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與健康有約》眩暈有周圍、中樞性之分 患者多本虛標實

發表於 : 2010-09-16 , 16:59
MissC
《與健康有約》眩暈有周圍、中樞性之分 患者多本虛標實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9/16 00:3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眩暈問題可能與體虛、肝機能有關。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眩暈主要可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眩暈兩種。周圍性眩暈發作時多伴有耳鳴、聽力受影響或噁心等現象。中樞性眩暈則多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所引起。中醫認為,成因包括外邪致病、因虛致病,也與肝機能有關。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引起眩暈的病因種類很多,按照病變的部位不同,大致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大類。多數周圍性眩暈與耳有關,發作時多伴有耳鳴、聽力受影響,以及噁心、嘔吐、出汗多等症狀。中樞性眩暈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所引起,如聽神經瘤、腦血管病變等,約占眩暈患者總人數的30%,而周圍性眩暈約占70%,常見於高血壓、低血壓、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甲狀腺功能減退、內耳疾病等。

陳醫師表示,中醫認為,眩暈病機包括外邪致病、因虛致病、與肝機能有關。也有認為「上氣不足」,「髓海不足」是因虛致眩的病因。古籍中將眩暈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痰、虛。臨床上,多以內傷為主,患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本虛標實者多見。中醫臨床上應詳加辨證,對眩暈病人的病情進行全面而縝密的觀察和瞭解,以明辨證候的虛實狀況。

中醫治療眩暈問題,應以扶正為本。中醫師陳萍和表示,眩暈在中醫辨證多為痰濁阻絡、上擾清空、脾虛生痰所致。臨床上以痰濁上擾最多見,治療時應標本兼治,以扶正為本;如補益肝腎,益氣補血方式調理。

陳萍和表示,眩暈多屬肝經病變,可能由風、火、痰、瘀、虛等多種原因引起。但歸納起來,臨床上以「痰濁上擾」最多見。辨證治療時應標本兼治,以扶正為本,如補益肝腎,益氣補血,兼以化痰熄風、祛痰活血。至於治療的藥物,首推天麻,此為歷代醫家治療眩暈的第一藥,有鎮靜、抗驚厥改善腦缺血缺氧的作用;獨活則味辛、性溫,有搜風祛濕、芳香燥濕、發散逐濕和通經止痛功效,民間流傳單味獨活治療眩暈效佳。

此外,陳醫師表示,天麻、川芎、石菖蒲、鉤藤、黃耆有報道可抗腦部缺血、改善腦細胞供氧、改善微血管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血栓和預防再梗塞、促進細胞修復、具有健腦益智定眩作用。而葛根、澤瀉、蟬蛻據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在內耳的濃度比其它部位血藥濃度高,也能有效消除迷路水腫。以及鉤藤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周邊血管,能改善腦血管痙攣和內耳積水,白朮、澤瀉有利尿作用,可消除耳迷路水腫、緩解症狀。

Re: 《與健康有約》眩暈有周圍、中樞性之分 患者多本虛標實

發表於 : 2010-09-16 , 16:59
MissC
《與健康有約》肝陽上亢引眩暈 可能中風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9/16 00:3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中年以上族群以肝陽引起的眩暈最常見,如「肝陽上亢」夾雜痰濁問題;有發展為中風的可能性,應積極防治眩暈,平時宜節制油膩酒食,忌辛辣、躁急,適當增加運動,鍛鍊身體,服藥同治。

醫師強調,臨床上還發現,感冒、疲勞、情緒波動、飲酒等,都可能使病情反覆或加重,治療期間要注意生活和飲食調理。

針對肝陽上亢眩暈問題,併有頭昏脹痛者,日常保健部分可給予毛巾外敷額頭,或每晚用溫水浸足部1小時;有目赤心煩、頭痛問題者,茶飲方可準備菊花2錢、決明子3錢泡水代茶飲,作為保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