法,可起到提高療效的作用,在中醫療法上,古籍《黃帝內經》提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因此,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在治療上宜補陰以治陽,養陰以潤燥,同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就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另《證治準繩》針對顫振症狀進行辨證施治,如氣虛而振參朮湯補之,心虛而振補心丸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