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中風後遺症防治》偏癱、失語最磨人 中風後遺症防治

發表於 : 2010-11-13 , 16:33
MissC
《中風後遺症防治》偏癱、失語最磨人 中風後遺症防治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前言:

近年來,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在不斷地增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腦血管病居三大死因首位。現代人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問題,都是導致中風高風險原因。

患者發病後導致偏癱、失語等後遺症,給病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後續復健治療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會影響病情的恢復程度。

中風可分為出血性跟缺血性兩種。中醫師李明哲表示,臨床上以缺血性中風為多,比例約佔75%。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缺血性中風則是因血管堵塞,或是血流不足導致。無論是哪種中風,都是會造成腦部缺血缺氧而壞死,根據壞死的區域而有不同的後遺症。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出血性中風就是血管壓力太大,導致血管破裂出血,常發生在高血壓、腦動脈瘤、動脈硬化病人身上,在生氣、或是排便用力時血壓瞬間衝高,導致腦中脆弱的血管出血,多數會出現劇烈頭痛伴隨噁心、嘔吐,嚴重會有嗜睡、昏迷現象,這種中風死亡率比較高。而缺血性中風則是因血管堵塞,或血流不足導致,常發生於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或是心臟病人身上,常見症狀有單側肢體無力、麻痺、口眼歪斜、頭暈、頭痛、語言障礙等。無論是哪種中風,都是會造成腦部缺血缺氧而壞死,根據壞死的區域而有不同的後遺症。

李醫師表示,舉例而言,如果是小腦中風可能會有平衡不良、頭暈的問題,大腦運動區中風則會有對側偏癱無力的問題;若是大腦皮質智力部分受損,會出現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方向感等障礙;腦幹中風則會有複視現象、吞嚥困難、說話不清、舌頭歪向一邊等症狀。一般常見的後遺症,不外乎是半身不遂、感覺異常、語言障礙、記憶力損壞、嘴歪眼斜、大小便失禁、情緒不穩、憂鬱等。中醫古代就有中風、卒中、眩冒、偏枯、等敘述,又將中風急性期,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種。中經絡一般無神智的改變,是屬於輕微的中風;中臟腑常有昏迷、語言障礙、口吐涎等症狀,所以比較嚴重。

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歐景騰表示,腦中風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發腦部中風的病因,第一種是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產生狹窄、阻塞。第二是從心臟或頸動脈腔壁上掉落下來的血栓或動脈硬化剝落的碎片,塞住了腦血管。第三是腦部血管的破裂。中風後的復健是一項長期挑戰,除了多方位復健治療外,最重要的就是患者本身意志力和心情的調適。

歐醫師表示,中醫認為,中風屬於突發性疾病,病情有輕重緩急之別,輕者僅限於血脈經絡,嚴重者傷及相關臟腑。古籍中提到,「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臨床上,中風應依發病的型態不同及根據患者所表現的的症狀辨證施治,所以不要一味聽信民間偏方,接受錯誤的治療,以免反而易使病情加重。

Re: 《中風後遺症防治》偏癱、失語最磨人 中風後遺症防治

發表於 : 2010-11-13 , 16:34
MissC
《中風後遺症防治》中醫以化瘀通絡、養肝腎、益氣血為治則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由於中風後治療具有長期性、難治性等特點,偏癱肢體絡脈瘀滯,筋肌縱緩,且患者病程都在半年以上久病入絡,氣虛無以推動血行,瘀阻脈道,筋脈失養,所以影響肢體行動力。中醫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的理論,在中風後肢體行動力障礙的治療中,顯得尤其重要。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中醫在治療中風後肢體行動力障礙時,採用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原則;以化瘀通絡,滋養肝腎,益氣養血等法調理。常用藥物如:黃耆、鹿角膠、當歸尾、川芎、白芍、三七、雞血藤、海風藤、甘草等,基本方進行加減;由補陽還五湯變化而成。若上肢偏癱者加桑枝、薑黃活血通絡;下肢軟弱乏力加續斷、牛膝、寄生強筋壯骨;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膽南星、炙遠志祛痰利竅;肢體麻木加絡石藤舒筋濡絡。

