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使用癌症標靶藥常產生瘡痘、皮疹副作用

發表於 : 2010-12-28 , 21:12
MissC
使用癌症標靶藥常產生瘡痘、皮疹副作用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28 00:0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標靶藥物屬針對性較強的癌症治療或控制性藥物,但皮疹、皮膚癢,瘡痘仍是常見的皮膚副作用。林森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以清熱解毒、滋陰涼血中藥、方劑治療,有助緩解相關副作用。

標靶藥物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皮疹、皮膚癢及貧血,屬於可逆性副作用,停藥後多可改善。許中華表示,有些服用標靶藥物的患者,皮膚上容易長出瘡痘、皮疹;而有時腫瘤也可能有一些熱毒的表現,出現發熱、疼痛、口渴及便秘,黃苔等症,多藉清熱方劑改善,若伴隨邪熱耗損,多予養陰生津及滋陰涼血藥方。

傳統化療藥物作用機制是要干擾細胞分裂增長,但這些藥物不管癌細胞或是好細胞一律毒殺,特別是骨髓造血細胞、口腔腸胃黏膜細胞和毛囊細胞。針對性較強的屬標靶治療,但兩者都可能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熱毒反應。

緩解這些副作用,中醫用藥尚需視熱之所在。例如黃芩清上焦肺熱,黃連清腸胃熱、黃柏可清下焦熱、大黃清臟腑積熱,龍膽草瀉肝熱等,各有不同的特性與適合的病情。

有不少癌患在中醫診斷中呈現瘀、鬱,虛現象,常伴隨沉重心理負擔,體力變差,並非單純熱毒體質,因此醫師提醒,並非所有患者都能使用大量寒涼性藥物,用藥選方仍需由醫師診斷後決定。

Re: 使用癌症標靶藥常產生瘡痘、皮疹副作用

發表於 : 2010-12-28 , 21:17
MissC
益氣養陰方劑藥材 減化療副作用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28 00:0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傳統化療的選擇性殺傷作用較差,常引起骨髓抑制。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在研討會中指出,針對患者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減少,中醫以補氣、補血及益氣養陰的藥材或方劑輔助治療,減輕毒副作用。

許中華表示,改善紅血球減少,多予黃耆、黨參、當歸、龍眼肉、熟地、阿膠、鹿角膠,枸杞子等組合;而白血球減少,多考慮補氣為主,以黃耆、沙參、黃精、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雞血藤,山茱萸等藥材組合為主;血小板減少則考慮女貞子、山茱萸、生地、升麻,茜草根等。具體用方,仍需由醫師針對個別狀況通盤考量。

化療藥物或放射線引起骨髓抑制時,血液中的各式血球常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血小板數目及功能下降,醫師指出,此時可用中藥方劑搭配其他藥物調理病患體質。中醫輔助治療癌症時,主要需留意患者血球指標,不少傳統化療藥品產骨髓抑制,削弱免疫,減少白血球數目,若中醫輔助治療得當,通常可以穩定患者的血球指標。

中醫認為血球減少多屬於氣血兩虛,多用黃耆、黨參補氣,搭配阿膠、雞血藤、等來改善。至於血小板減少,常伴隨各種出血症狀,中醫多稱為氣不攝血或血熱妄行,中醫除也常用補氣藥外也可加入涼血止血藥。

每位癌症患者的用藥皆應個別化選擇,即便食物的搭配也有技巧;骨髓因化療放射線影響,受到抑制,體力較差時,醫師建議可食甘溫補脾養血之品,如紅棗、桂圓肉、扁豆、山藥等。用藥、飲食、生活的配套策略正是中醫輔助癌症治療的精隨。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放射線反應被中醫歸為一種熱毒表現。林森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表示,對於放射治療後局部熱痛反應,可藉中藥如虎杖、白蘚皮、黃柏,黃連等煮水濕敷,避免皮膚潰爛。

許中華在研討會中指出,放射治療後也常見肺炎、膀胱炎、直腸炎,頸部僵硬等表現。視主要放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副作用,內服藥則多以竹葉石膏湯、清燥救肺湯、甘露飲,玉女煎搭配其他藥材加減應用。放射治療主要針對無法切除或不適手術的患者為主,但放射線難免造成損傷,適度使用中藥則幫助抗放射損傷。

部份進行腫瘤放射治療的患者因難忍放射性皮膚炎,而放棄治療,過去中醫界研究認為利用清熱解毒藥煮水濕敷或蘆薈凝膠都能發揮一定的效果,有助減少患者放射治療的皮膚副作用,避免病患放棄治療。放射性皮膚炎剛開始容易出現類似太陽曝曬後的症狀,但嚴重者可能出現濕性脫屑即發炎反應。

放化療主要目的是抑制期持續擴散。然而惡性腫瘤是複雜的疾病,特徵為異常細胞的失控生長,並由原發部位向它處擴散,如無法控制其擴散,可能侵犯要害器官並引起衰竭,最後導致死亡。除頭髮、牙齒和指甲,人體幾乎所有的器官和組織、細胞都可能發生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