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勃起異常 五大病因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29 01:1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私底下,很多男性朋友喜歡誇示自己的性生活,甚至還互相比較誰比較持久,不過,持久不一定表示正常,也有可能是陰莖勃起異常在作祟!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傳統中醫認為,這種病症的患者雖然沒有性衝動和性刺激,但陰莖卻持續性痛性勃起,令人難以忍受,其實這種病症跟五大病因有關。
第一種病因為腎精虧損,陰虛火旺,患者由於縱慾沒節制或淫慾過度,或是服用丹石壯陽藥,導致腎陰虧損,陰虛則陽亢,最後陽強不能收;第二種病因為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鬱怒不順暢,或是暴怒傷肝,以致於肝火亢盛,最後就可能縱挺不能收。
林曾翠霞醫師指出,第三種病因為濕熱互結,阻滯經絡,患者常好酒貪杯,愛吃大魚大肉或辛辣類的食物,導致蘊生濕熱,當濕熱下注於陰器時就會導致陽強不倒;第四種病因為敗精阻竅,使得宗筋脈絡瘀阻,常發生在性生活沒節制、忍精不泄,以致敗精留滯,變成陰莖勃起異常。
至於第五種病因為跌撲損傷以致莖傷血瘀,或是由於陰莖舉起過久,以致氣滯血瘀,或男性陰部外傷使得陰絡被阻,所以就變陽強不倒、陰莖勃起異常。
陰莖勃起異常 五大病因
版主: MissC
Re: 陰莖勃起異常 五大病因
針灸取穴 6類型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29 01:1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除中藥治療外,陰莖勃起異常患者可搭配針灸療法。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針灸取穴常依肝膽濕熱、陰虛陽亢、莖絡瘀阻、肝鬱化火、痰瘀互阻、敗精阻竅等六類型取穴,例如敗精阻竅者,可取蠡溝、氣海、照海等穴位,以通竅陰,活經絡。蠡溝穴在內踝前上5寸處;氣海穴在肚臍下1.5寸處;照海穴在內踝下4 寸。
肝膽濕熱者,可取太衝、三陰交、行間、膀胱俞、陽陵泉等穴位,以平肝瀉火,清利濕熱。太衝穴在足大趾次趾縫後5寸處;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除踝3寸的地方;行間穴在足大趾次趾合縫後0.5寸處;膀胱俞穴在第19椎下,去中行1.5寸處;陽陵泉穴在膝下1寸外,腓骨小頭的微前下陷處。
林曾翠霞醫師進一步指出,陰虛陽亢者,可取太溪、水泉、行間、太衝、中極、曲骨等穴位,以滋陰清熱。太溪穴在內踝後0.5寸,在跟骨上;水泉穴在內踝後,太溪下1寸處;中極穴在肚臍下4寸,正中行;曲骨穴在臍下5寸,陰毛中,恥骨上緣。
莖絡瘀阻者,可取秩邊、三陰交、行間等穴位,以活血通絡。穴秩邊在第21椎下,去脊3寸的地方;肝鬱化火者,可取肝俞、膽俞、太衝、三陰交、行間等穴位,以清肝瀉火。肝俞穴在第9胸椎下,去脊1.5寸處;膽俞穴在第10胸椎下,去脊1.5寸的地方。
林曾翠霞表示,痰瘀互阻者,可取豐隆、膽俞、陰陵泉、關元、腎俞等穴位,以溫化寒瘀,化瘀通絡。豐隆穴在足外踝上8寸,外開約1寸處;陰陵泉穴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關元穴在肚臍下3寸處;腎俞穴在第14椎下,跟肚臍眼並行的地方。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陰莖長時間勃起異常未必是好事,因為這代表很可能是罹患了陰莖勃起異常症,需進行治療。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傳統中醫療法以辨證論治為主,常用治法眾多,包括滋陰降火、育陰兼瀉火化痰,以及瀉火滌痰、滋陰潛陽,同時佐以重鎮安神。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2/29 01:1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除中藥治療外,陰莖勃起異常患者可搭配針灸療法。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針灸取穴常依肝膽濕熱、陰虛陽亢、莖絡瘀阻、肝鬱化火、痰瘀互阻、敗精阻竅等六類型取穴,例如敗精阻竅者,可取蠡溝、氣海、照海等穴位,以通竅陰,活經絡。蠡溝穴在內踝前上5寸處;氣海穴在肚臍下1.5寸處;照海穴在內踝下4 寸。
肝膽濕熱者,可取太衝、三陰交、行間、膀胱俞、陽陵泉等穴位,以平肝瀉火,清利濕熱。太衝穴在足大趾次趾縫後5寸處;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除踝3寸的地方;行間穴在足大趾次趾合縫後0.5寸處;膀胱俞穴在第19椎下,去中行1.5寸處;陽陵泉穴在膝下1寸外,腓骨小頭的微前下陷處。
林曾翠霞醫師進一步指出,陰虛陽亢者,可取太溪、水泉、行間、太衝、中極、曲骨等穴位,以滋陰清熱。太溪穴在內踝後0.5寸,在跟骨上;水泉穴在內踝後,太溪下1寸處;中極穴在肚臍下4寸,正中行;曲骨穴在臍下5寸,陰毛中,恥骨上緣。
莖絡瘀阻者,可取秩邊、三陰交、行間等穴位,以活血通絡。穴秩邊在第21椎下,去脊3寸的地方;肝鬱化火者,可取肝俞、膽俞、太衝、三陰交、行間等穴位,以清肝瀉火。肝俞穴在第9胸椎下,去脊1.5寸處;膽俞穴在第10胸椎下,去脊1.5寸的地方。
林曾翠霞表示,痰瘀互阻者,可取豐隆、膽俞、陰陵泉、關元、腎俞等穴位,以溫化寒瘀,化瘀通絡。豐隆穴在足外踝上8寸,外開約1寸處;陰陵泉穴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關元穴在肚臍下3寸處;腎俞穴在第14椎下,跟肚臍眼並行的地方。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陰莖長時間勃起異常未必是好事,因為這代表很可能是罹患了陰莖勃起異常症,需進行治療。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傳統中醫療法以辨證論治為主,常用治法眾多,包括滋陰降火、育陰兼瀉火化痰,以及瀉火滌痰、滋陰潛陽,同時佐以重鎮安神。