方中黃耆有益氣補後天的元氣,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筋脈肌肉得養;鹿角膠可溫潤助陽,益精培元;當歸尾、川芎、白芍、三七活血祛瘀。雞血藤、海風藤等藤草類藥,可通絡祛瘀並引領補益活血化瘀,可達到絡脈中濡絡養絡,對偏癱患肢有除痹功能。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具有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的功效。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中風後遺症,大致上可分為氣滯血瘀、肝腎虧損、風痰阻絡三種類型。針對「氣滯血瘀」者,症狀可見中風症狀(半身不遂、語言障礙)伴隨面色萎黃、肌肉無力、肢體麻木、疲倦懶言、嗜睡、舌淡紫苔白、脈細弱,藥方可用補陽還五湯調理。

若為「肝腎虧損」者,表現可見中風症狀(半身不遂、語言障礙),伴隨眩暈耳鳴、失眠、面赤唇紅、口乾、大便不順、舌紅絳苔少,脈細數,藥方可用地黃飲子加減,組成包括生地、巴戟天、山茱萸、肉從蓉、石斛、炮附子、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門冬、五味子、生薑、大棗。

李醫師表示,還有「風痰阻絡」者,患者可見出現中風症狀(半身不遂、語言障礙)以語言障礙、嘴角流涎為重,伴隨肢體麻木、肌膚不仁,舌胖大苔黏膩,脈弦滑,藥方可用解語丹加減,組成包括白附子、石菖蒲、遠志、天麻、全蠍、羌活、南星、木香、甘草。

Re: 《中風後遺症防治》偏癱、失語最磨人 中風後遺症防治

發表於 : 2010-11-13 , 16:34
MissC
《中風後遺症防治》穴位針灸、頭針可通經絡、改善微循環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中風後遺症治療可配合穴道治療。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採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中風後肢體行動力障礙,可提高療效。另外,可以用頭針方式調理,既能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又能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使腦血管痙攣解除,血管擴張,改善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進而改善供血供氧情況。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中風後肢體行動力障礙應早期針刺治療,可以增加中風患者的治癒率。針灸療法可當中風後肢體行動力障礙的復健主要手段,藉由針灸刺激脊髓和大腦皮層,通過經絡的傳導刺激上運動神經元的修復;且針灸的針刺感傳作用還可促通中樞神經,從而改善腦循環,保護腦細胞。在針灸治療穴道部分,以氣海、關元、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為主穴;氣海穴可益氣固脫;血海穴行氣活血;足三裏、三陰交穴可改善血液循環;關元、合谷穴則能幫助改善腦供血。

此外,中風患者偏癱肢體往往伴有肌張力增高,呈現痙攣狀態,其中上肢呈屈肌痙攣並內旋,手指握屈,下肢呈伸肌痙攣並足內翻。此時,上肢針刺應以伸肌組的穴位為主,下肢以屈肌組的穴位為主,增強肌肉運動功能,也符合現代復健治療理念。

羅醫師表示,頭針部分,根據現代醫學大腦皮層定位學說的觀點、頭皮相應的部位,選區針刺治療,也符合中醫學左病右取,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的理論。頭針通常選取病灶側(癱肢對側)。頭針配合體針是治療中風後肢體行動力障礙的有效方法之一,尤以治療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病更為顯著,既能提高肌力,也可降低致殘率,且病程愈短療效愈好,但對於腦出血病人應等到病情基本穩定後,開始施行針刺為宜,再配以患肢的功能鍛鍊。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一般針對受損的區域不同選擇適當的頭皮針,體針部份常用可以改善腦部循環的風池、風府、華陀夾脊、四神聰穴;語言障礙的金津、玉律、廉泉穴;上肢的曲池、手三里、合谷穴;下肢的血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衝穴等。常用電針刺激,一般時間需要二十分鐘以上。

Re: 《中風後遺症防治》偏癱、失語最磨人 中風後遺症防治

發表於 : 2010-11-13 , 16:35
MissC
《中風後遺症防治》復健、鍛鍊肌力減少後遺症宜早不宜遲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中風患者肌肉鍛鍊、復健工作相當重要。中醫師表示,中風病人由於行動不便,長久不運動會造成肌肉萎縮無力或是關節僵硬攣縮,可配合推拿手法調理,並配合復健改善。早期復健鍛鍊可減少後遺症的發生。因此,腦中風復健鍛鍊宜早不宜遲,訓練重點在患側肢體。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根據患側無力的部份給予主動被動復健治療,以提高受損部位的肌力,如果關節攣縮僵硬,則漸進式進行屈伸關節法、旋轉搖晃法、搖法等推拿手法。中風病人由於行動不便,長久不運動會造成肌肉萎縮無力或是關節僵硬攣縮,中醫推拿按摩手法幫助很大,可以改善局部循環,但是需要有經驗的人來操作,同時,配合長久的復健對於患者的生活會有一定的改善。

