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燥症防治研究 面臨分型隨意多重複問題
發表於 : 2010-12-01 , 20:55
腸燥症防治研究 面臨分型隨意多重複問題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01 00:1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中醫研究大腸激燥症的目的,主要是為辨證治療提供準確而有效的療法,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汪紅兵表示,雖然辨證不外乎肝鬱、脾虛、腎虛、氣滯、濕阻、血瘀或各型夾雜,但有的分型隨意性強,甚至存在重複的現象,同時過多分型也不利藥物進行規範化,以及臨床辨證組方的選擇。
除此之外,汪紅兵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指出,目前中醫研究大腸激燥症仍存在診斷標準不一致、缺乏重複驗證、缺乏研究團隊等問題。診斷標準不一致使得中醫對大腸激燥症診斷的準確性及精確性有待提高,也使得研究資料的一致性和可重複性存在著缺陷。
汪紅兵進一步指出,由於診斷標準沒有進行統一,加上缺乏重複驗證的結果,導致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這樣的結果很難對具體的藥物或療法進行定量分析,最後就增加了治療結果的解釋難度。
缺乏研究團隊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多數研究是由基礎理論研究人員、實驗研究人員、臨床中醫師獨立完成,缺乏彼此間的溝通和合作,也因此,部分研究僅僅局限在某個領域而進展緩慢,甚至根本不能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大腸激燥症在門診中算是常見的毛病,指的是人的腸道出現功能異常的情形。汪紅兵表示,大腸激燥症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舒服,伴隨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徵的功能性腸道病,依據其臨床表現大致屬中醫的腹痛、泄瀉、便秘等範疇,但在臨床上,中醫尚無統一辨證分類標準。
汪紅兵指出,會出現證候分佈存在差異性的原因,是由於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社會節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致於各有偏重,少則二、三型,多則六、七型,但一般常分為四個和五個證候類型,例如有中醫將大腸激燥症分為肝鬱脾虛、寒熱錯雜、脾胃虛弱、津虧腸燥等四類,並認為主要病機就在於人的肝脾失調,運化失去常態,以致於大腸傳導失調,其中,肝鬱脾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證型。
汪紅兵進一步指出,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大腸激燥症「腹瀉型」,有中醫師把它分為脾胃失調、濕濁中阻、肝木乘土、脾腎陽虛等四類,同時認為這種病症是以脾虛為本,發病初期脾氣虛,表現出脾胃失調的情形,若持續發展則脾氣虛逐步加重,最後恐將氣損及陽,導致變成脾腎陽虛。
另有一些中醫師則認為,大腸激燥症「腹瀉型」主要的病變部位在於脾胃與大小腸,其發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臟腑虛衰及人的臟腑功能失調等,並根據這樣的看法進而分為肝氣鬱結、脾胃虛寒、腸道濕熱和腎陽虛衰等四類。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01 00:1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中醫研究大腸激燥症的目的,主要是為辨證治療提供準確而有效的療法,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汪紅兵表示,雖然辨證不外乎肝鬱、脾虛、腎虛、氣滯、濕阻、血瘀或各型夾雜,但有的分型隨意性強,甚至存在重複的現象,同時過多分型也不利藥物進行規範化,以及臨床辨證組方的選擇。
除此之外,汪紅兵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指出,目前中醫研究大腸激燥症仍存在診斷標準不一致、缺乏重複驗證、缺乏研究團隊等問題。診斷標準不一致使得中醫對大腸激燥症診斷的準確性及精確性有待提高,也使得研究資料的一致性和可重複性存在著缺陷。
汪紅兵進一步指出,由於診斷標準沒有進行統一,加上缺乏重複驗證的結果,導致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這樣的結果很難對具體的藥物或療法進行定量分析,最後就增加了治療結果的解釋難度。
缺乏研究團隊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多數研究是由基礎理論研究人員、實驗研究人員、臨床中醫師獨立完成,缺乏彼此間的溝通和合作,也因此,部分研究僅僅局限在某個領域而進展緩慢,甚至根本不能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大腸激燥症在門診中算是常見的毛病,指的是人的腸道出現功能異常的情形。汪紅兵表示,大腸激燥症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舒服,伴隨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徵的功能性腸道病,依據其臨床表現大致屬中醫的腹痛、泄瀉、便秘等範疇,但在臨床上,中醫尚無統一辨證分類標準。
汪紅兵指出,會出現證候分佈存在差異性的原因,是由於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社會節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致於各有偏重,少則二、三型,多則六、七型,但一般常分為四個和五個證候類型,例如有中醫將大腸激燥症分為肝鬱脾虛、寒熱錯雜、脾胃虛弱、津虧腸燥等四類,並認為主要病機就在於人的肝脾失調,運化失去常態,以致於大腸傳導失調,其中,肝鬱脾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證型。
汪紅兵進一步指出,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大腸激燥症「腹瀉型」,有中醫師把它分為脾胃失調、濕濁中阻、肝木乘土、脾腎陽虛等四類,同時認為這種病症是以脾虛為本,發病初期脾氣虛,表現出脾胃失調的情形,若持續發展則脾氣虛逐步加重,最後恐將氣損及陽,導致變成脾腎陽虛。
另有一些中醫師則認為,大腸激燥症「腹瀉型」主要的病變部位在於脾胃與大小腸,其發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臟腑虛衰及人的臟腑功能失調等,並根據這樣的看法進而分為肝氣鬱結、脾胃虛寒、腸道濕熱和腎陽虛衰等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