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處於危險因素B、C肝炎可能齊感染

發表於 : 2010-09-27 , 22:02
MissC
處於危險因素B、C肝炎可能齊感染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9/27 00:0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B型肝炎與C型肝炎感染的途徑大致上相似。中醫師陳玫妃表示,B型肝炎傳染途徑通常是由於「垂直感染」跟「水平感染」。而C型感染的途徑,大致上和B型肝炎相似。若暴露在特殊的危險因子,就有可能得到兩種病毒的感染。中醫認為,多與肝氣鬱結、肝經濕熱、肝腎陰虛等有關。可配合藥方與穴道辨證調理。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垂直感染」就如同母親會傳染給胎兒;「水平感染」是因為輸血、打針、靜脈注射等,共用針頭,或血液透析而感染。這兩種感染途徑類似,暴露在特殊的危險因子,就有可能同時發生兩種病毒的感染。我國大多數的人是先得到B型肝炎,之後感染到C型肝炎。都可能造成嚴重的腹水黃疸,甚至發展成猛爆性肝炎。慢性期有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速度會比單一肝炎病毒的感染更高、更快速。臨床常見症狀為容易疲勞、口乾、口苦、小便黃、眼睛酸澀等。

陳醫師表示,中醫辨證治療部分,針對「肝鬱氣結」者,可見脅熱會脹痛、心煩、易怒、胸悶等症狀,藥方可用小柴胡湯調理。若屬「肝經溼熱」者,可見口乾、口臭、小便黃等症狀,可用龍膽瀉肝湯。若為「肝腎陰虛」者,出現口乾、眼睛酸澀、睡眠不好,可用杞菊地黃丸。還有「肝鬱脾虛」者,易疲勞、食慾不振、腹瀉,可用逍遙散。針灸治肝炎可選擇足三里、三陰交、太衝、合谷等穴位。

醫師提醒,患者應維持正常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地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及肝功能指數的檢查。不要吃一些煙、酒、濕熱、較上火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情緒保持穩定。茶飲方保健部分,針對因工作忙錄所引起的口乾、口臭、肝火較大的症狀。可選用茵陳3錢、柴胡1.5錢,枸杞3錢。用600C.C的水,煮沸後放溫即可飲用。

Re: 處於危險因素B、C肝炎可能齊感染

發表於 : 2010-09-27 , 22:02
MissC
併染B肝、C肝病患定期追蹤病情可癒可控亦可逆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9/27 00:0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一旦罹患肝炎別拖延治療,用藥選擇須由醫師評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醫師江建昌指出,目前C型肝炎有高達8成的患者可以治癒,B型肝炎絕大部分可獲得控制,纖維化亦可逐漸改善,更降低肝硬化的發生與肝癌之風險。

對於慢性B、C型肝炎患者,首先是要養成定期追蹤肝病情況的習慣。江建昌醫師指出,目前抑制B肝病毒複製的常用藥物至少有4種,還有及免疫調整劑(長效型干擾素),使慢性B型肝炎更容易得到有效控制,而慢性C型肝炎以長效型干擾素與合併口服雷巴威林的C肝標準治療對國人可達到約8成的治癒率。

不過,醫師提醒,早期肝病無症狀,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保健外,肝硬化患者每3個月、健康帶原者每年、慢性肝炎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肝癌。

肝癌的發生通常伴隨著肝硬化,其危險因子包括慢性B型或C型肝炎、家屬肝癌病史、飲酒、黃麴毒素、遺傳性鐵質沈積症等。儘管有許多治療肝癌的方式,如手術切除、動脈血管栓塞、酒精注射、肝臟移植等,但肝癌的預後仍不能令人滿意,只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提高肝癌的治癒率。

早期肝癌通常是沒有症狀,必須靠對肝癌高危險群的定期篩檢。目前篩檢的工具包括透過檢測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C型肝炎抗體(Anti-HCV)篩出B、C型肝炎病毒感染之肝癌高危險群;再則針對肝癌高危險群以血清甲種胎兒蛋白(AFP)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做進一步追蹤。

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簡榮南指出,估計國內約有兩百萬人患有B肝,其中的十分之一又有C型肝炎,全台合併感染B、C型肝炎患者,大約有二十萬人左右。國內感染B肝患者主為母體垂直感染,C肝則是後天感染,一般較晚感染的病毒較強,因此臨床在治療合併感染B、C型肝炎患者,多數會先治療C肝,治癒後再治療B肝。

簡榮南醫師說,目前臨床在治療C型肝炎是使用注射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雞尾酒療法,若患者經治療後,病毒可在一個月內被殺死,即用藥治療二十四周,之後再觀察半年;若患者體內的病毒,要費時三個月才能殺死,則得用藥治療四十八周,同樣觀察半年,惟目前上述治療均享有健保給付,患者不用擔心醫療費用問題。

簡榮南補充,因C肝病毒能抑制B肝病毒,有少數人在治癒C型肝炎後,B肝會跑出來,就得再治療B肝,而目前臨床治療B型肝炎的方法包括使用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一般而言,臨床會先使用口服藥物治療。

簡榮南說,使用干擾素治療肝炎的副作用包括出現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等類似感冒症狀,有少數人會出現情緒憂鬱、躁動等狀況,亦有一部分人出現掉髮,所幸停藥就會改善。

至於口服抗病毒藥物,患者會出現貧血等副作用,但醫師簡榮南說,臨床都可藉由調整藥物或使用紅血球生成藥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