羅明宇醫師表示,早期復健鍛鍊可減少後遺症的發生。一般在患病後生命體徵如呼吸、心跳、血壓等穩定後,家屬就可以為病人進行翻身、按摩及關節被動活動,直到主動運動恢復。接著可對病人進行床上移動訓練、床上動作訓練、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等。一旦病人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開始做從床上到輪椅上,從輪椅到床上的移動能力訓練。再逐步進行步行、上肢功能鍛鍊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為日後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提醒,要把訓練重點按排在患側肢體。有的患者和家屬在訓練時,偏重鍛鍊健側,忽視功能差的患側。正確的方法是從患側開始,這樣有利患肢血液循環,防止肌肉韌帶攣縮。

羅醫師表示,另外,也應注意保護關節。腦血管病如果引起較嚴重的偏癱,病人常常需要臥床很長一段時間,因而會導致癱瘓肢體的關節病損,主要是由於癱瘓肢體肌無力廢用性萎縮,使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鬆弛,對關節的保護和固定作用減弱,進而導致關節脫臼、關節炎等。

有些病人多少遺留一些肢體的功能障礙,即使恢復到能走路,但由於肢體力量差,走路跛行或姿勢不正常,造成偏癱側膝、踝關節過度磨損,導致關節損傷或骨質增生、出現關節痛。要注意保護關節。

Re: 《中風後遺症防治》偏癱、失語最磨人 中風後遺症防治

發表於 : 2010-11-13 , 16:35
MissC
《中風後遺症防治》重視語言訓練、心理護理及飲食調理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中風患者日常生活保健有何須注意事項?中醫師表示,中風患者經過救治度過急性期,病情控制後常遺留一些運動、感覺和語言的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此時除了要加強肢體功能鍛鍊、語言訓練及心理護理外,還須重視飲食調理,以保障患者飲食合理,營養得當,提高人體代謝水平,增強免疫功能,促進早日復健。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患者生活應規律、不熬夜、不吃宵夜、清淡飲食、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禁菸酒、太精緻飲食、重口味、太鹹飲食。應適當運動鍛鍊,愈不動體力會愈來愈差。飲食多高纖、高維他命、低脂,用魚肉替代紅肉的牛羊豬,使用橄欖油等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類。或是多食用天然飲食,少用番茄醬、烏醋等調味料,香腸火腿、泡麵、麵筋等加工食品盡量避免。長期臥床者需要定期翻身以防褥瘡。有糖尿病者,則須小心傷口以免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家屬要多鼓勵患者,因為長期的疾病會導致憂鬱症、情緒暴躁、甚至是輕生念頭。患者也應減輕體重,由於中風行動不便,體內代謝率差,所以很容易有肥胖現象,肥胖又容易導致二次中風,所以控制體重也很重要。若有中風前兆立刻就醫,掌握黃金時期。不亂服來路不明的藥物,以免產生副作用。

茶飲保健方部分,李醫師建議,可準備丹參、山楂、赤芍、石菖蒲、遠志、黃耆、益智仁各三錢,用兩千C.C水煮三十分當水服用,適合中風半年後沒有其他疾病調養,由於藥性溫和沒有副作用,所以可以長期服用,具有降低膽固醇、改善腦循環、補氣作用;但不適合血壓不穩、感冒中、或是出血傾向的病人。

預防中風之道,中醫師歐景騰表示,腦中風的患者,應防範、控制三高,減少中風的發生,尤其血壓更應積極地監控。此外,日常飲食基本原則為忌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濕生痰。飲食宜選擇清淡、低鹽、低油、低脂和高纖的食物。急性期過後,可讓患者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如白菜、豆腐、玉米、蓮子、蓮藕、綠豆、山藥、甘薯、蘿蔔等。每天宜安排適量的運動,不要抽菸,控制體重,同時特別要避免精神刺激、暴怒及情緒壓力,自然就能遠離中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