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中毒》毒侵害神經系統 「生不如死」
「中毒後,我真是生不如死,到現在還全身乏力、骨頭痠痛、口舌、手腳發麻」,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的陳姓男子說,「以後不敢再看到好魚就買、買了就吃」。
陳姓男子常到前鎮漁港買魚,認為現撈貨最新鮮。二月二日他託黃姓球友到前鎮魚市買了三尾「黃金鯛」,兩尾與廿多名球友共享,另一尾留著自用,「沒想到運氣這麼差,就是這尾出問題」。
陳姓男子說,當晚他與親戚鄭姓夫婦及另三名友人唱完KTV後,一起享用重達十幾斤的這條黃金鯛,隔天,他煮泡麵時,放了幾塊魚頭進去,每次食用後兩個多小時就腹瀉不止。坐完馬桶才剛起來就又瀉,「拉的都是水。」
他趕緊到奇美醫院掛急診,醫院抽血檢驗未發現異常,以為是感染輪狀病毒。
過兩、三天,他又煎了兩塊「黃金鯛」來配飯,兩、三小時後腹部又絞痛,他覺得不對勁,到成大掛急診。成大抽血、照X光認為沒事,要他出院。
陳姓男子表示,他和鄭姓夫婦連絡,發現兩人也出現同樣症狀,三人看遍台南縣市大小醫院、診所,都找不到病因。
「有一天我牙痛痛到受不了,又到成大,成大要我切結同意插管,說我隨時有生命危險。」陳姓男子說,後來他才曉得,原來是毒素侵害三叉神經,導致要命般的牙痛。
長庚副院長陳順勝表示,奇美、成大等醫院從血液中驗不出異狀,是因為雪卡毒素是作用在細胞上,除非採檢細胞,否則無法從血液中驗出,一般醫師對魚毒認知不多,不容易從症狀上聯想到是中了「雪卡毒素」。
至於黃姓男子與其他二、三十名球友一起享用的黃金鯛,很幸運地,沒有含毒素,陳姓男子說,「否則代誌更大條」。
新聞辭典》 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Ciguatoxin)又名熱帶魚毒素,來自熱帶海域的有毒海藻「雙鞭毛藻」,它們寄生在珊瑚礁上,毒素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一般而言,深海、大型魚含毒素較高。
雪卡毒素積存於珊瑚礁魚全身,以肝、內臟含量最多,由於珊瑚礁魚帶雪卡毒素卻不發病,因此無法從外觀、氣味和肉質分辨魚體是否有雪卡毒沈積。且雪卡毒素對溫度穩定性高,因此烹調時加熱、冷凍、乾燥等處理過程皆無法破壞其毒性,甚至在胃酸中也不會破壞雪卡毒素。
誤食含雪卡毒素的海魚數小時後,會出現主要是腸胃、神經系統不適,較少出現心臟及血管不適的現象。主要病徵包括嘔吐、腹瀉、四肢麻痺、冷熱感顛倒、關節及肌肉疼痛等。
中過雪卡毒後不但沒有免疫能力,相反地,日後若再誤食,就算只是很少的份量,也會產生中毒徵狀。
常見含有雪卡毒素的珊瑚礁魚有油魚、金錢龍躉、藍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蘇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紅鰽、杉斑及東星斑等,以及一些半大洋魚類,如鱸魚、笛鯛、金梭魚、刺尾鯛、鸚哥魚、龍占魚、鯙鰻等,其中最毒的魚種為鯙鰻。
雪卡毒在人體的致毒劑量仍不清楚,預防之道是少吃珊瑚礁魚,尤其是超過三公斤的大型海魚;對魚的卵、肝、腸和魚皮也應避免食用;食用大型海魚時,最好先咬一、兩口看有無出現舌麻現象,若發現有疑似雪卡毒素中毒病徵,應立即就醫;中毒期間,應避免喝酒、吃花生或豆類食物,以防病情加劇。
【聯合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